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0-03-03仝晓晶梁晓燕
仝晓晶?梁晓燕
〔摘要〕从生态系统理论观出发,通过建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学校道德氛围感知、负性生活事件、公正世界信念与高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问卷法的方式对山西省太原市两所高中的62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年级在亲社会行为的公开和依存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亲社会行为总体水平以及公开、利他和情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高中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正向预测其亲社会行为。(3)高中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可以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实现对亲社会行为的间接性预测。该中介效应的前半条路径即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公正世界信念的直接效应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
〔关键词〕高中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亲社会行为;公正世界信念;负性生活事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6-0004-07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11月12日,沅江市高中生罗某与班主任鲍某发生争执后,拿出弹簧刺刀刺向鲍某,鲍某被刺27刀后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没有醒来,后经医院抢救无效宣告死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和反思。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高中是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时期。高中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究学校道德氛围对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这不仅是对相关理论研究的补充,而且对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有指导作用。
(一)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学校道德氛围指的是调控学校里所有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影响学生德性的规范与价值观系统,包括公正、关爱和宽恕氛围[1]。学校道德氛围作为一种规范,是潜在的道德教育课程。Brugman[2] 指出,学生做出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是可以从他对学校道德氛围的感知程度中推断出来的,在学校道德氛围的影响中,关爱对学生间的欺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中学生感知到的关爱程度越高,卷入欺负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3]。青少年对学校道德氛围的感知水平越高,对公正、关爱和宽恕的体验程度就越深,这种感受会促使他们倾向于做出亲社会行为。此外,在道德氛围水平较高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感受到来自他人道德水平的压力和群体道德规范的约束,从而适当减少不道德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以减轻源于外界的压力[4]。这些研究都表明,学校道德氛围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二)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公正世界信念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种基本的需要去相信他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是公平公正的,所有人都应该得到他们应得的,而他们所得到的就是他们应得的。殷晓菲[5]发现,学生的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其知觉到的教师公正和同伴公正间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除此之外,教师和同伴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个体的包容和友爱也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其公正世界信念。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与同伴是与他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群体,所以青少年感受到的来自学校、教师和同伴的公正、关爱和宽恕程度越高,他们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也会随之上升。公正世界信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让个体认同一个人行为和品德的最好回馈就是自己的美好未来。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将来能获得好的回报,公正世界信念强的个体会更多地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倾向。有学者研究了公正世界信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与低公正世界信念水平的个体相比,高公正世界信念水平的个体更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6]。李薇、陈晓梅等[7]的研究也显示了公正世界信念与利他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提高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有利于增加利他行为。由此提出假设:高中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可以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三)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
生活事件是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各种刺激因素的总和,而负性生活事件指的是由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消极情绪体验,会导致个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以往的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要显著高于积极生活事件。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信念系统,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遭遇或是目睹不公正的经历对个人公正世界信念有着重要影响[8]。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是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认知评价来实现的。从纵向的时间角度看,重复性的、长期的或冲击性较大的负性刺激会对公正世界信念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负性生活事件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即第一次受伤害的经历发生的时间距离当前越近,其公正世界信念的得分就越低[9]。
综上,本研究基于负性生活事件与公正世界信念的相互影响,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综合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在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高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及负性生活事件对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以期揭示高中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山西省太原市两所高中的621名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 621份,回收 585份,回收率为 94.2%,有效问卷 531 份,有效率为90.8%,被试样本分布如表1。
(二)研究工具
1.学校道德氛围问卷[10]
该问卷由40道题目组成,包括4道测谎题,其余36道题目可分成公正、关爱和宽恕3個维度。问卷实行7点计分,其中正、反向计分题各占一半。总均分越高,表明学生感知到的学校道德氛围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2.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11]
该量表由27个负性生活事件组成,实行5点计分,生活事件总应激值为各项事件得分的总和。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3.Dalbert公正世界信念量表[12]
采用由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组成的“Dalbert公正世界信念量表”,两个分量表都采用6点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4.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13]
