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浅析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的路径1
2020-03-03潘孝锋包献飞
◎凌 华 潘孝锋 李 忠 包献飞 韩 彦 奚 建 陆 辉
引 言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尤其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全国各地种粮大户发展突飞猛进, 使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从宏观上看, 改变了一直以来粮食种植规模小、 机械化作业效率低、 劳动强度大、 从业人员老化、 经济效益差、 种粮生产技术到位率低等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疑难; 从微观看, 解决了“谁来种粮” 的现实问题, 也较好地解决了“怎样种粮” 的深层次难题, 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的丰产丰收。
然而, 随着种粮大户数量的持续增加和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 诸多棘手问题也接踵而至, 给当前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新的难题, 如不能准确、及时处理, 极有可能会对种粮大户规模经营带来冲击, 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对此, 粮食部门该如何面对种粮大户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新趋势, 更好地服务种粮大户, 更高质量服务粮食宏观调控值得探索。
一、 种粮大户的作用
当前种粮大户的不断涌现,无论对于我国土地利用率, 还是粮食种植率, 或者产出率,其作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一) 较好地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 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提质
各地种粮大户的闪亮登场,使得粮食生产告别了以前各家各户 “小打小敲” 的种粮模式,由 “小、 散、 杂” 走上规模化、集约化、 机械化之路, 这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 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数量, 并且还能实现连年增收, 这与当前各地种粮大户的作用和贡献密不可分。 而且在种植过程中, 种粮大户通过改善生产条件、 推广新技术、 大规模选用新的优质品种, 较好地改善了粮食品质, 满足了消费者对粮食高品质的需求。
(二) 较好地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有效地延伸了粮食产业
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 大部分都是通过农业机械来完成, 包括耕田、 插秧、 施肥、 防虫、 防病、 防灾、 收割、运输、 销售等, 有的种粮大户本身就拥有插秧机、 收割机、喷雾机、 无人机等众多农业机械, 不仅自己种粮实现了机械化, 而且还从事跨区喷药、 收割业务, 不仅增加了收入, 还为全社会粮食种植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 部分头脑活络的种粮大户还开始将产业链延伸扩大, 有的创办粮食加工企业, 有的还向下游延伸, 生产白酒、 食品等粮食深加工产品, 实现生产、 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
(三) 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粮难题, 有效地统一了种植品种
“50 后” 不能种地, “60后” 不想种地, “70 后” 不愿种 地, “80 后” 不 会 种 地,“90 后” 不知种地, 这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许多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千方百计往城市奔, 有的早在城市发展得风生水起, 没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纷纷进城打工, 平时也难得有时间回家, 结果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成了粮食种植主力军。 由于这些留守人员一般只能维持种植少量粮食自食, 最多再种植一些蔬菜瓜果, 导致许多土地因无人种植而荒废, 种粮大户出现后, 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的抛荒现象, 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 较好地解决了 “谁来种地” “谁来种粮” 的难题, 而且由于连片种植, 除了可以较好地提高粮食种植机械化水平和粮食总产量外, 还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品种统一, 较好地改变了过去粮食品种太杂、 卖不到好价格等不足。
二、 种粮大户存在的问题
