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知能力训练研究
2020-03-03吴得清
吴得清
(湖南省吉首市河溪小学 湖南省 湘西州 416000)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进程中,我们已经习惯于偏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然而,掌握了这些方法并不等于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强调教师指导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1.导入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个体因为经验的不一样,对同一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从学生原来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还没有系统地介绍某个概念之前,每位学生的大脑都会有不一样的建构,也并不是全面地认识某一概念。那么在真正开始课程内容讲解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讨论发言的环节,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或者展示实物,让学生在大脑中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该概念的发言,既可以掌握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与日常生活联系。
比如《认识图形》的教学,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觉得生活中的物品是什么圆的、什么是方的呢?你们描述吗?”课堂一下子由冷清变得热闹起来,每位学生都踊跃地举手发表自己对圆的看法。学生思考片刻便迫不及待地回答問题:“太阳是圆的、月亮也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还有学生回答:“老师,你的脸也是圆的。”由此可以知道学生对圆的认识只是感性的、模糊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向同学发问,为什么老师的脸是圆的呢?我们该如何准确地知道某个物体是圆形呢?这样子学生开始对图形有了兴趣,心里也在好奇怎么确定某个物体就是圆或方呢?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也更加专心地进入到接下来的课堂。
2.认知能力培养在鼓励中进行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非常有限,不同的学生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掌握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多数学生可以更快的理解直观性强的知识,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以及有关的数学理论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加入新的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新颖的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的乐趣,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更高效的学习,对教师的提问多加思考。举例来说:在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课堂中,教师可以以班级人数为基准,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然后给每组的学生合理的分配100以内的加减法的题目,并且为学生答题时间计时,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的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鼓励答题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小组,批评答题速度慢、错误多的小组,通过这样的课堂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练习数学习题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3.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上关注数学教育的系统性和联系性
数学教育的科学特点决定了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联系性,数学中的各种知识基本上相互联系的。以幼儿学习图形的教育为例,学习图形对幼儿感官认知物体有着重要意义。在学习图形过程中,提高幼儿对图形的兴趣,更好地认识各种图形,并能逐渐了解各种图形特点,能组合图形拼搭物品。这表示,只有幼儿对图形及其图形特点能够准确地认知时,他们才能对图形所组合的物体有更好的创意拼搭。但是,从我们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来看,幼儿园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和联系性还是有点不足的。只有老师了解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并根据它的系统性和联系性设计数学课程,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孩子对数学知识有更好地理解和兴趣,促进幼儿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
4.通过回顾旧知与实践运用促进对规律的内化理解
数学知识的学习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向前推进与发展的,当前所学的知识常常是先前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因此,数学教学也要强化前后勾连的意识。比如,当学生发现并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之后,笔者引导当学生联系以前计算“12+3”的方法和10+2+3方法,从而明白原来过去的一些计算方法中也曾有过结合律的影子。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强化了对加法计算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对规律的内化与掌握,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学以致用。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借助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任务,体会哪些方法可以使计算变得更加简便;当然,还要依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运算定律。总之,通过科学的练习可以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计算规律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规律内涵的认识和内化,发展数学思考,增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感情。
5.认知能力培养在小组讨论中进行
学生处于小学时期,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动脑能力很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多加关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安排课程。不过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计划为基础对新型的课堂进行调整,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建立比较完善且实用的知识体系,且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交流,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打开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路,积极讨论数学问题的多个解题方式,使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感。举例来说:在练习加减乘除大的时候,计算“3+4+4+4”时,有很多计算的方法,一为“4x3+3”,二为“4×4-1”,教师在学生计算以后公布正确的答案,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鼓励,让同学一起找到其中错误的原因,避免再次出现,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讲解数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师也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教师通过开展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