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教育建议

2020-03-03任英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任英洁

〔摘要〕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視。本文阐述了听障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表现、成因、教育现状,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6-0067-03

听觉障碍,是指人因听觉分析器病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1]。大多数听障儿童是从一出生或者在言语形成之前就已经聋了,其余的则可能是因为疾病或者意外事件而造成耳聋[2]。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有6至14岁学龄残疾儿童约246万人,其中有39万听障儿童。听障儿童因其生理上的障碍或缺陷,导致其产生了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如何塑造听障儿童健全的人格,培养听障儿童健康的心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归纳了听障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表现,分析了听障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对提高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教育建议。

一、听障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表现

总体而言,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自身的生理缺陷是听障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首先,听障儿童无法通过听觉系统感知周围的环境。而且,由于听力的损失,听障儿童的言语机能发展缓慢,进而影响逻辑思维、判断推理等方面[2]。

其次,听障儿童无法准确理解他人的情绪,使得他们与他人交流时受到阻碍,因而逐渐减少了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一)听障儿童心理问题及表现

1.自卑与孤僻

由于无法使用语言系统与他人交流,听障儿童无法融入普通儿童的活动中。当观察到普通儿童使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时,听障儿童往往会联想到自身的缺陷,进而产生自卑心理[3]。当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与人交流时,却常常因为理解错误而遭到嘲笑,久而久之,一些听障儿童不愿与人交流,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2.焦虑

焦虑是听障儿童的心理常态,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和身体过度关注[4]。他们高度关注自身的学习表现与生理缺陷,希望通过提高学习成绩弥补自身生理上的不足。他们希望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一旦学习成绩下降,往往会紧张、焦虑。同时,他们对未来充满担忧与恐惧,常采用消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

3敏感与自责

研究发现,听障儿童在过敏倾向、自责倾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儿童[5]。听障儿童对人与环境非常敏感。他们害怕家人生病,担心他人的嘲笑与歧视;部分听障儿童视自己为家庭的负担,常常为此责备自己。

(二)听障儿童行为问题及表现

1.社会适应问题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的损伤,在他们的感知活动中缺少了声音的刺激和语言的参与,感知活动受到一定的局限。他们依靠手势语言和他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相对差些,因而对事物的认识不完整、不准确。他们常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6]。生理缺陷使得听障儿童无法充分获取来自同伴的有效信息,无法作出反馈。大多数听障儿童难以维持长期的友谊,也缺少关系密切的朋友。他们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2.争强好胜

争强好胜的现象在听障儿童中普遍存在,他们不希望自己在学习中落后于他人。为了表现自身的优秀,他们不愿意向其他同学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为了在学习中不被他人超越,他们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学习方法。

3.敌对态度

无法顺畅接收外界信息,使得听障儿童难以获取与自身安全有关的信息,他们时刻尝试保护自己。当他人主动与听障儿童交流时,他们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进而形成攻击行为[7]。这拉大了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距离,部分听障儿童则因此变得越来越孤僻。

4.固执与冲动

部分听障儿童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时固执己见。他们缺乏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任性冲动[6,8]。例如,一些听障儿童希望事情向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一旦事与愿违,他们就大喊大叫,甚至攻击他人。

二、听障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方面

首先,政府对听障儿童的教育投入不足,资金分配不均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特殊学校中,仅有一小部分资金投入到普通学校中,这挫伤了普通学校为听障儿童提供教育机会的热情。

其次,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政策落实存在困难。政府相继出台了法律法规,明确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但由于细则含糊不清,使得地方政府在落实过程中出现偏差。我国存在听障儿童多而特殊学校少的现象,这导致部分听障儿童无法接受义务教育。

再次,部分社会成员对听障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无视甚至歧视听障儿童。这使得听障儿童内心更加自卑,不愿意融入社会。

(二)学校方面

首先,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特殊学校一般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这不仅切断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还阻碍了听障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延缓了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9]。

其次,普通学校允许听障儿童随班就读,但没有充分考虑听障儿童的生理特征与心理需求。大多数普通学校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只能按照常规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无法对听障儿童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学业保障。

另外,考虑到听障儿童的生理障碍,普通学校的教师在同情与怜悯的支配下,主动降低了对听障儿童的教学要求。教学要求过低导致听障儿童无法掌握系统的知识,内心更加自卑。

(三)家庭方面

一些听障儿童父母对孩子的生理問题缺乏理性的认识。部分父母因为失望而漠视孩子,他们认为孩子无法成才,无法像普通儿童那样长大成人,更遑论拥有光明的未来。在这种消极教育观的主导下,他们无视孩子成长路上遇到的问题,漠然对待,这打击了听障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热情。部分父母认为孩子生理上的缺陷是自己造成的,过分自责,并因为愧疚而溺爱孩子,一味地满足孩子,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不及时纠正。无论漠视还是溺爱,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漠视加剧了孩子内心的自卑,溺爱使孩子对世界形成了错误的认知。

三、教育建议

(一)社会方面

增加教育投入是基础,完善政策体系是保障,建设师资队伍是核心,构建良好的环境是必要。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听障儿童的教育投入,为特殊儿童的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缓慢,教育投入可对中西部适当倾斜。

其次,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听障儿童成长提供政策支持。细化政策要求,促使地方政府认真落实。

再次,扩大特殊专业学科招生,培养专业、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特殊教师应了解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相关教育技能。

除此之外,创建友善互助的社会环境,为听障儿童成长提供环境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应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听障儿童,在情感和行为上应当认同、尊重并关爱听障儿童[10-11]。

(二)学校方面

加强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的联系,双方联手,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彼此合作,共同成长;开展特殊教育课程培训,帮助普通学校教师了解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以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普通学校应设置适合听障儿童的教学标准,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依凭,帮助听障儿童提高学业成绩[3]。为听障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引导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情绪;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多进行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家庭方面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听障问题,树立听障儿童也能成才的观念,由此减轻育儿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情绪,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12]。父母要经常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使听障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由此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支持下,我国特殊事业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听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会受益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希望本文中提出的教育建议能够对听障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也希望社会、学校与家庭结合实际情况,关注听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为听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胡立荣.听障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自尊、孤独的研究[J].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5-6.

[2]杨英琪. 聋哑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ERP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3]甄素娟. 浅谈听障儿童的人格行为特点与特殊教育[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71-72.

[4]张毛宁,冯海英.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8):131-136.

[5]廖明英.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 染整技术,2018(12):18-19.

[6]郑裴,马伟娜. 听障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584-587.

[7]张熙君,张淑芳. 关于聋哑儿童人格特质的实验研究[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52-53.

[8]冯菱. 初探聋哑学生心理状况[J]. 课外阅读(中下),2012(24):54.

[9]蒙山野. 浅谈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解决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2(4):1.

[10]王一茹. 聋哑儿童的心理表现及其教育策略[J]. 教育探索,2014(2):139-140.

[11]陈红. 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23-25.

[12]熊昌娥,陈晓,陈子敏,熊虎,喻嫦娥. 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6):529-53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

猜你喜欢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早期阅读在听障儿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听障儿童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与分析
听障儿童的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