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03-03新冠肺炎疫情对策研究课题组

古今农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新冠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对策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 10026)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是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国际政治格局、全球化进程、经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克服困难、化解风险挑战,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争取主动,需要认真分析、系统谋划,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各项重点工作,推进农展农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影响分析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1],站在更高维度,用更宽的视野,立足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着眼于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客观、准确、系统、全面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影响。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总体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已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2],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金融市场巨幅震荡,世界经济衰退日益加剧。

1.全球经济下滑,总量萎缩。美国商务部4月29日公布的首次预估数据显示,因新冠疫情导致经济大面积“停摆”,今年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下滑4.8%,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大降幅[3]。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宏观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4]。国际金融协会发布报告称,202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1.5%的负增长,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将萎缩3.3%,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将分别萎缩2.8%、4.7%和2.6%,巴西、俄罗斯、南非、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也将出现不同程度萎缩[5]。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经济危机,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美国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的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6],欧洲央行于3月公布了高达8 700亿欧元的紧急资产购买计划[7],中国也出台了减免税费、发行抗疫特别债券、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下达专项资金、加快拨款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2.生产活动遭受严重冲击,服务业影响最大。为有效控制疫情,各国大都采取局部或者全面的隔离措施,限制人员流动、暂停经营活动,经济运行遭遇急刹车,消费活动受限,导致需求链发生重大变化,服务业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3-5月,英国、法国、德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跌破50的荣枯线,创历史新低。美国服务业创下2009年以来最大萎缩,ISM非制造业指数从3月的52.5降至4月的41.8[8]。

由于疫情造成严重的物理隔离,促进第三产业加速向线上转型发展,一大批依靠传统经营模式的经营主体将被逐渐淘汰,新的服务业态和营销模式快速崛起,网络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育等线上服务会因疫情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3.居民收入大幅减少,生活水平严重降低。据相关研究显示,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产业停滞、企业裁员等因素影响,意大利、西班牙分别有27%和40%的人口没有足够的储蓄来支撑超过3个月的居家生活。美国联邦储备局(Fed)预测美国将有4 700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32.1%。4月份,美国失业率已达14.7%,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高记录[9]。

疫情结束后,社会公众对消费将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中产阶级以下民众受收入下降影响,将大幅压缩观影、娱乐、旅游等方面的开支。但中高收入阶层,由于前期消费抑制,消费需求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4.全球供应链遭到严重打击,经济全球化遇到更大挑战。疫情导致数以万家的企业停业以及数百个城市封城,对各国的用工、库存、生产、运输、订单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影响,打乱了国家及地区贸易和商业倚赖的供应链。加之为控制疫情扩散,各国对物理边界的管控力度明显加强,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对与意大利边界实施适度管控,美国开始实施与加拿大边界的管控并计划派驻军队,传统边界意识的复苏,以及风险防控需求的提高,会使一些国家的民粹主义思潮进一步抬头[10],美国则会以全球化降低其抗风险能力为由,加速推进制造业回归进程,这些都会对全球化带来更大冲击。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农展馆(农博馆)所处行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快速蔓延,不仅严重危害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还对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一些传统行业遭受严重冲击,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行业展现出强大的成长空间。博物馆业务、展会业务、房屋租赁、住宿餐饮是农展馆主营业务,要密切关注、系统研判这些行业的发展动态、把握今后发展趋势,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1.博物馆业:一是国内外博物馆纷纷闭馆谢客。1月22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自1月23日起,全国各地博物馆陆续闭馆。3月初,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形势日趋严重。意大利率先于3月8日出台紧急命令,关闭博物馆及文化遗址,此后,各国博物馆纷纷闭馆。得益于体制优势和政策扶持,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运营并未出现大范围资金危机。而其他国家的很多博物馆面临资金困难,资金最为雄厚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牵头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国会拯救文化”倡议活动,美国博物馆联盟也开始向国会寻求40亿美元的博物馆救助[11]。二是线上服务快速发展。突发的疫情使传统服务模式无法开展,倒逼博物馆开始利用线上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教育产品。闭馆期间,中国国家文物局利用“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集中展示各博物馆的线上展览项目,累计推出6批300个展览。据Jing Travel(精旅)3月24日发布的报告,在疫情期间,超过1 300家中国博物馆提供了在线展览服务功能,超过2 000个新展览在线举行,在线参观量超过5亿人次。除线上展览外,国内博物馆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在线教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30多家国内著名博物馆在抖音、淘宝、腾讯、快手等平台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仅淘宝8场直播就吸引了1 300多万观众。国际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利用线上模式,展示超过470万件馆藏,500多种精选展览画册、杂志等出版物面向公众免费阅读下载。

