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2020-03-03安佳梅
安佳梅
(贵州省毕节市金钟小学 贵州 毕节 553100)
语文作为传递语言价值的学科,是人文主义素养形成的关键,因为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展现“人之为人”的最好的形式。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延伸总是伴随着语言世界的拓展,同样,语言世界的拓展也无法离开精神世界的充实。但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教育模式背景下,部分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本可以承担的审美责任,而将课堂变成了单纯地灌输应试知识、应付考试的渠道。
1.语文学科中审美教育的主要功能
首先,以美育启善,完成语文德育任务。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将强迫性的社会伦理道德要求与内在的自身需求感受相统一,进而可以将外在的伦理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认同行为,实现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统一的结果。通过对美的感受,帮助学生在一种自觉、愉悦的环境下感受到道德要求的合理性,从而实现“以美储善”的目标。其次,以美启智,开发创造能力。语文教育中美育与智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古今中外名家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在充实自身心灵世界的同时,获得对语言运用方法、思路以及规律的提升,从而丰富自己运用语言去针对美的事物进行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很多知名教育家看来,美与逻辑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理性思维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语文审美教育对于学生语言理解和文字鉴赏能力的提升。最后,以美育美,陶冶审美情感。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我国知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是指,将美学中的原则,运用到教育中,形成以陶冶情感为主的教育方式。语文学科之所以成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与它语言中富含着情感有关,审美的过程就是感受共通情感的过程。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其中所富含的情感而达到,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完善人格的使命。
2.针对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建议
2.1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美。在实际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趣味性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最好方式,往往来自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教学方法将抽象的语言适度还原为儿童所能接受的方式,构建更加贴近儿童想象世界的审美形象,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美。在趣味性的引领之下,学生完全出于自愿的情况下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愉悦性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式。美的体验作为一种无功利的追求,将我们从理性的牢笼中拖出,运用最原始的情感去感受最真实的状态。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审美带来的愉悦,他们就可能主动将课本中的内容作为审美对象去自觉地进行感受和审视。
2.2 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审美观,鼓励审美差异化的存在。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被感受时却是主观的、个性的。审美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体验,往往会有很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莎士比亚心中却不一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其生命价值不仅仅来源于作者的创作过程,同样,每一名读者对作品的个性化体验和感受也蕴含着重要价值。不同的审美经历、不同的审美感悟能力、不同的审美需要共同决定了不同人对于同样作品美的感受不一定要是相同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针对新接触的事物也往往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理解方式。如果我们过分想要用教师的审美体验强行替换掉学生的主观感受,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审美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可以引导但不要强制学生接受教师的审美体验,给学生在课堂上留足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解读的权力,激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2.3 注重将美育与德育以及智育相结合。真、善、美三者之间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主体。善与真共同构成美的前提,同样,真与善发挥到极致便是美本身。美作为一种实践产物,是在自觉自由环境中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进行的创造。正是这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将美与真、善联系起来,三者共同构成人类内在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审美的教育,能让学生将强迫性的社会伦理道德要求与内在的自身需求感受相统一,进而可以将外在的伦理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认同行为,对于未成年人完善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普遍不足。而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帮助学生培养出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于之后素质教育的展开以及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上文首先总结了语文学科美育的主要功能,接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做好审美教育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