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茶事谚语及其特征

2020-03-03于湛瑶

古今农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茶事谚语茶树

于湛瑶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北京 100026)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我国茶业历史悠久,茶文化博大精深,茶事谚语(简称“茶谚”)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出的一种鲜活独特的文化现象。茶事谚语积淀丰厚、涵盖内容广泛,许多谚语目前仍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使用。它们是茶叶生产及饮用实践经验的总结,既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又反映民风民俗。目前,围绕我国谚语或农事谚语开展的研究成果丰富,但针对茶事方面谚语进行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且数量有限,主要包括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的茶谚研究,中外茶谚文化比较研究,或从语言学角度开展的研究等。本文试图对我国茶事谚语进行搜集和分类整理,分析归纳其特征,深入挖掘茶谚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方面的指导作用及当代价值。这对于保护传承茶事谚语这一文化瑰宝,丰富发展我国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建设,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撰写此文以求教于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茶事谚语概念及内涵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主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经过口头形式流传下来,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谚语,茶事谚语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谚是关于茶叶的俗语,其特点是在民间口耳相传,易讲、易记、富含哲理,主要来源于茶叶生产及饮用实践,是相关茶事经验的概括或表述。我国是世界上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茶事谚语正是伴随着人们对于茶的认识及茶产业的发展,派生出的一类典型的茶文化类型,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经验与智慧。

二、茶事谚语分类

茶事谚语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涵盖内容广泛,笔者参考了各相关书籍所录谚语,将其中的茶事谚语进行收集整理,按照谚语涉及内容大致将其划分为如下五大类:

(一)茶树栽植

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和反复观察过程中认识到了茶树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需求,在茶的人工栽培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中国茶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些生产经验在茶事谚语中得到了浓缩和体现。

1.茶树生长环境方面

人们充分认识到不同土质、地形、地势、气候、日照、水分等因素都会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产生影响。“桑栽厚土扎根牢,茶种酸土呵呵笑”,说的是种植桑需要土层厚一些,而种植茶树要选择酸性土壤。类似的还有“沙土杨梅酸土茶”等。不过,茶树虽然喜欢酸性土壤,但也不宜太强,以PH4.5-6.5最为适宜。“高山出名茶”“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则讲的是地势海拔因素对于茶叶品质的影响。我国人民自唐代以后便对茶树的生长习性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逐渐形成了高山出好茶的认识。我国的高山名茶大多分布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的高度,这些茶区昼夜温差较大,雨量充沛,云雾弥漫,气候有利于茶树生长,容易促使茶树合成并积累含氮化合物和一些芳香物质,所以茶叶的品质较高,鲜爽且回甘味重。古往今来,我国许多名茶甚至直接以高山云雾命名,如湖北英山云雾茶、江西庐山云雾茶等等。“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插杉”讲的是茶树要种在阳坡上才能长得好,杉树要植在背阴的地方。因为向阳的坡地气温高、日照强,春秋季节茶树长势尤旺。而“惊蛰过,茶褪(脱)壳”“春分茶,发嫩芽”“春茶过立夏,一日长寸把”等谚语则体现了茶树生长的节令规律,不同时节的气候状况,茶树和茶芽会显现出不同的生长情况特征。

2.茶园管理技术方面

我国古代对于茶园管理技术重视得较早,和农业大田生产的精耕细作技术一样,茶园管理也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的方向迈进。在茶园耕锄、灌溉、施肥、排水以及茶树修剪等方面,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茶园耕锄可以保蓄茶园土壤的养分、水分,起到防止水分蒸发、杀虫灭菌、通风透光的作用,有利于茶叶增产。“春山挖破皮,伏山挖见底”说的是春季时节,耕锄以浅耕至“破皮”程度为宜,挖得太深容易损伤茶树的根系,伏天则要深耕“挖见底”。同样涉及耕锄的还有流行于浙江、福建等地的“七挖金,八挖银,九冬十月了人情”,说的是茶树深耕在农历七月进行为最好,其次是在八月,到了九、十月份效果已大不如前,只是了却人情罢了。“三年不挖,茶树摘花”指茶园如果三年不掘地,那么茶树就只长茶花无法采茶了。

施肥对于茶树生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区的农民尤其重视春茶的催芽肥及施用时间,由于季节性强,必须根据不同的肥料类别及时进行。在农业生产上,茶树施肥有五个基本原则:重视有机肥、重视基肥、重视春肥、重视氮肥、重视根部肥。“根底肥,芽上催”“积肥足,春茶绿”“一旦春茶百担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等谚语都强调了施肥的重要性。

除此以外,还有涉及其他茶树栽植技术的谚语。“修茶臂,理茶脚”“老茶不改鸡骨头”都涉及了茶树的修剪,经过疏枝修剪,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生机的恢复。“若要茶树好,铺草不可少”指的是在茶园铺草,可以起到抗旱、抑草、增加土壤养分等作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拱拱虫一拱,梅家坞人要喝西北风”讲到了茶园虫害,拱拱虫就是茶尺蠖,为龙井茶区的主要害虫,而茶叶则是梅家坞人生活的主要来源。“宁愿少施一次肥,不要多养一次草”强调了除草的重要性。