2.展会业:一是线下展会全面暂停,损失巨大。受疫情影响,国内线下会议、展览等活动全面停止。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2020年2-4月,境内受疫情影响的展会数量约3 500场,面积约5 000万平方米,总产值约2 000亿以上。二是展会模式加速创新,各地兴起“云展会”。3月20日,全国首个线上展——义乌春季画框展线上举行,展览时间一直持续到5月10日,虚拟展会规模达20 000平方米,共计800个国际标准展位[12]。中国国际动漫节也于2020年4月28日至5月5日通过互联网举办“云上动漫游戏产业交易会”,为海内外动漫游戏业界企业、人士搭建云交易、云展售、云互动平台。4月16日,商务部宣布,第12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将于6月15-24日在网上举办,为期10天。

3.房屋租赁业: 据行业统计,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写字楼和商业地产租赁市场开始处于供大于求状态,租赁需求疲软,2019年第三、四季度北京写字楼的空置率分别为10%和11.8%,呈上升趋势;2019年写字楼租金同比下跌7.6%。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将进一步对房屋租赁市场产生负面影响。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写字楼市场遭到重创,市场平均租金在一年内下降40%。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相对于“非典”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必将对房屋租赁市场造成更大冲击。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地区一季度写字楼空置率达到13.2%,创2010年以来新高,平均租金连续5个季度环比下滑,租金下行压力不断增大。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初,各地相继出台政策减免企业房屋租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对承租国有房屋用于经营、出现困难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房屋租金,对减免租金的出租人,可按现行规定减免当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国资委联合发文,决定向为承租房屋的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的市属国有企业给予不超过企业减免租金20%的补助。政府补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租方企业的经济压力,有利于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4.住宿餐饮业:疫情对住宿餐饮行业冲击巨大。住宿方面:据相关行业统计,2月份中国70%左右的酒店都停止营业,随着疫情逐步控制,二季度行业情况逐步有所好转,但依旧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从历史经验看,2003年“非典”疫情在7月份得到有效控制,但酒店行业的入住率一直到9月初才逐步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餐饮方面,中餐业联合会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有79.3%的餐企完全停业。据商务部监测,仅春节期间,餐饮行业亏损超过5 000亿元。据2月23日中国饭店协会调查显示,流动资金能够撑到3个月以上的餐企仅占9%;现金流能够支撑1-2个月的餐企占31%,27%的餐企表示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企业平均每日亏损金额为30.4万元。综合考虑海外疫情的扩散情况,新冠肺炎对住宿餐饮行业的影响很有可能会持续到今年第四季度,甚至是跨年。

由于住宿餐饮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大,政府扶持力度也较大。一是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包括特种设备检验费、污水处理费、占道费等。二是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三是实施援企稳岗政策,主要包括返还失业保险费、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

(三)农展馆(农博馆)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全馆事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做强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正常进程,但也倒逼全馆事业不得不锐意改革,推陈出新。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重大事件过后,都会迎来一批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极,每个行业都面临着一次重新洗牌。这对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需要放宽视野、认真研判、主动应对。

1.从挑战看。

一是对线上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按照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相关要求,农展馆于1月24日开始停止对外开放,至今已有4个多月。线下活动全面暂停,导致全馆场地资源、展览服务资源、社教资源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经营创收、业务拓展均受到严重影响,迫切需要加快提升线上服务水平,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与全馆实体业务全面融合,以新技术、新业态引领和推动事业发展。

二是对农博展陈内容提出了的新的更高要求。内容丰富、娱教结合、具有广泛吸引力的展陈内容是博物馆立馆之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展示技术没有好的内容,也不会吸引观众。从博物馆自身看,把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这一鸿篇巨著,讲好、讲透、讲得引人入胜,还有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注重挖掘展陈内容蕴含的历史故事、文化知识、思想观念,让经典和历史通过今人的创造活起来、丰富起来,在古今观照中,唤起当下人的情感共鸣,培育具有中国农耕文化色彩的品牌和时代IP。

