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技巧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03许妍
许 妍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意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去描述已知的事物,将读者熟悉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1]这一文学理论被学者广泛应用于艺术、美学、教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陌生化理论与凯勒(Keller)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并维持注意的策略理论不谋而合。凯勒认为引起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可以通过使用新奇的或意想不到的教学方法,以引起神秘感,通过变化教学呈现来维持学生的注意。[2]197
对于大学二语学习者来说,陌生的英语词汇与复杂语法容易使其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构建陌生化的高校英语课堂,有利于维持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注意,树立学习信心,并产生学习满足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环境陌生化
心理学表明,长期保持同一兴奋点的刺激必然受到抑制。“如果教师等教育工作者能有效地减少学校情境中的压力和恐惧情绪,教授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并提供一种积极的、能激发学生动机的学习环境,教学就会变得更加有效。”[3]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环境,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环境的陌生化,给学生带来新的刺激点,形成新的学习模式,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从实体到网络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在实体教室进行,教学环境单一,加上传统实体课堂教师教学设计的习惯性,教学步骤的固定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惯性化与学习的倦怠感。教育部推行了“三通两平台”的政策,“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网络课堂逐渐被引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开始课堂改革的实践。
从教师的角度,可利用自主学习系统或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工具进行网络教学。如教师可将教学资料分享、考勤、测试等部分教学活动转移到网络中;利用社会性网络社交或会议应用/软件提升网络课堂交互性,或利用互动性网站实时问答实现课堂互动,建立豆瓣课程小组等。从高校角度来看,应鼓励英语教学课堂从实体以多种形式走入网络,对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鼓励英语教师开展在线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建设,培养网络教学团队,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增加线上教学平台的经费投入;开展与其他院校在网络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校英语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实现高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区域化应用,推动英语教学网络化进程。
(二)从室内到室外
传统高校英语教学课堂限于室内空间,且常为同一个固定教室,封闭空间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容易疲劳。结合课文主题,将课堂移到户外,在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体验下,学生身心放松,对新知识纳入的抗拒心理减轻,教学效果增强。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如英语口语或翻译课,可安排室外上课,选择适合口语或翻译主题的地点,开展户外演讲、情景教学等;写作课则可结合写作主题,在户外进行头脑风暴,甚至带学生身临其境,让新鲜的教学地点,给学生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内容陌生化
教学内容应从课本中走出来,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课文,适当添加丰富的辅助材料,课堂内容的新鲜感能更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强化中国文化的输出
曾经以西方文化输入为主导的课堂,重视营造英语国家语言氛围,以此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习惯与思维习惯,对中国文化输出并未给予太多关注。在陌生化课堂中,打破西方文化输入的习惯模式,适当导入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输出技能。
(二)注意内容时效性
以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为例,传统听力课本往往为几年不变的对话、篇章及新闻等,这些听力材料时效性不强,学生对其兴趣不高,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听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针对当下热点,收集相关话题的新闻报道及其他材料,也可以利用视频材料来丰富听力内容。
(三)综合语言能力教学
高校英语教学往往按照听、说、读、写、译等不同技能,划分为不同科目或课程,这些不同科目或课程的分界线清晰,教学任务区分明显。但高校英语为语言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综合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种语言能力,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紧密联系,语言学习是多种语言技能共存的学习过程。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单一的课堂变为综合多种语言教学但有所侧重的综合性课堂。例如在阅读课中,阅读之前安排较为简单的听力或口语活动,阅读之后安排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或进行写作。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构建融合不同语言能力教学的综合课堂,打破学生对单门学科的刻板印象,增加不同的刺激,在多重刺激的陌生化课堂中,增加其作出不同反应的概率,多维度地提升其语言能力。
三、师生角色陌生化
爱泼斯坦(Epstein)在1989年将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六个因素单词首字母合并起来,提出了TARGET模型,即影响课堂环境的六个因素,包括任务(Task)、权威(Authority)、认可(Recognition)、分组(Grouping)、评价(Evaluation)和时间(Time)。这一模型用来指导教师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环境。[2]213
其中的权威指的就是让学生在其学习中有机会承担领导的角色,形成个人控制感及独立性。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定关系,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往往陷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循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输入,久而久之形成“让我学”而非“我要学”的心理。学习主动性缺乏,一旦教师不时刻追踪,学生很容易就少学,甚至不学。改变这种固定格局,就要将传统课堂中习惯性的角色陌生化。如让学生来扮演教师的角色,承担教授知识的任务,使角色关系陌生化。这样适当安排学生以“教”的任务,使其化被动为主动。角色任务的陌生化,赋予学生“权威”的角色与任务,增强其个人控制感与独立性,更能激发学生自觉探寻知识点,并在执行新角色任务过程中,将新知识点更好地进行内化。
在精读课中,利用分组方式,将讲解某部分课文的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组成知识片段教学团队,主动去挖掘课文的背景知识,并加以拓展,分析段落大意等。在阅读课中,事先让学生分组,收集文章背景知识、分析文章主题等,并在课堂上分享,从而把被动听变为主动教。或者采用互补式阅读的形式,将写有不同知识点的卡片分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先阅读,再彼此交流学习,教与学相结合。在教师角色设定下,知识点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内化的过程。
此外,在师生角色陌生化的同时,可实现考核关系的陌生化。对学生的考核,除了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生成评价,同时,也可以作为鼓励、督促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在师生角色陌生化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核,将批改部分作业及测试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其实现从被动接受评价到自我评价的转换。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逆反心理与消极心理,更容易在潜意识中生成学习自觉性。
四、评估方式的陌生化
长期以来,传统评价方式以期中、期末试卷考核为主要方式,令学生产生厌倦麻木心理。将评价考核方式陌生化,使其更为活泼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自主性。
(一)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
现代教学的评估方式仍以终结性评估占主导,即教学之后评价成绩的测验,如期末考试。
形成性评估发生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提供即时的、非评判性的、阶段性的、以激励为导向的反馈。
传统的终结性评估方式容易对成绩差的学生形成负面心理暗示,从而使其产生逃避心理,降低学习兴趣。
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既能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提升,也可检测完成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学习成果。首先,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最终评价,如学生是否独立、按时完成任务,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外自主学习的阅读量,读书报告完成情况等。其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对学生同一项目进行多次考核,如英文写作,学生可多次提交作文,取最高分,以此激励学生写作热情。同理,针对语口语或翻译实践,可对学生进行多次考核。再次,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或分组档案,记录每个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对于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学生或团体适当加分鼓励。最后,可调整期末考与平时分占比,适当调高教学过程中评价分数占比,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二)丰富评估方式
传统评估方式多为口笔试考核,评估方式单一。评估方式陌生化能多维度立体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将新鲜体验与娱乐融入评估中,减轻学生的压力。例如将竞赛、游戏与评价融合,利用网络技术设置问题,学生在线抢答,成绩即时生成排行榜;或将被动评估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置题库与多套试卷,学生可进行自我测评、多次测评、同学互评;还可以采用实践评估,如在翻译技能的评价中,设计情景翻译,让学生现场操作,同时评价。其他还有视频录像考核、上机考核等多种形式。
教学的陌生化并非教学目标,而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不应为了追求陌生化而陌生化,而应注意形式与内容、目标的一致性。高校英语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使教学摆脱感受的惯常化,在多维教学环境下,重新解读师生角色,以全新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与评价,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自主性,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