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

2020-03-03朱凌云张元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朱凌云 张元

摘   要: 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的思政课堂教学,要聚焦课堂教学内容的“鲜活亲和”、教学环境的“入情入境”、教学模式的“开放创新”等供给侧教学改革。要以理论的高度、学习的深度、形式的广度、生活的温度,创设“浸润式”情境教学体验课堂。这,有益于让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境界提升和价值塑造。

关键词: “互联网+”   智慧教育   “浸润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认知与思维、价值与情感的重要渠道。教育部最新发布的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指出,课堂教学中诸如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新型教学模式的使用总体上创新不足。一方面是信息化时代,学生对教学手段创新日新月异的需求侧诉求,另一方面是教师陈旧式课堂凸显的供给侧不足。因此,创新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诉求。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的高校思政课“浸润式”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诉求,在重塑师生关系、技术赋能课堂、激发学生主体学习动能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思政课“浸润式”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思政课“浸润式”教学是指“以互联网信息辅助技术、智慧教育理念整合思政课教育的‘浸润式教学模式,依托技术赋能下的课堂教学情景模擬环境和创新体验式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以‘浸润式施教为特点的课堂与社会实践教学模块,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体验中建构知识体系,在情境浸润体验中获得‘真、善、美的自我提升”[1](61-63)。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打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技术应用场景和情境体验模块是思政课“浸润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1.“浸润式”课堂教学要体现思想“高度”

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要厚植家国情怀,激励大学生把个人梦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青春奋斗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这种鲜明的课程政治属性不仅要求教师教学要聚焦现实生活接地气、聚情明理、以理服人,更要超越现实生活讲信仰、讲真理,铸魂育人、以理化人。

2.“浸润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学习“深度”

体验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只停留在浅表式的知识感知层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政治选择能力,将“认知体验与行为信仰的圆融统整”作为教学设计的导向,培养他们基于创新思考的深度学习(Deep-learning)能力和基于政治选择的行为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要有“深度”:在“求知、求真”的知识体验建构过程中,使学生广泛使用各种情景体验策略建构知识体系;在“求善、求美、求圣”的价值观塑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的魅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情境浸润中获得“真、善、美、圣”的境界提升。

3.“浸润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形式“广度”

“浸润式”课堂教学要借助信息智能化技术手段,以沉浸式的技术赋能教学场域、学习环境和生活场景建立智慧课堂,丰富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体验并提高他们的体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又要强调教学主体的广泛参与度。通过整合线上与线下、课堂与生活、虚拟与现实等多维生活视角与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富有创新内涵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4.“浸润式”课堂教学要体现生活“温度”

“情境学习就是在情境脉络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这种境脉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方式”[2]。因此,要建立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思政课堂,将学习的意义嵌入学生的真实生活问题情境中,嵌入国家民族崛起的现实思考情境中,让教学富有情怀、情义、情志,更好地涵养气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使命担当能力。只有这样,教学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产生实效,实现习近平提出的“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的目标。

二、思政课“浸润式”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

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3]

1.因事而化:聚焦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亲和”

因事而化的“浸润式”思政课堂聚焦热点、焦点事件及“中国故事”,以兴趣激发为出发点,以情境问题为切入点,以知识传授和思维启迪为主旨,以价值引领为导向进行课堂设计。围绕着增强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问题,将晦涩深奥的理论学术话语转化为浅白易懂的生活网络话语,情境再造般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美德善行。如同高水平的“大厨”利用普通的食材做出一桌色味俱佳的美餐,一定要有点食成鲜的“味精”,思政的“课程味精”就是那些富有吸引力的“体验情境和问题预设”和富有感染力的“中国故事”,它们的穿插点睛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鲜活亲和”“入耳入心”。

