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0-03-03郭锐
郭 锐
(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中学 贵州 纳雍 553312)
创造性思维始于发现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初三第一节,有一个问题:已知圆锥的母线长OA=8,底面圆的半径r=2,若一只小虫从A点出发,绕圆锥的侧面爬行一周后又回到A点,则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是o。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老师及时指出学生已经掌握了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写类似的问题。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写蚂蚁在立方体表面爬行,有的写蚂蚁在圆柱体侧面爬行,等等。然后我问是否可以在新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们很热情。a同学站起来说:“将一根彩带从圆柱的一条母线一端点A绕圆柱侧面缠绕一周到另—端点B,已知圆底面周长为10cm,母线长为8cm,问需要彩带的最短长度是多少?”(图略)大多数学生都会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B问了一个问题:如果缠绕四圈到达B点,如何找到最短的丝带长度?我及时给予鼓励,鼓励学生努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与沟通,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放手大胆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勇于尝试,敢于尝试,善于尝试,创新精神才能发展。因此,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教师不应在课堂上仓促解释,而应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下节课,老师和学生将一起交流解决方案。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学生们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并且有很多的解决方案。长期以来,学生的解决方案往往比教师的传统方法要巧妙得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相辅相成。比如,在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西湖公园售票处,有一张海报:个人票5元/人,团体票8折(不少于30人)。老师问:我们班要你现在买票。你打算花多少钱?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人数待定,有很多解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一些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兴奋,这增强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一些学生不仅坚持解决问题,而且积极尝试其他解决方法。
他们的思维可能暂时受阻,他们渴望老师的指导,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随后老师及时作出指示:全班第一次派出27人组成小组活动,第二次派出21人组成小组活动,你认为买票如何更便宜?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之门又打开了。从这里到那里,学生将进入一个新的问题情境:“猜想”与“论证”的矛盾,学生的思维将再次达到高潮,这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自主探索与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来源于应用和实践,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当我上到估算时,我要求学生们研究如何估算建造一定尺寸的墙所需的砖的数量。在课堂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计方法。最后,想想哪些方法更贴近实际,更可行。学生们将很快逐一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独创性的实践创新能力,事半功倍。
4.营造良好的讨论、交流、启发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掌握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提出高质量的课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所谓高质量,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使他们愿意讨论。在讨论中,让有些学生碰点钉子,吃点“苦头”。然后,他们组织起来交流“碰钉子”的经验。例如:在谈到角度的绘制方法时,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三角形和量角器来绘制一个等于已知角度的角度。但用三角形只能画出30、45、60和90度角。老师会问:我们能用三角形画75,120,165度角吗?学生们可能一时不知所措。看来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和交流,问题最终得以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的眼睛、耳朵、手、嘴和大脑一起活动。当学生得到其他学生或教师的信息和思想时,可以使他们的思维畅通,或者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的热情,或者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班上各级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5.总结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适应新时期科学知识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真正勇于探索、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