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浩与《童丱须知》

2020-03-03梁鑫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梁鑫

摘   要: 《童丱须知》为史浩晚年辞官隐退家乡鄞县期间所作,作为蒙养读物,核心内容围绕“事君事亲、修身行己”展开,达到正齐家风、振作家庭之目的。《童丱须知》采用诗文体,深入浅出地宣扬儒家伦理思想和处世之道,在编纂手法上颇有特色,反映出宋代理学化思潮下童蒙教育更加注重人伦纲常灌输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 史浩   《童丱须知》   童蒙教育   儒家伦理

《宋史·艺文志》载:“史浩,《童丱须知》三卷。”[1]但据《四库全书》所录史浩文集《鄮峰真隐漫录》,《童丱须知》则辑为二卷,即卷四十九、卷五十。又据史浩本人在序言中所言“录之几百篇,目曰《童丱须知》”,两卷篇数确为百篇,且首尾完整,因此,《童丱须知》二卷本当为史浩亲手裁定的完整本。本文以宁波天一阁藏乾隆四十二刻本《鄮峰真隐漫录》所录《童丱须知》为依据,结合史浩的生平,就写作手法及体现的蒙养观作深入探讨。

一、《童丱须知》的编写背景

史浩(1106—1194年),字直翁,号鄮峰真隐,南宋政治家,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1144年)登进士第。未及第前,家境清寒,曾为母祝寿而“假坊钱为酒食”[2],因“不胜输官之苦”[2],避债越地。及第后,历任绍兴府余姚县尉、温州府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宗正少卿、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复为右丞相。淳熙十年(1183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光宗继位,进太师。绍熙五年(1194年)逝世后,进封会稽郡王。

从家境寒微到位至宰揆,史浩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将自己对政治、社会、生活的认识加以总结,希冀通过诗歌的形式以训诫子孙。正如其在《童丱须知·序言》中所云:“予起身寒微,颇安俭素,非官至,未尝陈觞豆。退处率多暇日,间口占数语以训儿孙,使知事君事亲、修身行己之要。”又据《序言》,《童丱须知》百篇的最后编定在淳熙八年(1181年)十月十五日,即传统的下元节这一天。

二、《童丱须知》的编纂内容和特色

(一)编纂内容

《童丱须知》作为训蒙读物,旨在传授“事君事亲、修身行己之要”,上卷主要讲述如何正确处理人伦关系,下卷侧重讲述政治、经济、生活诸领域的处世之道。

上卷以五言诗写成,共十篇,分《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祭祀》《舅姑》《叔妹》《娣姒》《臧获》依次编排。儒家讲究纲常伦理,为首的《君臣》《父子》《夫妇》三篇正与“三纲”相契合,写作意图十分明显。《君臣》篇以天地立论,指出天地出于怜悯世人,“是故立君臣”,君圣居上而臣贤作辅,二者相辅相成;围绕君臣关系,指出“君或施酷虐,百姓皆颦呻。君或用忠恕,四海熙如春”,而居臣之位,他强调要恪守臣道,既要敢于谏诤又要把握分寸;行事要考虑周密,善于“思己自新”。实际上是史浩结合自身仕宦生涯总结出的为臣之道。

《父子》与《夫妇》两篇同样以天地之说开篇,内在逻辑一致。前篇讲述了夫妻孕育生子的过程,如妊娠期的生理反应及分娩的痛苦,用浅近的语言表达了父母养育之艰辛,随后又强调不应分嫡庶对待父母。篇尾以降灾入地狱等告诫子女要遵守孝道、孝敬父母。后篇认为男女相合,男贵有器识,女贵有品行,不应以财产、面容来择偶;夫妇之间要相互应援,否则会导致家庭败乱遗祸子孙。《长幼》篇、《朋友》篇按照仁、义、礼、智、信等礼法原则,告诫子孙要兄友弟恭,择友以义为先,讲究诚信,并以《诗经》“棠棣”之情和“伐木”之谊喻之。《祭祀》篇强调祖先庇护承佑是子孙兴旺之根本,因此“我劝世间人,于此莫轻视”。他强调要以恭、诚的态度祭祀祖先,如亲自打扫秽杂,摆设佳肴果品等,不能因贫而节俭,也不可因富而奢侈,如此祭奉先祖,才会得到庇佑,“绵绵百世后,余庆何能弭”。《舅姑》《叔妹》和《娣姒》三篇以女子为教育对象,指出女子出嫁为妇后,应按照礼数侍奉舅姑、和睦叔妹和娣姒。诗中运用假设手法从正反两面陈述身为人妇与三者的矛盾关系,并称:“我故作是诗,为世开朦瞽。”《臧获》篇讲述如何役使、管理奴婢,指出如奴婢专权自恃则应予以斥逐,若犯小错则明戒饬;遇到奴婢离间亲人时,则要站在亲人一侧,不能党同奴婢。