(二)茶叶采摘和加工

1.茶叶采摘方面

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茶叶采摘不仅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发育和经济寿命的长短。我国大部分产茶地区茶叶的采制是有季节性的,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广大茶农来说,采茶季节时间如金,极具时效性,采茶必须及时。与茶叶采摘相关的谚语数量非常丰富。“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是流行于浙江等地的茶谚,立夏以后气温逐渐上升,茶芽生长迅速。过了小满,春茶结束,叶片逐渐老化成为老叶,就好比草一样失去了价值。同样讲到茶叶采摘与时节关系的还有“二月清明没茶摘,三月清明茶太老”“清明一根枪,姑娘采茶忙”“谷雨摘茶,立夏收麻”“秧到小满禾到秋,茶过立夏一夜粗”“小满熟了樱桃茶”“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根草”“抢茶如抢宝,姑娘不嫁郎”“枣树发芽,上山采茶”等。

涉及其他茶叶采摘技术及经验的谚语还有“头茶不采,二茶不发”,说的是如果采去茶树的顶芽,就可以使侧芽迅速生长,换来更多新梢和芽叶的形成。这是因为一般树木枝条顶端的生长最为活跃,容易抑制侧芽的生长,处理好采与发的关系,将大大有利于茶树丰产。类似的谚语还有“今年不采,明年不发”“茶叶越采越发”等。“割不尽的麻,采不尽的茶”指茶为长寿作物,可采摘多年,每年采摘多次。“摘秋茶,犯天骂”说的是采了春茶夏茶之后,秋茶就要留养,否则会影响来年产量。

2.茶叶加工方面

茶叶的加工方法与人们的饮茶方式和贸易流通密切相关,经过长期实践,我们的先人探索出多种茶叶加工制作工艺,发展了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茶类,最终形成了今天公认的六大茶类。茶的加工制作技术,是中国人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杀青是绿茶、青茶、黄茶等茶类的初制工序之一,也是形成茶叶品质和形状的关键工序。高温杀青的作用是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释放叶绿素,去除新鲜茶叶上的青草气味,使叶片变得柔软而更利于揉捻成形。关于茶叶杀青工序的谚语有“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指的是茶的嫩叶由于含水量多,叶片中酶的活性较强,因此在杀青的过程中要多去除一些水分;粗老的茶叶则相反,其含水量少,应该“嫩杀”,即少杀去一些水分。“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强调了杀青时要先用高温后用低温。因为在杀青后阶段,叶片中酶的活化已破坏,此时应当降低温度,避免茶叶炒焦,影响茶叶品质。“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指的是茶叶的抛炒和闷炒各具特点,应该根据鲜叶的实际结合进行,在抛闷时间的处理上,嫩叶宜多抛,老叶要多闷。此外,还有专门针对珠茶制造过程的谚语,如“大锅炒茶对锅保”“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帽”等。

(三)茶叶贮存

茶叶的贮藏保存对保持茶叶品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贮藏方式不对,会使得茶叶的色、香、味、形发生改变,大大降低饮用和欣赏价值。“贮藏好,无价宝”说的是如果善于贮藏茶叶,即便存放时间长,依然能够保持茶叶良好的颜色及味道,这样的方法和经验也犹如无价之宝。“茶是草,箬是宝”讲的是箬叶在茶叶贮藏中的作用。箬指的是箬竹之叶,不但清香性凉还有隔湿之用,用箬叶来包裹茶叶贮存效果极佳。

(四)茶叶品饮

1.体现茶之地位方面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谚语也屡见于历代诗文。七件事指的是人们平日生活之中必需的七件东西,说的是茶和其他几件物品一样,都是人们日常离不了的。“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牧鞭不离手,奶茶不离口”等谚语说的是茶对于边陲兄弟民族的重要性。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和边陲地区人民生活在高寒环境下,习惯于饮用砖茶、饼茶等经过后发酵的紧压茶类,这与其饮食习惯有关。他们的日常食物中蔬菜偏少,以牛、羊肉和奶类为主,饮用黑茶不仅能驱寒暖身,补充维生素,还能去除肥腻解荤腥,因此黑茶格外受到喜爱,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茶与健康方面

在当今社会,茶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事实上,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饮茶与健康的关系,这点从茶谚上即可体现。“早茶一盅,一天威风”是流行于云南等地的谚语,这里的“茶”不是一般意义的茶,而是特指当地的盐巴茶,这是纳西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的日常饮料,每天早上饮茶可以使人神清气爽。此外,民间流传还有“精神茶,爱睡酒”“茶水喝足,百病可除”“吃生萝卜喝热茶,医生改行拿钉钯”等谚语。

