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融入
2020-03-03龙云
龙 云
(贵州省遵义市第一初级中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初中物理属于基础应用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习基本物理知识了解物理现象,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提升生活的能力,让学习到的基本知识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探索生活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融入,可以有助于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使学生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1.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意义分析
1.1 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传统初中物理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大都以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开展。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十分落后。不利于学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应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正确性。
1.2 使学习目标得到升华。初中物理的实用性非常强,如果将初中物理知识禁锢在课堂之中,学生只学习不思考更不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知识的真理性,那么就失去了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真谛。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习基本物理知识之余能够发现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避免机械式的学习方法,使学习目标进一步得以升华。
2.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策略探究
2.1 通过生活实践开展生活化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融入,可以通过探索生活实践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实现基础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的效果增强初中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基本技能。比如:教师在讲授“温度”这一概念之前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温度计,认识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一些使用方法,用其测量室内的温度等,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温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具体实践的测量可以清楚的观察并认识到温度计的刻度以及不同物体的温度值,了解不同地方、不同时候、不同物体的温度并不相同。再比如:学生学过“质量”这一概念之后,可以运用课堂所用的方法测量一下实际生活中西瓜、水杯、箱子等生活实物的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到超市、菜市场去,通过购买物品了解质量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的理解,增强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认知。所以,在生活实践中,有很多学生可以认识到的、了解到的、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要善于教给学生运用物理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方法,真正理解物理和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学习物理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2 透过生活现象展开生活化教学。物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比如:汽化、液化现象、色散以及扩散现象等。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就必须展开生活化的教学,用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启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教师在讲解扩散现象之前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炒菜的例子,可以进行如下提问和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都经历过这样的现象,我们炒菜的时候菜明明还在锅里面,但是你却可以闻到菜的香味,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就说明了分子从锅里运动到同学们的身边。再把一块冰糖放入水中经过搅拌之后,一整杯水就变甜了,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就说明了糖分子已经扩散到了整个水杯之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这两个具体现象,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分子的运动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再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其他扩散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生活现象中感受到物理知识,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实现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生活的知识转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
2.3 借助生活器具展开生活化教学。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可以很好地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观察来掌握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生活器具来展示物理现象。
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讲授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时,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重力是影响浮沉条件的关键因素。在初中物理实验器材生活化实验教学中,首先,为了探究液体密度对物体浮沉条件产生的影响,教师可以准备鸡蛋、水杯、食盐等常见生活物品,将鸡蛋放入水杯之中,然后不断向水杯中加盐,可以发现鸡蛋从水杯中浮了起来,由此就可以证明,液体的密度会对物体浮沉条件产生影响。其次,为了探究物体重力会对物体浮沉产生影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矿泉水瓶和小药瓶自制“浮沉子”,具体方法是把小药瓶口钻出一个洞,并将水灌入其中,确保其可以漂浮在脸盆中;然后把矿泉水瓶装满水,并将小药瓶放入矿泉水瓶中,具体如图所示;用手按压矿泉水瓶,就会发现小药瓶中的空气柱变短,而放开手,小药瓶中的空气柱又再次变长,并浮了起来。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就会认识了解到物体的重力会对物体的浮沉产生影响。相对于教材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物理探究更加深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再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理解了我们平时所学习到的物理现象。
还比如:教师在解释“光路可逆”这一物理现象的时候可以准备一面小镜子,放在讲台上正对着所有同学,当甲同学可以通过小镜子看见乙同学时,乙同学也一定可以通过小镜子看见甲同学。在讲解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传播效果好时,可以先让最后一排同学对第一排同学讲悄悄话,作为对比,另一组通过“土电话”给第一排同学讲悄悄话,通过两次试验效果对比发现有什么区别?实验说明什么规律?
通过这些最简单的生活器具就可以很好的展示物理现象,既接地气,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