下卷以五言和七言诗写成,共九十篇。前十篇为五言诗,体现了史浩的义利观和为政思想。《敬天》《传道》《修德》《恤民》《措刑》《声乐》六篇从帝王权力、道术、德行展开,并就统治方法提出了设想。从“君权神授”出发,史浩认为君臣须敬天,要常存敬畏之心;其次要力行《大学》《中庸》之道,修德奉善以享上天庇佑。作为儒家学者,史浩極力主张统治者推行“仁政”,《恤民》篇提出为政之要,务在恤民,要求统治者减轻赋徭以富民,“但使人皆富,何忧上却贫。孟公仁义说,不取利吾身”。刑法治国和礼乐治国向来是传统政治观上的两种观点,但在实际治国理政中是共同运用的。《措刑》篇中认为,雍熙之治的成功在于措刑,“哀矜行法令,钦恤爱生灵”,朝廷需要以德施政,刑罚处置公道。《声乐》篇反映了史浩的音乐思想,“乐声表至和,在乎民共乐”。他认为,声乐之治有助于敦风化俗,但要体现与民同乐。

《忠恕》《疏财》《见道》《习尚》四篇从个体层面阐述儒家的修身养性之说,同时倡导行忠恕之道,主张仗义疏财、取财有道及传承良好家风等。《宫室》《舆马》《张设》《衾褥》《玩好》《衣服》《酒醴》《膳馐》《梳妆》《稻粱》各分为八篇,反映出史浩的经济和民生思想。诗中采用各类对比的手法,如《宫室八篇》将茅屋与宫殿作对比,指出“若有贤名并德行,茅茨之下亦风光”。《舆马》篇中,倡导以俭为德,告诫子女对舆马等“外物何须勤觊望,唯与事业每加鞭”“莫与他人争富贵,从来俭素足辉光”。《张设》篇主张不过度铺设锦绣帷帐等装饰物,从宜为简;《衾褥》《膳馐》《酒醴》《玩好》诸篇,则讲明过分追求易招致灾祸。《梳妆》八篇以女子为写作对象,道出女子的簪饰来之不易,“钜万费钱收拾得,到头终不救饥寒”。诗中以贵家女、贫寒女、倡优、贤门贞洁女作对比,强调女性不应崇尚外在,要以内在为美。《稻梁八篇》表达了史浩以农为本的民生思想,诗中通过后稷作农师的神话故事,到以汉文帝之养农和武帝之征伐作对比,突出重视民生的意义,同时告诫子女“勿嫌糠粃勿嫌陈,当念农家种苦辛”。

(二)编写特色

《童丱须知》运用各种典故,以及对比、反复手法,甚至用“天人感应”等说教以宣扬纲常礼教,达到教育幼童的目的。

1.善用修辞

在用典方面:百篇诗文几乎每篇均采用典故,有先秦汉唐旧事、神话人物、故事传说等。用典之处并不是直接引用原文,而是巧妙地将其安排在上下文作对比,使文意自然流露。如《张设》八篇:“晋帝当时自不君,却将步障助骄臣。石崇不为绿珠死,天譴穷奢故殒身。”文中将西晋石崇与王恺斗富,最终因豪奢丧生这一典故引入诗句,告诫子孙不要攀比奢侈。

