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020-03-03杨开虎
杨开虎
(贵州省威宁县新发乡纸厂教学点 贵州 毕节 553100)
1.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来启发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来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它把课堂的主角还给了学生,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对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四个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年龄阶段恰好是7~13岁,说明绝大多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认知程度主要是能够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够通过操作具体物体来协助思考,能够理解可逆性与守恒的道理。然而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通过教师抽象的概念输入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完成数学教学的过程,这种教育方式严重背离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数学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需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用符合其成长特点的教学方法,适宜的情境教学法便成为了当下不少数学教师的研究内容。
3.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主要从教学的生活化、直观化、游戏化三个维度的运用设计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1 让数学取之于生活,还之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对小学生来说,相比单纯让学生记下“加减法”的公式,使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悟、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加减法”等计算公式的长久记忆。数学老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举例,比如让学生放学回家以后,统一让各自的家长带其购买20个鸡蛋,然后以后的每天记录自己吃了几个鸡蛋,还剩下几个鸡蛋,后来又买了几个鸡蛋,以此循环,通过形象的生活情境教学,让学生记住复杂的数学公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2 直观呈现数学的模样。小学数学主要传授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等一系列的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和概念是难以通过讲述来让学生理解的,比如图形和长度。如何让学生的认识图形、了解长度,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多媒体设备,通过网络搜索丰富的展示素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呈现,比如利用轮胎、烟囱、水立方等图片,加深学生对于各图形的理解;利用高速公路的里程指示牌、长江黄河等自然景观的纪录片,让学生建立对于事物长度的感官理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3.3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小学生由于处于具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更适合在实际的操作与实践中获取新信息、锻炼新思维,而游戏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交互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知识点来设计学生体验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习得知识。比如在巩固学生对数字的调动与掌握时,可以通过设计“桃花朵朵开”的游戏,即让所有学生围圈站好。当老师说:“桃花朵朵开”,所有学生一起问:“开几朵?”,老师说:“开XX朵。”成员要迅速按N人一组抱成一团。落单的成员可以分享自己关于某数字的故事继续参与,通过此游戏的体验来加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与反应能力;再如在进入“元、角”的计量单位学习时,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元五角”的游戏,即在活动中,明确女学生为1元钱,男学生为5毛钱。游戏开始前,学生全体站在一起,由老师宣布游戏开始,并喊出一个钱数(比如3块5、6块、8块5、13块等)。学生根据老师喊出的钱数,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抱团组成那个数的小团队,没有能够组成小组的参与者作为“零钱”,等待下一轮游戏开始,通过此游戏的体验加强学生对于“元、角”等计量单位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法的生活性、趣味性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老师们学会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展示直观素材、体验数学游戏等情景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建立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