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2020-03-03李洋
李 洋
(贵州省织金县熊家场镇新麦小学 贵州 毕节 552111)
引言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跻身教育领域,并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应当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换。微课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还能拓展课堂内外知识,激发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1.基本要求
1.1 教学主题明确。微课的主题要相对独立,具有针对性,解决一个主要问题。一个微课主题可以是一个定义概念,一个重、难点知识,或者是学生共同困惑的一个问题。微课主题的明确指在这个微课播放完成后,学生应对该主题能有相应的理解和掌握。如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逛海西,排游记》一课,老师可以制作“把文章的标题设置为艺术字”微课,图文并茂,学生也能更好地接受和吸收。
1.2 教学时间适中。微课特点之一就是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时间过短可能内容知识点讲解不够详细全面,时间过长也许学生耐性不够,注意力会慢慢分散。
1.3 教学语言得体。由于微课的时间有所限制,精准到位的语言尤为重要。因此,为保证微课的教学质量,老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应反复练习和演练。
1.4 选择恰当的微课资源类型。视频、动画、PPT还有录屏等都可以作为微课的资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微课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用视频的形式就比较适合讲解理论性的知识点,如《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汉字的魅力》、《书原来是这样印出来的》等课题;像《制作封面》、《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等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比较适用录屏方式组织微课内容。教师可以把具体操作用录屏软件录制下来,再分发到班级微信群或学生电脑中,学生自主学习操作,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或操作,可找老师或学生解决。
2.教学中的微课运用
微课教学涉及几种教学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适合采用“课堂翻转”,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利用微课自学,然后进行相应的交流与讨论。微课的引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学生不仅在课内可以学习,也可以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三种方式:纯微课的自主式学习、发布任务清单驱动式学习和引入微课嵌入式学习。
2.1 纯微课的自主式。制作微课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制作成简单实用的微课视频,供学生再次学习。如学习Flash软件《补间动画》一课,由于操作步骤较为复杂,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老师可以把制作小风车的操作步骤制录制成微课,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课后可再次学习,这样就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大家的操作水平都有所提高。
2.2 发布任务清单驱动式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引导,并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微课学习,并在下次课时听学生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利用这种驱动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微课资源学习解答问题。如在“认识字处理软件菜单——word软件”课堂,老师一开始可以制作一个关于“Word文档”介绍和功能的微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起到一个很好的提出问题作用。播完该微课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发言,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2.3 引入微课嵌入式学习。即在常规的课堂上引入微课进行授课讲解,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如在教学《用QQ交流》时,教师可制作《申请QQ账号》微课,学生跟着微课学习申请QQ号码,在微课结尾处,提出抛出问题:有了账号,那要怎样和朋友进行聊天呢?这种方式不仅能大大减轻老师重复性的教学,从而让老师把更多时间放在辅导上,还能激起学生向前学习的欲望,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的引入无疑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制止力和主动性都还非常有限,如果让他们根据自己好引导和督进,则会产生负效果。所以老师一定好组织和引导好学生如何利用微课来自主学习,布置相应的任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微课具有随机性,能及时处理学习过程的问题,但会给学生造成知识的“片段化”现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小学生缺乏对知识整体的思考和全局的掌控,将影响其构建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因此,开展微课自主学习的前提,一定是老师先引导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框架再利用微课分步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整体知识。
4.应用前景展望
如今,微课在教育领域初露头角,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界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不少地区也慢慢地尝试把微课作为教师助手引入课堂教学,并作为“课后辅导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微课实现翻转课堂的优势也在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能不能这样去猜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人人都配备一个微课“私人家教”?我们都不得而知,这需要我们一直关注微课,发展并不断改进它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