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美育的渗透,从诵读品味开始
2020-03-03樊静
(设计思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诗作, 这是一首酬和诗,是诗人刘禹锡结束二十多年被贬外放经历,在扬州与白居易的酬和之作。唐宋时期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酒催诗兴”。白居易在醉酒中肆意地对朋友刘禹锡不寻常的命运遭遇鸣不平,也算是借机为自己的被贬遭遇发牢骚,他写给刘禹锡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作为回赠,刘禹锡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表明自己对此事的态度和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波澜起伏,对于这样的经典之作,它构思精巧,传情丰富,并且涉及文言字词、写作背景、学生个人的体验感悟等诸多因素,因此学习起来也是有难度的。
余映潮老师说:优秀的朗读教学设计应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应尽善尽美地让学生在各种活泼的形式优美的朗读中受到感染熏陶。”为此,我准备以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以朗读促进品析,同时又以品析带动朗读,为此我设计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吟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音韵之美;第二板块:译读诗歌,理解内容;第三板块:品读诗歌,品析诗人情感的变化;第四板块,联读名句,体会诗人的“天地诗心”。这四个板块,遵循诗歌教学的规律,角度精细,进程从容,活动丰富。
品味这首诗歌的感情,是这首诗的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教给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方法:首联:“情语”蕴情;颔联:典故传情;颈联:以景寓情;尾联:直接抒情。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味诗词蕴含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由诗歌的结构入手,把握情感变化,进而感悟诗人。
3.在品析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诗中的名篇,刘禹锡的代表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 吟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3.齐读诗歌,读出音韵之美。
诗歌是讲究押韵的,它的韵味通过韵脚来体现,朗读时注意拖音,读出音韵之美。
4.教师随机找学生读诗歌。
三、译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四、品读诗歌,品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1、出示背景资料
公元805年,为革除弊端,在唐肃宗支持下,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刘禹是积极参与者。但改革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很快失败。唐肃宗让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多次被贬,直到二十余年后才重回京城 。
2、出示并探究白居易的赠诗,引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明晓“起承转合总关情”
4、品读诗歌,品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请同学们顺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从这首诗运用的不同抒情方法的角度,品析这首诗的四联分别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情语”蕴情; 颔联:典故传情;
颈联:以景寓情; 尾联:直接抒情
小结:
首联:“凄凉地”“弃置身”抒发了内心对自己所遭受磨难的悲愤之情。
颔联: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对曾经一起革命后被统治者杀害的王叔文等旧友的怀念,对而今只身返乡但已是人事皆非的感慨、怅惘。
颈联:“沉舟侧畔”依然穿梭的千帆,在“病树前头”蓬勃绽放的新春生命,在景物描写中他悟出了自然、社会、人生的一条规律:世事仍在按自己的轨迹运行,显示了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达观开朗、超脱豁达的胸怀。
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振作之情。
指导朗读:
首联:读准重音。“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重读,读出悲愤之情。
颔联: 读准语速。语速放慢,读出伤感、怅惘之情。
颈联:读准语调。前抑后扬,读出“沉舟”“病树”的低沉,读出“千帆过”“万木春”的高昂。
尾联:反复咏读,渲染振作,昂扬之情。
五、联读名句,体会诗人的“天地诗心”
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
这句话是对这首诗和诗人最好的诠释。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一方面体现了他豪迈旷达的诗风,一方面体现豪猛之气。联读刘禹锡的名句,体会诗人的“天地诗心”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满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六、背诵此诗
七、布置作业
1、发挥丰富的想象,试着改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阅读《天地诗心——习近平的诗词情缘》〉
教学反思
1、余映潮老师说:“单一的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也欠缺训练的力度和美感。在对本课朗读训练由节奏,到韵脚,读出音韵之美,再到后面的读准感情,(首联:读准重音。“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重读,读出悲愤之情。颔联: 读准语速。语速放慢,读出伤感、怅惘之情。颈联:读准语调。前抑后扬,读出“沉舟”“病树”的低沉,读出“千帆过”“万木春”的高昂。尾联:反复咏读,渲染振作,昂扬之情。)关注朗读训练的过程,朗读训练有层次。切实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熏陶。
2、品读诗歌,品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请同学们顺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从这首诗运用的不同抒情方法的角度,品析这首诗的四联分别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情语”蕴情; 颔联:典故传情;
颈联:以景寓情; 尾联:直接抒情
在这一环节里,找准品析诗歌情感的抓手,设计生动、丰富、有一定力度的课堂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课堂实践活动中理解诗人丰富的情感,积累了知识,提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因为是难点,课堂会出现暂时沉闷的情况,但不代表学生思维的停滞,学会等待,记住:在语文教学中,缓慢也是一种速度,迂回也是一种抵达的方式。同时学会引导、评价也是自己必修的功课。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明晓“起承转合总关情”这一知识点是教学的冷点,是单纯的告知还是循序渐进地推进?仅仅是告知过于突兀,学生不易理解,尝试着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堂呈现出琐碎。很茫然……..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 樊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