三是对展会全链条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展会服务链条长、环节多,综合效益显著。相关研究显示,展会服务产业带动系数高达1:10左右,每年全球展会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美元,带动经济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13]。但农展馆展会业务主要是提供场地服务,对上下游衍生服务涉及较少,在展会报批、安保服务、工程搭建、广告宣传、特别是线上线下融合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需要延长产业链、做强价值链,打造品牌展会,强化自办展业务,推进精品馆建设,为参展方提供全链条整体解决方案和全方位服务。

四是对房屋租赁业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去年以来,房屋租赁市场环境整体低迷,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农展馆房屋出租面临较大压力。如果不转变原有工作模式,房屋租赁业务势必难有起色。亟需克服困难,寻找房屋租赁工作的突破口,变“坐等客户上门”,到“主动敲门招商”,加强市场调研,加大房屋租赁宣传力度,加快推出线上看房、线上沟通、线上洽谈,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模式,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资源,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升资产经营效益。

五是对提升农展宾馆服务品质、拓展服务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展宾馆目前客房81间,最多容纳150人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月24日至今一直处于歇业状态,预计上半年亏损较为严重。随着疫情缓解,住宿餐饮行业将逐渐复苏,公众对宾馆住宿条件及用餐环境的要求将更为严格。但目前农展宾馆部分设施条件老旧,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还未取得星级酒店资质,这与市场化经营要求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迫切需要加快提升宾馆软硬件设施条件,加强人员培训,拓展会议、餐饮、婚宴等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创收实力。

六是对农业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这次疫情,让全馆深刻认识到,新场馆建设要充分考虑和满足防控传染性疾病要求,以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其他突发重大事故的要求。场馆各个功能区设置、空间布局、展线规划、设施设备配置以及室内外空间交互等方面,均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参观体验,满足减少人员聚集、防止交叉感染,以满足疏散逃生和应急救护等方面的要求。

七是对后勤运保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的通知》等一系列疫情防控文件,对办公环境、职工食堂、集体宿舍、物资储备、园区出入,以及楼宇空调通风、给排水系统管理等工作提出了要求。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勤运保部门仍将保持战备状态,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开馆工作,后勤运保面临的考验更多,亟需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及时排查不足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各项后勤运保工作有序运行。

2.从机遇看。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为农展馆(农博馆)提高线上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受疫情影响,在全球经济深陷空前衰退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亟须挖掘新潜能,增添新动力,而“新基建”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全面战略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新基建,将推动占GDP三成的数字经济步入更快的发展阶段。以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为代表的产业有望成为新型基建投资驱动下核心受益领域。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文化和旅游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农展馆(农博馆)要顺应形势,紧跟潮流,搭上信息化建设的快车,依靠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各项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二是线上产业快速发展,为农展馆(农博馆)拓展线上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传统线下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以直播带货、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为代表的线上服务,充分发挥中间环节少、经营成本低、运营效率高、参与度广的优势,迅猛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更多线上经济应用场景走入日常生活。如今,“互联网+”不仅在零售、金融、文化、会展、餐饮、住宿、医疗、政务等多个领域迅猛发展,而且深入从小学生到老年人几乎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线上经济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凸显。今年前3个月,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3.6%[14]。做大做强线上产业正当其时。为此,要大力推进全馆相关业务在线上运行,树立互联思维、运用互联网平台,拓展互联网业务,加快改进传统服务模式,创新完善运行机制,不断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民族共识和时代潮流,为农博事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活力。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博物馆事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经典永流传》等一批优秀作品的推出,以及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公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更加坚定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为博物馆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氛围。

四是随着展会经济的逐渐复苏,为农展馆(农博馆)承揽更多高质量展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短期看,受疫情影响,上半年线下展会全面暂停,积压严重,随着疫情缓解会展逐步放开,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山东、辽宁等地均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下半年展会数量将大幅激增,各大展馆排期紧张,势必导致一些优质展会找不到合适的档期,为农展馆承接更多高质量展会创造了条件。从长期看,展会经济总体向好趋势仍未改变,有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展会行业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10%以上,2022年国内展会业直接经济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随着线上展会模式的快速发展,线下展会规模将会进一步压缩,适合农展馆场馆规模的展会将明显增多。