该量表共26个问题,采用5点计分,总分越高,表明被试的亲社会倾向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三)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 SPSS 22.0和Process procedure for spss 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0个,且第一个主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5.15%,小于临界值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各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矩阵表
从表2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程度和其亲社会行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程度和其公正世界信念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和其亲社会行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三)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不同年级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公开和依存维度上,不同年级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Tukey的事后检验程序表明:高一年级的公开和依存水平高于高二年级,高二年级的公开和依存水平高于高三年级。
2.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对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总体上,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此外,在公开、利他和情绪维度上,学生干部的得分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四)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依据相关方法类文章的分析,就本研究而言,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方程1估计负性生活事件是否调节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亲社会行为的直接效应;第二步,方程2估计负性生活事件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公正世界信念之间的调节效应;第三步,方程3估计负性生活事件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剩余直接效应的调节效应。在检验之前,对所有变量做了标准化处理,并将Bootstrap再抽样水平设定为1000次。此外,为避免性别效应及年级效应,检验时将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处理。
1.负性生活事件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直接效应的调节
从表5可知,方程1整体显著,F(5,525)=15.07,p<0.001,R2= 0.15。其中,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亲社会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负性生活事件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交互项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2.负性生活事件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和公正世界信念之间关系的调节
从表6可以看出方程2整体显著,F(5,525)=36.62,p<0.001,R2=0.26。其中,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公正世界信念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负性生活事件对公正世界信念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且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交互项对公正世界信念的负向预测作用也显著。这意味着负性生活事件负向调节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和公正世界信念之间的关系。
为具体了解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计算出负性生活事件平均数为正负一个标准差时,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公正世界信念的效应值(即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并根据回归方程分别取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和负性生活事件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的值绘制了简单效应分析图,结果如图2,表明在低负性生活事件水平下,高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会随着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强(simple slope=0.38 ,p<0.001);在高负性生活事件水平下,高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会随着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但显著性有所下降(siple slope=0.14,p<0.001)。
3.负性生活事件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剩余直接效应的调节
从表7可知方程3整体显著,F(6,524)=34.69,p<0.001,R2=0.31。其中,學校道德氛围感知对亲社会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负性生活事件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交互项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公正世界信念—亲社会行为”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路径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也就是说,对于负性生活事件水平较低的高中生来说,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间接效应相对较强;而对于负性生活事件水平较高的高中生来说,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间接效应相对较弱。
四、讨论
(一)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检验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首先,本研究发现,在公开和依存维度上,不同年级间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从小学到高中,青少年的利他性亲社会行为持续增加,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基本稳定,而遵规-公益性及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则出现下降趋势[12]。公开性亲社会行为可能与青少年自我中心思维中的假想观众有关,假想观众是指青少年认为每个人都像他们那样,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关注。这导致了青少年过强的自我意识、对他人想法的过分关注。高假想观众的青少年与更明显的服从他人的倾向相联系[13]。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逐渐完成,独立自我趋于成熟,假想观众的作用也就变得越来越弱了,因此公开性亲社会行为会逐渐减少。当个体步入青少年阶段后,他们与同年龄群体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在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同伴友谊[14]。对于各个年级的高中生来说,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尽快建立人际关系并融入其中成了他们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向;高二、高三学生已经处于青春期后期,人际关系基本稳定,尤其是高三学生,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高考上,很少有精力依存亲社会行为来建立和维持同伴关系。
其次,本研究發现,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在公开、利他和情绪这三个维度上,学生干部的得分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这符合现实情况。学生干部一般是由学生们选举出的优秀学生来担任,他们能以集体利益为先,并乐于为同学服务,经常会被老师作为标兵、榜样来夸奖。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团结同学,友好对待同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二)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首先,高中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其亲社会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也就是说,高中生感知到的学习道德氛围水平越高,其亲社会行为就越多。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侯雁[15]指出,学校道德氛围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学生对于学校道德氛围的感知程度越高,做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此外,在道德氛围较浓厚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感受到他人道德水平的压力和群体道德规范的约束,从而适当减少不道德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以减轻外界的压力[16]。
