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0-03-03张宗良
张宗良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哲觉中学 贵州 毕节 553100)
1.提供课堂表达的机会
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语文课堂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思维能力仅涉及学生的思维水平、智力等因素。综合来看,思维能力实际上来自学生的主观认识与知识经验,学生认识的事物,阅读、接触的范围更广泛,在进行事物的分析与考量时更能从全面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分析。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也能正视思维能力对个人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引导学生从课堂中吸收语文知识,积累知识经验,从而为个人思想水平的提高做数量与理论上的准备。另外,还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口语表达中重视思维整合。教师应认识到语文课堂实际上是学生拓展思维、大胆交流,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进行分享的课堂,语文课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文字更加逻辑化与理性地表达个人思想,从简单的小事中探究蕴含其中的哲理。因此,教师应贯彻的第一个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语文交流中进行思维拓展,使学生在语文交际中提升语文水平。
2.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
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认为该阶段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仍应聚焦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希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关注课本,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实际上,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改变这类落后的教学观点,认识到“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看法出自学生过于关注书本知识而脱离实际。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是如此,教师应认识到思维水平提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即促进学生以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的方式看待问题、分析事物,从而确保学生理智分析、健康生活。而检验学生思维水平的严谨性不能仅仅依靠课本知识的考查,更要求教师以实际问题来带动学生思考,使得学生在实践演练中提升语文能力。教师应认识到语文的学术性与实践性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既应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不可忽略生活是检验学生思维水平的最直接方式。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融合所学知识与个人阅历,通过科学分析将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控与了解,促使学生从实践演练中提升思维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埋头苦学已经不是当前教育界倡导的主流,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习资源完善思维模式,提升思维水平。思维导图是当今较为流行的学习工具,是根据大脑记忆规律将一连串知识点进行分割与组合,利用关键词、线条、颜色等将知识点变得更加易于被大脑记忆,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的思维引导功能来整合自己的思维,在进行思考与拓展时能够顺畅而富有逻辑,更具说服力。
在进行一般性的思考时,学生习惯于将自己的思考内容运用便签的形式进行提取,以便在看到这些提示时能够准确而又快速地提取信息,获得灵感。经过思维导图的普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整合自己的思想。思维导图注重结构化,即要求学生从繁杂的知识点与思想中找到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以结构化思维来提升大脑的思考效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
4.利用阅读诱发学生思考
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角度总是不够全面,思想也过于表面化,这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与研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拓展知识面,利用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头脑,使学生广泛涉猎知识与思想,学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阅读就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学习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思想与情感都处于极为重要的变革期,此时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也会主动接触新事物,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这种对新事物探索的热情转移到阅读中去,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抓住这一提升自我、发展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期。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介绍各类不同的书籍,让学生选择自己该阶段最需要、最感兴趣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发,以广泛的阅读内容来带动学生思考。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采用各种思维工具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与提升个人思维水平。教师应从教学实践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学生思维短板与教学目标中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来设计课堂,利用有效教学来引导学生将思考的角度变得更加全面,促使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及语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