五是各地积极推行提振消费举措,为发展住宿餐饮产业提供了有利环境。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是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的关键举措,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北京、上海、南京、济南、宁波等地纷纷出台政策举措,提振消费。在政策带动下,必将加速市场回暖,刺激经济复苏。特别是旅游住宿、餐饮庆典和文化娱乐行业,受前期疫情影响,消费需求一直被压制,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好转,消费需求将逐渐释放,产业发展将迎来一波高潮,这为农展宾馆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六是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为重塑精品馆业态提供了市场空间和发展基础。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优质农产品需求愈加旺盛。京东、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公司均快速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相继推出了京东生鲜、盒马生鲜、美团生鲜超市等线上渠道,抢占农产品销售市场,春节期间,京东生鲜销售同比增长215%,全国卖出了近15000吨生鲜产品。农展馆拥有品牌优势和良好信誉,深得社会公众信赖,为重塑精品馆功能,打造优质、特色、精品农产品展示、推介和销售平台创造了绝佳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二、对策措施

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农展馆(农博馆)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底线思维,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充分运用大变局的发展空间,化风险为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紧紧围绕“中华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全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宣传展示中心和首都文化艺术产品交流推介平台”目标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学术立馆、人才兴馆、质量强馆、开门办馆”的工作理念,实施“九大融合”工作举措,即理论学习和工作实际相融合、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自身发展与行业需求相融合、展览业务和博物馆业务相融合、创新驱动与传统优势相融合、业务工作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管理与服务相融合、干部队伍建设与激发活力相融合、个人理想与事业发展相融合。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对冲疫情影响,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固树立服务农业农村部中心工作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不打折扣、全力以赴的工作理念,全力做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相关展区筹办工作,做好《中国农业通史》的编撰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修订工作,做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二十四节气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举办好“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全力推进中国农业博物馆改扩建项目,争取早日立项、顺利开工、如期建成,夯实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国家级平台。特别是对于农业农村部在农展馆举办的各类活动和会议,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二)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一是严格落实馆区安全管理。做好通风消毒、健康监测、出入管理、食堂就餐,落实职工个人防护要求,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和集体活动。二是加强健康教育。督促职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强化职工防范风险意识,确保工作过程中自我防护到位。三是做好开馆准备。围绕展览服务、博物馆、房屋租赁、住宿餐饮等对外业务,制定开馆工作预案,开展实战演练,抓好在常态化防控下,观众预约、进馆审验、健康监测、接待服务、异常情况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四是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清单,拓宽采购渠道,探索与相关企业签订应急供货协议,有效保证物资的紧急供应。

(三)加强学术研究。一是完善研究工作机制。推动馆级课题研究常态化,建立课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题总结的课题研究推进机制,组织开展优秀课题研究成果评选表彰,并作为年度业务工作考核以及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二是积极争取重点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强化课题成果转化,增强文化创新实力。三是在优势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两块“金字招牌”作用,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引领业界发展。四是积极拓展研究领域。紧跟时代步伐和行业发展需要,加强节庆文化、乡村治理、农村历史变迁等领域的研究,强化对农业农村部中心工作支撑保障作用。

(四)着力提升农博业务水平。一是构建全新的博物馆展陈体系。围绕博物馆改扩建,策划推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国近代农业文明、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农业资源区划、农业生态文明、二十四节气、中国桑蚕丝绸文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一系列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二是提升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水平。拓展科普教育活动形式,与社会机构、学校、新媒体等开展广泛合作,丰富传播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强化藏品征集和保护。围绕博物馆陈列需求,挖掘利用现有藏品资源,积极开展藏品征集,为办好精品陈列提供强有力支撑。四是加强业界合作。发挥中国农业博物馆领头羊作用,积极开展馆际合作,整合业内资源,集合多方力量,开展大协作、举办大项目,实现大效益。

(五)多措并举抓好展览经营服务。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主动对接文旅部、商务部、北京市商委等政府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二是主动对接目标客户。利用受疫情影响,大量展会无法被市场消化的有利时机,迅速锁定目标客户,加大场馆营销力度,引进高质量展会,提升场馆使用率。三是统筹安排会展档期。明确优质展会优先排定档期原则,结合疫情情况,做好原有展会延期或终止的后续工作。四是完善展览服务链条。进一步加强展览策划、项目报批、安保管理、展位搭建、广告宣传、餐饮住宿等服务,积极参与竞标,承接更多工程搭建业务。五是积极推动展会绿色发展。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简约化、可循环、绿色环保的展览搭建材料,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本增效。