尽管种粮大户的出现, 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变化,但是种粮大户毕竟出现时间不长 (在通州区, 长一点的8—12 年, 短的仅2—3 年), 期间许多不足逐渐显现, 亟待正确引导和规范运作。
(一) 缺乏长远规划
种粮大户一般都是通过流转农户土地来开展粮食种植,在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时, 由于农民普遍持有需要耕地的传统观念, 往往对土地流转心存顾虑, 长期流转的意愿不强,一般流转时间都在5 年左右,很少签订10 年及以上的流转合同, 成为当前制约种粮大户长远发展的障碍; 在土地投入上,也缺乏长远发展意识, 种粮大户大多为了在合同期内取得高产量, 获得高收益, 很少考虑对土地的长期投入, 一般都是通过大量使用化肥、 农药等短期行为, 不仅严重污染了土壤,还导致土地肥力减小, 失去自我调节能力, 影响今后土地的高产出和粮食的高品质。
(二) 缺乏契约精神
因为缺乏对相关流程的了解, 对有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部分种粮大户与农民在流转土地时只是停留在私下的口头协议上, 有的即使有书面协议, 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和程序也没有明确规范, 一旦遇到实际问题, 常常在土地流转用途、 粮食补贴、流转年限等实际问题上产生纠纷, 致使许多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棘手; 有的种粮大户开始在流转土地时, 都是信心满满,甚至信誓旦旦, 而且好多在粮食取得丰收后, 确实都能不折不扣地履行合约, 然而, 一旦在种植过程中遭遇自然灾害、上级粮食补贴政策发生变化或者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等情况,由于缺乏一定的契约精神, 往往会 “撂挑子” 走路, 直至毁约弃耕。
(三) 缺乏市场意识
许多种粮大户都是粮食种植的行家里手, 种植的粮食产量高、 品质好, 但是对如何适应国家粮食政策缺乏足够认识,尤其缺乏如何应对市场的风险意识, 导致粮食丰产不丰收。比如最近几年, 针对我国托市收购政策导致粮食市场价格严重扭曲, 我国先后降低了小麦、稻谷托市收购价格, 积极引导各地实行市场化收购, 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 实行 “托底” 收购, 许多热衷于托市收购的种粮大户一时很难适应,有的甚至不知如何是好, 有些大户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而是消极被动应对, 有的减少了流转面积, 有的甚至改行“洗手不干” 了。
三、 影响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虽然各地种粮大户发展速度之快、 规模发展之大让人刮目相看, 但是在发展的诸多环节里, 由于面临各种发展瓶颈,加上部分种粮大户除了技术等软件没有及时跟上科学种粮的节奏以外, 许多硬件设施也严重缺乏, 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高质量发展。
(一) 种植成本不断攀升
目前粮食种植成本都在不断增加, 有的增长幅度较大,甚至让人预想不到、 措手不及,而粮食价格与前几年相比, 却在下跌。
1. 流转成本高
流转土地是粮食种植首先需要考虑的内容, 土地的流转成本也是粮食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支出之一。 在江苏省南通市, 七八年前每年每亩土地的流转费还只有500 元左右, 经过多年的振荡, 如今已上涨到了800 元左右, 有些地方连片土地的流转费已超过1000 元,多的甚至高达1200 元。 2019年6 月上旬, 为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通州区在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大宗农产品产量、 价格、生产成本 (包括人工成本) 的基础上, 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的指导意见。其中, 种植粮食的为每年每亩700 元以上, 种植露天蔬菜的每年每亩800 元以上, 设施农业为每年每亩900 元以上, 但是这只是土地流转的指导价格, 具体土地流转价格还应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 目前一般连片的土地种植粮食, 流转费还是比较高的, 大多数在900元以上。
2. 用工成本高
流转土地较多的种粮大户,大多数是雇佣专业人员进行种植管理, 但是其工资一般比较高, 尽管近年有所下降, 但是每年都能保证6 万元以上, 加上年底还要根据产值和效益,需要支付数万元不等的效益工资。 另外, 收种的关键时期,由于人员紧张, 聘用临时人员的费用也在不断上涨, 与3 年前相比增加了20%左右。
3. 农资成本高
粮食种植离不开农资, 然而近年来农资成本却都在不断上涨, 无论是种子和农膜, 还是化肥和农药, 每年上涨速度在5%—10%之间, 而且上涨势不可挡, 农资在种植成本中的占比已达25%左右, 而8 年前还只占15%左右, 并且还在不停地上涨。 以市场上销售的尿素价格为例, 目前每吨价格在2200 元左右, 而8 年前还只有1500 元左右。 另外, 农田灌溉水电费支出也比原来提高了20%以上。
(二) 收储成本不断上升
