APP下载

城市公共雕塑“互动性”分析

2020-03-04沈国雄

名家名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妈祖互动性

沈国雄

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建设、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以独特的魅力,不断反映着城市的文明,孕育着现代化的文明建设。城市雕塑在无形中陶冶人的情操,增强城市文化品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就呈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但是,在城市雕塑互动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限制。不少城市雕塑和周边的环境出现了脱节的问题,不仅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一样,并且在色彩的使用上也处于寓意混乱的境地。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尺寸不符、雕塑本体“孤独”的情况。鉴于此,如何加大城市公共雕塑“互动性”,如何进一步缩小对话、环境和雕塑之间的距离,如何通过实践发现“互动性”这种操作模式,如何让公共雕塑的价值体现出来,就成为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一、“互动性”公共雕塑的优势体现

城市公共雕塑在实施互动的过程中,体现了很强的互动性、创新性、平民性,拉近了雕塑和观众的距离,加入了很多创新的元素,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和审美体验,让人们在重大的生活压力下,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得到精神愉悦;从繁重的压力下解脱出来,感知生活的轻松和愉快。从传统公共雕塑的视角看,更加倾向的就是纪念意义和受众的精神引导。

二、城市公共雕塑“互动性”路径建设

(一)艺术与生活的辩证统一

《传承》

城市公共雕塑在传统理念上存在很大的纪念性意义,并且不少是历史性的人物,或者是在历史的事件主题中建立的,呈现了很强的缅怀性,体现了很强的庄严性,不仅不允许亵玩,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让人敬而远之。在个性化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建设。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创作中不仅需要面对受众群体,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合理的建设,追求刻意的主题,保持通俗化、大众化和趣味化的有效建设,在大众生活的范围内进行互动。起初,城市公共雕塑的“公共性”使雕塑作品价值体现了较大的技术属性。对雕塑作品来说,体现了很强的解读性和评判性,长久下去,就会将雕塑作品的价值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少建筑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让城市公共雕塑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并且城市空间的概念也难以有效地界定。城市公共空间为互动性雕塑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并且在大众参与的基础上展现了互动性雕塑的生存前提。雕塑存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所处的环境中真实地反映出了场所的主要特点。不管是参与性还是互动性的建设,都需要在雕塑作品与城市空间、雕塑作品与受众、受众与雕塑作者之间相互增加互动,并且在不断的推进中相互影响、相互进步、相互发展。此外,城市公共雕塑体现了很强的地域性,需要将当前场所的主要特征呈现到大家的视野中,也就是说,需要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解读,将作品的场所精神体现出来。例如,作品《传承》刻画的是梳妈祖髻的情景,旨在让人们体会“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传承妈祖文化。妈祖髻是妈祖故里湄洲岛当地女性的传统发髻,相传为妈祖所设计,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发髻也称为“帆船头”,所谓“盘发为海,插簪为桨,青丝做缆,竖髻做帆”,寓意一帆风顺。从古至今,当地女性通过这样装扮自己,来为向海谋生的亲人祈福。在地域性的标志建设中,吸引了更多的受众缓一缓自己的脚步和灵魂,驻足并与之互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雕塑作品使得街头更有生活气息,充实了街头文化。

(二)美的追求与大众的心理共鸣

《腾飞》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互动”可以有效地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出来,不仅可以加大情感建设,而且还可以在行为的基础上保持很好的互动性,不仅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和交际手段,而且还可以在有效的广度和深度中,将互动的领域扩大,将内涵建设提升。另外,城市公共雕塑的互动性,主要是在环境、雕塑、受众的基础上加大紧密度。首先,在雕塑作品和空间环境的互动中,可以看到当雕塑作品放置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需要雕塑和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从本质上看,不管是周围的建筑物,还是周围的绿地、周围的道路等都会对雕塑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如果雕塑的建设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缺少融合性,那么就很难满足现代大众的需求。其次,在雕塑作品和受众的互动中可以看出,在人们物质和文化水准不断提升的社会中,不少人对艺术的渴望程度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少民众希望自己在生活中也可以得到艺术的熏陶,并且得到良好的渗透。城市雕塑的方式就属于一种公共艺术,可以让受众和雕塑在作品的互动中获得不一样的认知。之后,在认知中加大感官和情感的互动,使用此种互动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作品的基本信息和造型、尺寸。只有让受众和人的行为产生互动,才可以将不一样的结果体现到大家的视野中。最后,受众和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雕塑作品和艺术家之间不管是思想上,还是政治和情感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寻求着思想上的共鸣、精神上的满足。受众只有在艺术的交流下,才能获得有效的想法,就算不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雕塑作品的有效互动。雕塑作品也可以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相互存在,相互和谐,相互进步,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让生活与城市雕塑互补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我国雕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建设。尤其是城镇化的建设加速之后,城市公共雕塑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加。但是,在这些雕塑中,建设的水准参差不齐,并且很多城市雕塑的质量处于偏低的境地。不管是质量的低劣,还是视觉的冲击,都忽视了对人性的思考,在这些思考中,很多内容都是处于脱离群众的状态。这些内容和大众生活之间并不存在关联性,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建设和感知。在受众看到之后,就会感觉到这些雕塑作品和周围环境的不匹配,甚至是冰冷的,并且在这些作品中普遍存在一些复制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和周围的环境需求相互结合起来,只有在协调的基础上,才可以满足艺术的特色建设。不管是从人的角度进行思考,还是从互动的角度进行思考,都表达了不一样的境地。首先,在亲和力的基础上,分析受众的群体,加大大家的认同感和喜好,降低对应的雕塑短板,缩小人与城市公共雕塑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少雕塑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下去,亲和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体现。受众在感知雕塑作品时不管是愉快的情感,还是悲伤的情感,都可以感知到气氛上的渲染。在这里可以在实用性价值中,为下一步的艺术功能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保持很好的实用性。城市雕塑本身不仅具有特殊的服务性价值,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在互动中形成有效的实用价值体验。例如,伊莎贝尔·米拉蒙特斯在成都IFS楼顶的作品《约会》,就体现了一个男子和一张椅子的有机融合。并且受众在观看之后,就可以感知到男子的深情凝视和关注,保持了较大的注视性,体现了不一样的功能。另外,在城市公共雕塑延伸的历程中,需要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融合中,加大科技的引领。例如,雕塑作品《音境》就是使用特殊材质的组合和建设,受众在走近之后,敲打音板就可以体现出不一样的声音。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音律实施有效的创作,并且体系中体现了很强的互动性。传统公共雕塑的弊端,给人过多的冰冷性特征,互动性公共雕塑所产生的效果给人一种亲切感,并且缩小了雕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在深刻全面的认知中,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并主动亲近作品,加大互动。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雕塑的形式和功能需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构建艺术的生活化,需要在特定的“品位”下,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体现很强的“可解读性”的艺术形式,以此来缩小城市雕塑和大众互动之间的距离。在层层的递进中,找到对应的深度和广度,将城市雕塑与大众的互动呈现到大众的视野中,统筹规划,加大基础建设,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城市公共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如今,原本的冰冷雕塑时代已经过去,在城市的全新人文关怀下,体现了多样化的建设趋势。雕塑与环境、受众和雕塑之间,都需要在良性的发展中,不断地增强艺术美感,让更多的受众感知到艺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妈祖互动性
淮安的惠济祠与妈祖文化
妈祖祭典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
玩转表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物”化的空间
面向提升校友网站互动性的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