(六)在自办展业务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打造专业化高端农业类自办展。充分发挥农展馆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的职责作用,展示推介优质农产品以及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开发培育打造品牌农业展会。二是培育文化艺术类自办展。在现有每年举办十几个文化艺术类展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好区位环境、园林景观、人文底蕴等优势,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室内与室外结合、动与静结合、推介与交流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着力构建文化艺术产业全链条的服务模式,形成集展示、体验、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首都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交流推介平台。三是走出去办展。利用农展馆在场馆管理、展会服务、展览策划等方面的工作基础,借助全国各地鼓励扶持展会经济的利好政策,走出大院、走出北京,输出成熟的办展模式、管理团队和品牌展会,向外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

(七)充分发挥全国优质农产品精品馆作用。按照全国优质农产品宣传展示窗口的功能定位,重塑和提升精品馆功能作用。一是做好招展招商。创造条件,吸引全国精品农产品进驻,吸引采购商进馆品鉴体验、洽谈签约。二是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与大型电商和大型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全方位线上线下展示交易。三是打造农产品直播营销中心。设立网络直播室,邀请地方领导、村书记、致富带头人,以及有影响力的网络主播,现场直播带货,将精品馆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宣传展示和销售平台。

(八)全面提升线上服务水平。一是推进基本陈列、临展、巡展全面实现线上展示。把实体展厅全部转化成数字展厅,实现网上观展,不断丰富网上展示内容和展示手段。二是组织推出线上科普教育活动。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线上科普活动。三是实现会展业务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建立“线下体验、线上线下一体运作、同步展示、实时交易”的展览服务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四是拓展资产经营线上业务。通过构筑3D全景影像,实现场馆场地、房屋租赁、宾馆餐饮等业务线上展示、线上洽谈、线上签约。五是提升信息化软硬件水平。尽快实现馆区5G全覆盖,优化完善局域网、办公系统等软硬件条件。

(九)提升资产经营管理水平。一是确保房屋租赁业务平稳运行。加强市场调研,防范化解潜在风险,围绕主营业务,进一步加大房屋招租力度,吸引更多的农业类和文化艺术类企业入驻,与农展农博事业形成良性互动。二是加快推进宾馆业务提质做强。对农展宾馆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行专业化管理模式,积极申报星级资质。在为展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商务会议、婚庆宴会等业务。三是激发馆办企业创新活力。馆办企业是全馆主体业务的延伸和补充,是展览经营产业链条上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做大做强主体业务,加强与馆内各部门协作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组建创新团队。围绕二十四节气、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农耕文明、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科普教育、展览工程、艺术设计、会展策划等重点研究领域,组建“优势项目创新团队”,支持创新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设立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创新团队开展专题研究。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干部资源统筹,优化使用机制,形成干部年龄、专业结构基本合理的良好局面。加大人才举荐力度,创造条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三是积极做好人才引进。针对农业历史、农业传统文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会展策划、工程广告设计等领域人才不足问题,通过应届生招聘、社会招聘、京外调干、海外引进等方式,充实人才队伍。

三、预期成效

通过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将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馆的影响,扬优势、补短板,促进事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博物馆展陈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开展馆级重点课题研究,能够策划推出一批高水平展览,推动构建以基本陈列为核心、专题陈列为补充、特展巡展有活力的展陈体系,大幅提升博物馆核心竞争力,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享受。

二是学术研究能力大幅增强。通过推动馆级重点课题研究常态化,每年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并建立课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题总结的研究推进机制,能够在全馆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产出更多的好成果,加快向学术型单位转型。

三是经营服务水平大幅增强。通过提升线上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场馆、大力开拓工程广告业务、完善展览全链条服务、培育壮大自办展业务、进一步增强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激发馆办企业活力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经营创收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提升。通过推进十大工作举措,能够培养造就一批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激发事业发展活力,实现农展农博事业的接续传承。

五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实施中国农业博物馆改扩建项目,能够大幅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空间布局,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展览陈列和配套设施需求,做到地上地下功能分区合理、空间利用充分。

六是运行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疫情发生以来,后勤运保部门承担全馆疫情防控主要工作,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努力提供高效的服务保障。通过这次实战检验,后勤运保部门人才队伍得到了锻炼,综合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博物馆新冠疫情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聚焦新冠肺炎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博物馆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