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0-03-03马爽
马 爽
(吉林省双辽市兴隆镇中学 吉林 双辽 136400)
引言
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对于新时期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直观影响,而核心素养则着重指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和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能力与品质。中学阶段学生的个体意识得到空前发展,各种因素共同塑造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所以,广大中学教师必须深层次分析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向学生普及道德与法治知识,构建高效率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1.构建高效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方向
1.1 创造性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仅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确保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理性思维和综合素养。如此一来,也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开展德育教育,开展创造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而且,考虑到传统教学模式和初中生思维模式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推陈出新,采用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形式来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社会的发展进程。
1.2 提高教学效率。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万万不可取,否则即使学生能够熟练记忆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也不一定真正在学习生活中以身践行,成为优秀道德操守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所以,在构建高效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规避“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趋势,对各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3 活跃课堂氛围。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主观目的并不是希望学生在期末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实打实的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有所收获,实现思想和精神的升华。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确保学生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积极踊跃的就某一事件发表见解,让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与自信心,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评价。
2.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课堂的构建策略
2.1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萌芽时期,诸多外在因素都可能对其思想观念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准,驱力避害,帮助学生找准正确的人生航向。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高尚的职业榜样,严格规范自身一言一行,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道德典范。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各年龄段学生的要求,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促使青少年生成法律信仰,为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2.2 理论联系实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大量联系实际案例和法治知识,让学习和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创建道德与法治教学前景,鼓励学生们深入参与到学习交流中,并在熟知法治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2.3 结合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在近几年来的中学生道德法治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价值优势。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传统文化经典渗透到日常案例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找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既要引经据典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要发挥文化的教育意义,赋予文化性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优化自身道德法治素养。
2.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归根结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对学生作为行为的一种约束,要求学生以法律为标尺,以道德为准绳来衡量自身的价值,规范自身行为。所以,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闲暇之余对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进行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中学教学中所占比重较低,但一旦掌握良好的道德法治理念,将会令他们的终身发展受益,这门课程值得教师高度关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基准方能达到最佳效率。所以,教师应创新教学观念,创造灵动性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