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七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自我管理的关系
2020-03-03贾燕陈幼平
贾燕?陈幼平
〔摘要〕为探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采用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自我管理问卷,对四川省某学校386名四至七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到有效问卷357份。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问卷的智慧和知识、勇敢、人性、公正、节制和超越品质上的差异非常显著;积极心理品质与自我管理的时间计划、自我情绪调控、自我激励管理、知识整理维度呈显著相关;积极心理品质对自我管理各维度分数的变异率的解释范围为11%~20%。结论: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较好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关键词〕四至七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自我管理;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6-0010-04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和奇克森米海(Csikszentmihalyi)在2000年提出,心理学不仅要治疗心理疾病,还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人们的优秀品质,使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个方向上去[1]。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决定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为个人拥有美好人生奠定基础。国内官群、孟万金等[2]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卫萍[3]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最好的是心灵触动、宽容及信念与希望,学习焦虑是目前中小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张文娟、姚茹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中小学生面临的首要心理问题是学习焦虑。王中会、徐玮沁等[5]研究了流动儿童的学校適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发现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较好。四至七年级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小升初及校外各学科辅导班学习等多重压力。因此,培养此阶段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此阶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管理学最早提出自我管理的概念。自我管理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包括Freud的人格发展理论、Skinner的行为强化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6]。自我管理是指个体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以实现个体的理想、目标[7]。学生的自我管理是一种将心理能力转换为学业表现的心理进程,包括自发产生的想法、感觉及达到目标的行为[8]。唐芳贵、岑国桢[9]认为,自我管理就是个体努力使自身摆脱原有的心理定势,进行自控性认知加工,作出符合要求的行为反应,达到新的自动性认知加工的过程。
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是积极人格特质和美德,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完善都属于自律美德。有研究者认为,心理与自我管理行为具有直接指引关系,培养积极品质比改正缺点更容易,培养良好的习惯就等于去除了消极的坏习惯;应挖掘学生某些方面的潜能,用内在驱动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10]。目前,国内关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自我管理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学生和高职学生群体,因此,探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自我管理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四川省某学校386名四至七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364份,有效问卷35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其中男生184名,女生173名;四年级学生40名,五年级学生92名,六年级学生38名,七年级学生187名;独生子女181名,非独生子女176名;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12.04岁。
(二)研究工具
1.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该量表由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2]编制,共有61题,包括15个积极心理品质、6个维度。智慧和知识维度包括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观察品质,勇敢维度包括真诚和执着品质,人性维度包括爱、友善品质,公正维度包括领导力、合作力品质,节制维度包括宽容、谦虚、持重品质,超越维度包括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与希望品质。量表采用 5 点式评分。量表经检验信效度良好,可用于测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2,其中六个维度的α系数在0.725~0.812之间。本样本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55,其中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430~0.868间。
2.小学生自我管理调查问卷
该问卷由商丽娜[11]于2013年编制,共29道题,包括社会性管理、知识时间管理、行为心理管理三个维度。其中社会性管理又包括人际能力、自我表现、组织能力三个指标;知识时间管理包括时间计划、任务分配、知识整理三个指标;行为心理管理包括自我情绪调控、自我行为调控、自我激励管理三个指标。此问卷采用三级计分,1分为不符合,2分为较符合,3分为很符合,分数越高代表自我管理越好,量表的α系数为0.787。本样本中,量表的α系数为0.776。
3.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不同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状况
由表1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问卷的智慧和知识、勇敢、人性、公正、节制和超越六个维度上的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和知识、勇敢、公正三个维度上,五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在节制、超越两个维度上,五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六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在人性维度上,五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学生,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七年级学生。
(二)四至七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自我管理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采用积差相关对被试积极心理品质的各项得分与自我管理的各指标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领导力与时间计划、自我情绪调控、自我激励管理均呈显著正相关;幽默风趣与时间计划、知识整理、自我情绪调控、自我激励管理均呈显著正相关;合作力与知识整理、自我情绪调控、自我激励管理均呈显著正相关;执着、友善、持重、幽默与风趣、信念与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与自我激励管理呈显著正相关;宽容与知识整理呈显著正相关,真诚与自我情绪调控呈显著正相关。
(三)积极心理品质对自我管理的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以积极心理品质为解释变量(自变量),以自我管理的三个维度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领导力与知识时间管理、时间计划 、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激励管理得分有正向关联,可解释变异率为11%;幽默风趣与行为心理管理、知识整理得分有正向关联,可解释变异率为20%。
四、讨论
(一)四至七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在积极心理品质问卷的得分上,不同年级学生在智慧和知识、勇敢、人性、公正、节制和超越六个维度上的差异非常显著,这与卫萍[12]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积极心理品质问卷的智慧和知识、勇敢、公正三个维度上,五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这可能跟学生的年龄增长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公正意识水平逐步提高;五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七年级学生,这可能跟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有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节制、超越两个维度上,五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六年级和七年级学生,表明五年级学生的谦虚、持重、幽默风趣、信念与希望、心灵触动方面发展得最好。原因是五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在心理方面要成熟得多,同时又不像六年级学生一样面临升学压力,也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进入了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在人性维度上,五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級学生,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七年级学生,这充分表明五年级是学生心理发展比较稳定的阶段。
(二)四至七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自我管理的影响
四至七年级学生的领导力与时间计划、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激励管理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领导力维度发展得越好,越能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各方面的发展;幽默风趣发展得越好的学生,其时间计划、知识整理、自我情绪、自我激励管理等方面的表现也越好;合作力发展得越好的学生,知识整理、自我激励管理也越好;执着、友善、持重、幽默与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与自我激励管理均呈显著正相关,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有促进作用;四至七年级学生的宽容品质发展得越好,其知识整理发面也表现得较好。
领导力对知识时间管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越是能够主导自己、领导能力越强的学生,知识时间管理能力也就越强。领导力还对时间计划、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激励管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学生领导力品质的发展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幽默风趣对行为心理管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幽默风趣发展得好的学生,其知识整理的自我管理也发展得较好。
五、教育建议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上,开展团辅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多鼓励、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一些家长以“打击式”教育为主,孩子犯错或者成绩下降,家长动辄责骂,鲜少静下心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因此,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多为孩子创设实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Seligman,M E 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16(4):70-76.
[3]卫萍.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21(9):90-96.
[4]张文娟,姚茹,张丽娟,吴伟琪.西部地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调查及培养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7,23(5):56-61.
[5]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4):267-270.
[6]王椿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心理学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2):88-92.
[7]张才明.现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8]梅一.自我管理的教育心理学进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4):54-56.
[9]唐芳贵,岑国桢.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前瞻:心理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4):144-144.
[10]崔元慧.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4):56-59.
[11]商丽娜.小学中年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的研究——以西青区小学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12]卫萍.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3,20(12):90-96.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重庆,612000)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