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0-03-03刘杰
刘 杰
(贵州省盘州市第二中学 贵州 盘州 561601)
1.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气氛沉闷。高中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自身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但是数学自身的抽象性较强,加上教师在教学中的气氛死气沉沉,导致高中生的学习心里很压抑。新课标提到,数学教师应尝试新颖的教学形式,虽然这种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唯分论”观念依然存在。部分数学教师为了提升学生成绩,认为课堂中单向进行知识的灌输效率最高。过分枯燥的讲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即便教师讲得再天花乱坠,学生依旧听得云里雾里。长期在守旧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重,课堂的效率自然低下。
1.2 缺少情感沟通。高中数学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基本保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认为在学生面前树立一定的权威才能让学生认真听课。数学教师维护了自己的权威,将学生推向了自己的敌对方。在敌对与紧张的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学生的数学思维无法施展,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无法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1.3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为学生灌输知识成为课堂授课的专利。很多教师在授课中认为课堂时间较为紧张,所以,数学教师为了追赶时间而不得不走“捷径”,为学生灌输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记牢课堂知识,数学教师还不忘为学生布置较多的作业。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会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导致有的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作业,采用抄袭的方法。新课标发展背景下,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授课,让课堂成为人性化和民主化的课堂,为学生积极学习带来动力。
2.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2.1 创设情境,提升兴趣。传统的传授教学形式让学生学得枯燥无聊,甚至丧失学习的动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知识的传输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彻底转变数学课堂中氛围。鉴于高中数学的实际抽象性,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因为爱上教师的情境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保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启发,产生对知识的探索之心,自然会很顺利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最终提升数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学习集合小节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在一个班级里,有几十个同学,在一次调查中得知,其中有20个同学喜欢踢足球,30个同学喜欢打篮球,而10个同学喜欢乒乓球。那么,20个同学、30个同学、10个同学可以划分为足球组、篮球组、乒乓球组,这些小组都可以成为一个集合,而每个集合中的个体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在笔者为学生创设情境后,班级有一个学生提问道:“老师,那么我们班的一个男生可以既是男生集合中元素,又可以是女生集合中的元素吗?”全班同学笑了起来,笔者借机夸奖这个学生的问题问得好,并且给予了学生解释。在提供的情境化的课堂中,笔者不仅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良好的课堂气氛很重要,而创设情境是实现良好课堂气氛的基本途径之一。
2.2 和谐关系,活跃气氛。除了在给学生创设课堂情境之外,数学教师还应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互动,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所以,数学教师可以走入学生中,与之多沟通,掌握每一名学生的优缺点,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巨大,他们的内心枯燥,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如果数学教师能放下身段,聆听学生,发现学生有难懂的地方,及时为学生解答,可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难题,那必将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曙光,课堂的效果自然显著。
2.3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高中数学难度大、逻辑性强,学生又因为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成绩提升速度也有所差异。高中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采用固定的教学形式,而要依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区别对待。采用区别化的教学对待,是对学生学习差异的尊重,更是对高效课堂的基本准备。
2.4 新型教学,合作共赢。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不能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不断改变和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目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考虑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为高效课堂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尝试。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将情境教学形式、互动教学形式、探究形式和信息技术形式等应用到课堂中,不仅可以创建轻松、愉快的氛围,还可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