3.饮茶之道方面

所有茶事活动到最后都要归结于饮用,泡茶与饮茶同样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讲究艺术性。在一些茶谚中包含着人们在品饮过程里对于茶器、茶叶、沏茶之水等多方面的经验体会,如“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高”是讲粗陶材质的茶瓶,虽然透气性很好,但用于存放茶叶的话容易受潮变质,就像乘坐一匹跛脚的马登山,效果非常不理想。“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清明茶米沏茶新,不放冰糖吃也甜”“谷雨前茶,香人齿牙”是对不同时节采摘制成的茶叶在品饮过程中口感和味觉的概括描述。“龙井茶,虎跑水”、“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等谚语表明了水对于茶的重要性。中国历代对泡茶的水都十分讲究,认为水是茶之本,同样的茶叶,如果用的水不同,那么泡出的茶汤就会不同。水之于茶,就好比水之于鱼一样,鱼得水活跃,茶得水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虎跑泉水、扬子江水都是古人认为的泡茶好水。清代张大复甚至把水品放在茶品之上,他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意思就是茶的特性是由水来体现的。就算只有八分好的茶,如果水有十分好,就能泡出十分好的茶;但如果十分好的茶,用只有八分好的水来泡,那就只能泡出八分好的茶了。

(五)其他方面

茶作为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从茶谚上可见一斑。“客来敬茶,礼仪人家。”“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茶有时在我国人际交往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以茶相迎成为民间待客的重要礼俗。“粗茶淡饭就是福”“淡茶一杯,无是无非”“粗茶淡饭长长有,耕田种地日日忙”,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山是聚宝盆,茶树是金银”“一人一亩好茶园,家里样样都齐全”讲的是茶与勤劳致富的关联;还有关于茶叶生意经的“要热闹开茶号”“新茶到在先,捧得高似天;若要迟一脚,丢在山半边”等。

三、茶事谚语特征

茶事谚语数量众多、传播广泛,作为实践经验和思想文化的载体,其存在有着必然性和特殊的意义。虽然茶谚包含了诸多方面内容,但总而观之有其共性,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茶事谚语在我国流传区域广,具有较明确流传地的茶谚分布北至河北,南达海南,西到新疆,东至上海,且在一些茶叶主要产区数量相对更集中。如浙江、福建、安徽、湖南、广西、湖北几个省的茶谚数量较多,其中又以浙江省流传的茶谚数量为最。这些省均属于我国一级茶区,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茶叶产业在该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更为广泛和紧密。另一方面,茶谚之中含有大量体现时间观念的元素,包括季节、年月和节气。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对时间进行测定和标识,特别是发明了二十四节气这一特有的时间制度,并依照其安排农业劳动和日常生活。因此,将季节时令等时间概念应用于茶事谚语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国地域广袤,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候难免会存在差异。由于茶谚的产生往往植根于当地土壤,受到当地气候物候的影响,依附于当地风俗人情,故而会表现出地域的差异性。这点在生产性茶谚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因为注意农业的季节, 做到不违天时、不误农时是自古以来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同为茶叶采摘的谚语,流行于上海、湖北的茶谚为“谷雨前,嫌太早,后三天,刚刚好,再过三天茶变草”;流行于浙江的谚语说“夏前宝,夏后草”;到了河北张家口茶谚则为“小满熟了樱桃茶”。可见,针对一个区域的茶谚并非一成不变,我国人民在茶谚的总结上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充分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时令的特点,从而灵活创造出适宜的茶事谚语。

(二)历史悠久,内蕴丰厚

我国茶事谚语历史悠久,目前普遍认为,茶谚最迟于唐代正式出现。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曾记载:“茶之臧否,存于口诀。” 此处的“口诀”应为人们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所总结的茶叶相关俗语。唐代苏廙的《十六汤品》,其中有“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高”,是非常明确的关于茶具使用的谚语。在今天仍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千茶万桑,万事兴旺”“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茶是草,箬是宝”等谚语应为明清时期甚至更早的古谚。长期以来流传至今的茶谚内容丰厚、内涵广泛,既有涉及播种、移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储存等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也有关于茶之品饮及茶与生活等文化方面的谚语,它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农本思想以及取物顺时、遵从规律、勤俭务实等深邃的哲理。可以说,数量众多的茶事谚语中体现着丰富的实用知识和深刻的智慧,是综合的百科体系。

(三)指导实践,传承发展

长期以来,茶事谚语在茶叶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兼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茶业是传统农耕社会重要的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因此茶谚中以生产性谚语为多。作为长久以来茶叶生产经验的概括和精粹,茶谚不仅是我们认知历史的珍贵资料,对于今天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广大茶农来说更是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从古至今,茶谚以口传心记的方法保存并在民间流传,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事谚语形式多样、语言生动、道理直白、朗朗上口,大量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域特征,茶谚中还包含着不少方言俚语,极具个性和风味。当然,茶谚并不是金科玉律、一成不变的,好的谚语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但一些落后的、不正确的茶谚也会被逐渐淘汰,新的事物和新的经验也会不断加入。在这个过程中,茶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其源于生活生产实践,渗透在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历代经验智慧的浓缩;它以适应人民需求为目的,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并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它富含科学性,很多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得以验证并被认可;它辞句精炼、通俗易懂,念起来顺口,记起来难忘,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这些都是茶谚得以长期流传发展的原因。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茶事谚语这项珍贵的财富,未来也必将通过一代代人的保护传承,不断发扬光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茶事谚语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茶事春秋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崂山茶事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英语语言中的茶事活动研究
宋代茶事绘画及其文化内涵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