在对比手法方面:纵观全部诗文,对比是最多使用的写作手法,通过这一写作手法,以突出主题,使童丱易于接受。如《酒醴》八篇:“酒可忘忧更养神,直须少饮始为真。君看阮籍刘伶辈,终为沉酣丧此身。”对比之下,饮酒过度伤身的道理更容易理解。又如《稻粱》八篇:“文帝年年下玺书,唯忧农亩不丰余。……武帝征诛不厌频,太仓无复有陈陈。”通过重视民生与征伐无度相对比,凸显以民为本的重要性。在家庭关系阐述中,如强调夫妇和谐则“家肥得长久”,反之则“举动多掣肘”;论及兄弟关系,认为结婚成家之后,如果“妻不闲教训,夫不恤苗裔”,则会“昆季若仇敌,长幼绝交际”,若能念及父母之心、手足之情,则会兄友而弟恭,犹如《诗经》中的“棠棣”情谊。

在运用反复手法方面:《父子》篇为了说明父母恩情之重,一连使用六个反复诗句:“冬温而夏清,未足酧其德。昏定而晨省,未足酬其德。三牲滋美味,未足酬其德。四序纫华衣,未足酬其德。竭身至老死,未足酬其德。碎身如糜粉,未足酬其德。”父母恩德之重,字里行间不言而喻。

此外,诸如设问、比喻等手法都有所运用,可以说其是一部极具文学色彩的童蒙读物。

2.以诗喻理

南宋时涌现大批专为儿童编写的读物,有须知、学则、诗歌、家训等体裁。以诗歌形式编写的读物相对更容易背诵,“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3],让思想教育更容易为儿童习得。《童丱须知》以诗歌形式编撰而成,内容以儒家精英文化为主,将儒学要义化入诗句之中,更容易为儿童接受。此外,将大量的历史典故编进诗句,又起到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

3.天人感应

儒家宣扬天人感应,《童丱须知》中体现了这一思想。首先体现在政治上,史浩强调君臣是因天地生怜悯之心而立,并要求君臣敬天,敬畏天象,体现出其希冀以天道制约皇权的政治愿望。其次在伦理上,父子、夫妇乃应天地之灵而建立,必须符合“天道”。无论是政治还是伦理,一旦有违“天理”,便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反之,遵守人伦道德规范,则会受到上天的眷顾,“冥心契上天,享祐无纪极”。

三、《童丱须知》的价值

史浩之重视家族教育,可见时人的评论。楼钥在《攻媿集》中评论:“太师史文惠公两登相位,其持论以求贤用吉士为先。盖其天资宽宏,务为忠厚家传孝谨,以此教子,以此择婿。”[4]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评论说,《童丱须知》“切切然训迪其子若孙,饮食衣服,莫不有戒,殆亦无愧《颜氏家训》之意。然则君家之蝉联赫奕、钟鼎相辉,夫岂偶然之故”[5],认为史氏“三叶宰相”的辉煌与其重视家族教育有着莫大联系。《宋元学案》引用全谢山在《题忠定鄮峰真隐漫录》中对史浩的评论:“其家居则遣其诸子从慈湖、絜斋讲学,又延定川之弟季文于家以课诸子,故其诸子率多有学行可观者。”[6]

宋代以前,家庭教育以传授传统经学读物为主,很少有士人专门为儿童编写启蒙教材,至宋代,士人开始将教育视野拓展至童蒙教育,尤其是人伦道德教育。对这一变化,朱熹说得较明白,他在解释《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时说:“盖言蒙昧之时,先自养教正当了,到那开发时,便有作圣之功。”[7]史浩官居宰相,学养深厚,其亲自编撰《童丱须知》,在某种层面反映出,随着南宋理学化程度的加深,封建纲常伦理教育进一步融入童蒙教育领域这一时代趋势。史浩的德育理念、亲身育人及取得的教育成效,对当代家庭教育有某些借鉴之处。

注:本书使用[宋]史浩撰,俞信芳点校《史浩集》(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袁桷.清容居士集[M].卷48《书史忠定王贷钱券后》.《丛书集成初编》第2074册.

[3][明]王阳明.传习录·教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4][宋]楼钥.攻媿集[M].卷104《朝奉大夫李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黄震.黄氏日抄[M].卷86《宝善堂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明]黄宗羲.宋元学案[M].卷40《横浦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卷70《易六·蒙》.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