其次,高中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究其本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活动都是一种交换。在具体的交换活动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在将来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大家往往会依照公平交换的原则行事[17]。因此,即使不同的个体感知到了相同的学校道德氛围,如果其中有的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程度较高,坚信自己当下的付出即使不能马上得到回报,也会在将来有所收获,那么在有人求助的情况下,他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会更大。整体而言,与以往研究仅仅关注学校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影响不同,本研究明确提出了公正世界信念在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是对以往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负向调节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和公正世界信念之间的关系。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后两条路径之间并没有起到调节作用。这说明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正世界信念这一中介作用来实现的,很少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综合来看,对于高中生来说,在相同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程度上,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水平越高,其公正世界信念水平就会越低,个体会减少亲社会行为。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表明,当个体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他们通常会有“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的强烈不公正感[18],这严重影响了个体自身的公正世界信念。此外,负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可能也与他们的年龄特征有关,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易于波动且潜藏不安,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19-20],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较为敏感;他们的人生经历还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负性事件时缺乏合理的处理方式,长此以往,负性生活经历积累得越来越多,这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公正世界信念,进而影响亲社会行为。
五、教育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学校道德氛围与环境
一般来说,环境创设应该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创设。软环境主要包括社会舆论、道德氛围和评价标准等。具体而言,学校教师的道德观、道德行为及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风气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硬环境是指校园和班级的客观环境,校园优美宜人,教室干净整洁,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防止不良或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此外,校园里还可设立名人墙、道德模范宣传栏,张贴道德言行标示语;各个班级可以定期选举道德标兵,设置道德故事公示栏,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的言行。“软硬兼施”,全方位构建良好的学校道德氛围与环境。
(二)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介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以及表现,并教授正确的预防和调适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定期举办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剧表演等充满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每年九月份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并建立个体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和指导。
(三)提高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
倡导感恩教育。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朝着更理性的方向发展,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适应学校生活和进行社会交往。
提升学生的公正感知。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公正感知一般包括感知到的教师公正、同伴公正、父母公正和分数公正等。教师应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也应面向所有学生,不搞特殊化;通过道德奖惩,提高学生感知到的公正性,明确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并且会得到奖励,而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道德奖惩特有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加强学生感知到的教师公正、同伴公正和父母公正等,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其公正世界信念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伟强.学校道德氛围心理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2]Brugman D. Perception of moral atmosphere in school and normtransgressive behavior in adolescents:An intervention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3,27(4):289-300.
[3]梁晓燕,薛小婷,高虎,梁栋青.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80-382.
[4]刘亚武.青少年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作用[D].太原:山西大学,2017.
[5]殷晓菲.中学生公正知觉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以公正世界信念为中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9.
[6]Dalbert C.Belief in a iIllgt wodd.In Leafy MR,Hoyle RH.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tiefences in Social Behavior.New York:Guilford Publicatiens,2009.
[7]李薇,陈晓梅,金晓君等.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利他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946-948.
[8]刘贤臣,杨杰.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12(1):46-48.
[9]周春燕. 公正世界信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与社会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李伟强,岑国桢,郭本禹.对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9(2):278-280.
[11]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1):15-19.
[12]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3):73-78.
[13]杨莹,张梦圆,寇彧.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的编制与维度的再验证[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6(1):135-150.
[14]雷雳.发展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5]侯雁.初中生学校道德氛围、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16]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6-91.
[17]林文静,段锦云.团队服务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绩效:基于社会交换的视角[J].应用心理学,2015,21(4):344-353.
[18]江伟,王翠艳,王淑燕.家庭社會阶层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3):132-135.
[19]Dzuka J ,Dalbert C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of Slovak unemployed adolescents :about the beliefs in a just world' s impac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2 ,32(4):732 -757
[20]何慧,王影,李伟强,袁博.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7):385-405.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06)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