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020-03-03张锋
张 锋
(贵州省大方县长石镇教育管理中心 贵州 毕节 551600)
1.辨析词语,初识逻辑关系
部分一线老师可能会简单地认为与学生讲逻辑就是分析语法,或是分析行文结构,其实,在新教材中有许多看似平常的字词间都存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先从辨析词语入手,让学生初识逻辑关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抓住这些思维训练点。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词句段运用”部分,编者列出了以下八个词:第一排是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第二排是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从题干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运用形象思维理解词意的训练题,但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还隐藏了一个逻辑思维训练点。编者将词分两行排版是颇有用意的,第一行的四个词都是描写声音大或喧闹的环境,而第二行的四个词都是描写声音很小甚至无声响的。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思维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找出词与词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准确地对词语进行分类,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如语文园地四的“识字加油站”,教材中列举了“花圃、花卉、花蕾、花蕊、玫瑰、茉莉、牡丹、海棠”八个词,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八个词是存有种属关系的。一方面,“花蕊”是“花蕾”构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玫瑰、茉莉、牡丹、海棠”都属于“花卉”。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识记新字,还可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之间有什么联系?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绘制关系图,经过释义、分析、比较,学生对词语概念的掌握会更为牢固与系统化,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初步的培养和发展。
2.品析语句,摸寻思维过程
语文课堂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应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转换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文本未表达的内容进行推理的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分析思维。由于思维本身具有内隐性,因而,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较为形象直观的手段(如思维导图),让原本抽象的逻辑思维变得可视化。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中《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一个看似普通的思考题,实则隐含了非常重要的逻辑训练点。王戎是怎样由“多子折枝”这一现象,思考推论得出“此必苦李”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王戎话语中所隐藏的信息找出来,并将其思考的步骤逐一罗列,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王戎的推理过程,很快,学生就明白:王戎之所以会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是因为他观察到李树生长位置的特殊性,是在道路旁,而非果园,说明这李树并非特地栽培的经济果树,加之古人出行多骑马或走路,当路人行路口渴了,常会随手摘个李子解渴,如果李子好吃,那应该早被人摘光了,而王戎所看到的这棵李树却硕果累累,想必这李子是难以下咽的。思维过程弄明白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透彻,对人物的感受也会更深刻。所以,在语文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句中潜藏的逻辑思维点,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让学生在文字表述时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细读篇章,理清行文逻辑
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点除了词与词间,词与句间,还藏于行文思路之中,这也是语文逻辑思维占比最大的一部分。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较大的仍是记叙文,而所有的记叙文都有其特定的叙述逻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写作思路”,在中高段阅读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那么,如何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同时,又训练逻辑思维呢?本人认为有以下两种特别的方法。第一,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出发,巧用矛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再思考“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这三部分内容发生的先后顺序。当有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课文就是顺叙记叙时,我们可让学生聚焦课文第11段内容“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来到了东北。”与第1段的“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很快学生就会发现矛盾点,如果是按正常顺序记叙,怎会先讲修身课的事,再说周恩来初到奉天求学?又怎会在文章末尾提到“所以”二字?如此,学生就能明白“立志振兴中华”这一部分内容其实是事情的结果,文章是倒着叙述的。一个小小问题的设置,引起了思维的一阵波澜,学生在矛盾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启发他们今后在思考问题时要更加严密些。第二,我们可以借助绘图的方式,弄明方位顺序,促成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画图不仅是美术课上学生要掌握的技能,也是语文阅读课上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的一把密钥。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中《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依据文中表示游览地点的词绘制游览路线图外,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关注句子“一路迎着溪流”,思考:溪流应该画在图中什么地方?它的流向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原来作者的行文线索有两条,除了按游览顺序“入山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记叙外,还要一条暗线,那就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与作者浏览顺序是相反的)。学生在读中画,又在画中读,其逻辑性思维也在这过程中被逐步培养起来。当然,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可采用表格法来梳理课文内容,如《繁星》《蝙蝠与雷达》等。如果我们能细心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点,将逻辑教育渗透于课堂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去思考问题,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加的充实、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