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中悟性的养成途径
2020-03-03严勇
严 勇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小渡口镇中学 湖南 常德 41550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围绕着阅读进行,语言知识融入到具体篇章之中,学生需要在阅读中了解语言文字用法,不断积累,并且促进阅读能力发展。可是,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语言认知以及相关内容分析,缺乏提升学生感悟力意识,学生无法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启迪,思想与价值引领的作用难以发挥,对理解文本产生十分不利影响。扭转语文阅读教学这个问题极为重要,教师应当分析限制学生感悟能力发展原因,实践中有意识改进,具有提升感悟力的自觉性,加强这方面引导,使其更好感悟文本,情感共鸣基础上,达到精神品质与价值引领的效果,并且获取丰富的语言,协助语文教学完成学科素养培养任务。
1.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成了课堂的“表演者”,学生则为“吃瓜群众”。教师只注重“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性,老师疏忽了对学生的快乐教育,原因存在几个方面:
1.1 教学方式单一。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传递——接受”的模式,失去趣味性。课堂上老师一直讲授着知识点,孩子机械地抄写笔记,老师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较少用到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力没法集中,他们觉得学习没意思,学习不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
1.2 学习氛围沉闷。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采用的是讲授法,以集体教学为主,课堂的学习氛围很是沉闷,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完全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新鲜事物比较兴趣,所以老师需要想方设法去挖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3 教学言语评价不当。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因为学生的调皮捣蛋或是叛逆,老师就会有情绪波动,有时候生气起来会用偏激的语言批评学生。在不冷静的情况下,无意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不服气,心中充满着怒火,对老师有成见。
1.4 教学过程忽略学生个性。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识记,只要学生能把分数提上去就好,却没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天赋,这样的教学完全是把学生看成机械训练的工具,这样单纯地读写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这样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不到开发,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对学习提不上兴趣。
2.构建整体框架
2.1 为何构建整体框架。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们语文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学生们处于较低的年纪,对于如何合理地分析文章并没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并且对于刚接触长篇文章的学生而言,过多的篇幅并不利于他们的理解,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和文章的行文思路,在学生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做到读懂文章。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创作思路,帮助他们日后更好地对相似文章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也能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创作。教师要注意的是尽管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要,但是也应该在学生能够明白每一段落的情况下进行,否则适得其反。
2.2 实例分析。我们拿经典的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作为例子来进行分析。这篇文章由于标题十分具有冲击性,所以学生能够很容易对文章产生兴趣。这篇文章的结构呈现出两大部分,文章的伊始时间和环境描写为整个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使读者更容易带入作者的情绪。后面主题部分的行文,一部分介绍了钱畅在生命垂危之际,在大陆的这一边焦急地等待着来自台湾海峡的骨髓,而另一部分介绍了在地震的背景下,台湾青年不畏恐惧勇敢抽取骨髓的情形。这样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分割,解释为何要以这种形式来进行构建,两个故事的穿插描写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联系。
3.解读中心段落
3.1 为何解读中心段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多少要考虑到应试方面的问题。小学生在考场时由于时间有限,他们很难快速地掌握作者的核心思想。所以在课下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对于核心段落把控的方法,通过文章的核心段落对作者的中心思想进行理解,通过对每段的中心句子的把控加深对各自段落中心思想的理解。在找文章的中心段落的过程中需要抓住关键词,这样的关键词往往是段落的核心所在,通过核心词找到核心句加深对核心段落的理解,延伸思考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3.2 实例分析。我们拿经典的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例子来进行分析。读过文章的教师们都知道这篇文章的核心句子就是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这样的一句話能够理解作者每一段落想要表达的情绪,从而理解在当时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想要改变中国积弱已久的情况,只有读书,并且只有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才能改变中国,学生们也才能够理解作者的一腔热血。这样的文章结构是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的,因为在文章的一开始,作者就已经明确表达出来了自己的想法,在后续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够不自觉地通过这样的一句话反复验证作者的想法,在其他文章的阅读过程中也这样进行,渐渐地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提高。
综上而言,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感悟能力极其重要,利用情感烘托、读与悟结合、调动知识经验等方法,有助于感悟能力提升,体会文章包含的高尚品质以及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