情境课堂的创设要体现“四求”原则:“求实、求新、求准、求技”。“求实”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需求侧创设情境解疑释惑,如可以在每堂课中设计“你问我答”“时政要闻班级大咖说”“大学生时政评论场”等评述系列方案,点面结合地开展互动教学活动。“求新”就是要找准新知识新技术的生长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比如在讲授“创新”发展理念时,可以在课堂中设计“5G时代的生活与学习”翻转课堂,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升华体验。“求准”就是将静止的教材话语体系变为动态的教学话语体系创设情境,将“政理—学理—事理”的话语体系串联起来,将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表达的温度有机结合,缩小师生间的话语鸿沟。“求技”就是借助情景重塑、模拟仿真、游戏教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智能等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体验学习,积极创建和运用智能网络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精髓贯穿并融入话语体系中,悄无声息地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多样性的文化形式向学生展现内在精髓以形成文化软实力,发挥对其日常生活行为和价值评判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4](22-26),以智能技术赋能沉浸式课堂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和体验创新能力。

2.因时而进:聚焦课堂教学环境“入情入境”

建构主义与认知学派学习理论都认为,学习情境的再造或再现可以让学习者在感知与触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起飞。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強时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必须着眼于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地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及现代化教育模式的变革。因时而进的“浸润式”课堂就是要不断利用信息化和新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满足“数字土族”一代学生的学习风格诉求,增强课堂教学的科技感和时代感。要求教师要像“名厨”一样,无论是面对丰富新鲜的食材,还是普普通通的材料,都要能做出一桌盛宴,除了靠材料的新、鲜、活等要素之外,更多的是依赖“名厨”的艺术再造过程,思政课艺术的再造离不开“入情入境”的技术手段,良好的学习境遇设计将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浸润感、获得感。

疫情防控催生了线上线下教学平台的涌现,集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或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各类教学载体,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营造“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技术环境的“硬包装”和学习内容的“软包装”巧妙地加以融合,创设出系列情境应用场景方案,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代入感,强化教学的知识体系建构和价值信仰引领效能,让思政课更加“入情入境”“入耳入心”。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VR技术打造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在“重走长征路”和“青年马克思演说”主题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让学生产生高度的沉浸感和互动性,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下“COS”各色历史人物,虚拟演绎那个时代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途中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死考验,深刻地领悟伟大的长征精神,拉近思政课与学生的思想距离感。

3.因势而新:聚焦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创新”

近年来,美国首倡的慕课(MOOC)、智慧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和翻转课堂(Clipped Classroom)成为各个国家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可以说,“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已深至骨髓,打破了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尤其在2020年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后发现,各高校思政课教学都在积极探索网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相融合的途径和渠道。因势而新,着眼于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推动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开展及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像不同地方的“名厨”一样,利用“和合之美”打造不同风格的“美食课堂”。正如有人讲的思政课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迪,有人的讲思政课激情四射能使人听后热血沸腾,要达到这种效果,无不包含着讲授者精心的准备和精致的课堂授课创新能力。

例如议题式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线上所有知识点和教辅资料的学习后,在课堂上以议题形式展开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通过“议中学”让学生们在情境体验和交互对话中“建构知识、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在思维交叉和思想碰撞中“指点江山、激扬人生”,增强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再如情景模拟的“翻转课堂”,围绕主题,把学生分成6个思考小组,设情入境地让每组学生分别扮演头戴一色帽子的思考者,进行本组观点的阐释和组间辩论,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既能使他们在角色转换中学习感悟,又能通过质疑批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浸润式”课堂教学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融入学习气氛中,把所感所思所想说出来,在交互体验中建构知识能力,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青春使命。

参考文献:

[1]朱凌云,张元.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浸润式”教学模式建构为例[J].大陆桥视野,2020(5).

[2]Collins A. Con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echnical Report No. 6899)[R]. BBN Labs Inc.Cambridge, MA.1988..

[3]新华网: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讲话[EB/OL]. 2016-12-08. http: //www5.ncwu.edu.cn/contents/4/37603.html.

[4]张元,等.网络道德异化与和谐网络文化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4).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LKT2088);江苏海洋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2019009ZZ,DS202018)。江苏省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专题研究重点项目(ZD201900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B710115)。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