收割费用也是不断上涨,目前每亩在70 至80 元之间,而3 年前每亩只有50 至60 元之间; 运输费用也占据不少成本, 收割后, 粮食平均运输费用折合成粮食价格, 每吨至少在40 元以上, 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种粮大户收割完后, 直接忍痛在田头销售给粮食经纪人;烘干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目前每公斤粮食烘干成本在0.1 元左右(而且因为烘干粮食太多,还得先来后到地进行排队等待), 这还没有把机器的折旧、人工的支出等许多隐性成本算进去, 如果烘干机不是一次满负荷运转, 成本更高, 每降低5 个百分点的水分, 每公斤烘干费起码要0.14 元至0.16 元。
(三) 补贴资金少融资难
目前, 各级政府对粮食种植的各种类型的补贴确实不少,而且名目繁多, 然而真正面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却不是很多,绝大多数种粮补贴资金往往都是通过 “一卡通” 直接发放给农户的, 真正种植粮食的大户,只能“望卡兴叹”, 一般情况下是难以享受到的 (除非事先另外协议商定); 种粮大户大多觉得贷款手续比较繁琐, 而且门槛普遍很高, 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贷到款的, 有时即使能贷到,也要等待较长时间, 等到资金到手时, 已是明日黄花了。
(四) 抗击灾害能力薄弱
粮食收割的关键时期, 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 常常会导致小麦和成熟的水稻发生倒伏,发芽霉变、 穗上发芽等情况随之而来, 致使收获的粮食无人问津, 损失不可避免。 还有的种粮大户, 由于规模小、 资金有限,目前还没有烘干设备。 也有的种粮大户由于缺乏必要的烘干技术及科学知识, 致使烘干后粮食品质得不到保证, 如有些小麦烘干不当, 面筋率被破坏, 无法满足面粉加工企业的需要, 销售价格大打折扣; 有些种子在烘干时,由于温度控制不当, 种植以后甚至无法正常发芽, 损失更大。 有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如排灌等设施年久失修, 早已成为摆设,一旦遇到水灾, 排涝作用难以正常发挥, 导致粮食作物不能正常生长。
四、 促进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路径
当前种粮大户遇到的困难, 虽是暂时的, 但也不能忽视, 各级各部门都责无旁贷,应及时为消除阻碍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的各种瓶颈殚精竭力, 促进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 服务我国粮食安全。
(一) 加大政府对种粮大户扶持力度, 激发种粮积极性
粮食规模化种植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各类扶持政策和全力支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命脉在水利, 出路在科技, 动力在政策。
1. 科学整合补贴制度
目前, 各级政府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政策繁多, 有机械购置、 保险购买、 秸秆还田补贴,有种子、 农药、 农膜和肥料等农资的购买补贴, 有土地平整、机耕道路建设、 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秸秆禁烧等补贴,有粮食生产示范方、 低产农田改造、 水利工程和农机补贴等,对此, 财政、 发改、 农业农村和水利等部门, 应切实加强沟通联系, 对粮食种植的各种补贴进行顶层设计, 在增加地方财政补贴力度、 降低补贴门槛、尽量向种粮大户倾斜的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框架下,科学整合好各部门的扶持办法和措施, 出台统一的粮食补贴政策, 做到既雪中送炭, 也避免多头补贴, 将有限的补贴资金用到刀刃上, 真正让粮食补贴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托市收购是对种粮大户的一种隐性补贴, 因此, 科学地开展托市收购, 仍然是保护和扶持种粮大户种植粮食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但是托市收购政策已经执行10 多年, 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和修改, 尤其应该将各地扶持政策与地方政府的责任结合起来, 实现中央与地方政策互补, 以更好地提高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2. 降低融资扶持难度
简化繁琐的贷款手续和申报门槛, 是众多种粮大户翘首以盼的。 在申请贷款、 申报补助等时, 由于种粮大户一般都是农民出生, 文化程度相对不高, 加上精力有限, 对台账资料的准备、 文字资料的表达等方面不一定很严谨, 有关部门在审核时, 在不影响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尽量不要过分苛求,同时尽可能提供各类专业性的帮助。 可以根据种粮大户实际情况和发展质量, 投入一定额度的粮食低息贷款, 适时满足种粮大户季节性或者临时性的燃眉之需。
3. 加快设施建设速度
加大对田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提高种植水平的同时, 切实减少水资源等的流失。 加大对粮食收、 种领域机械化投入力度, 提升生产效率。 粮食部门在加大危仓老库维修和改造力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力和域内粮食产量等实际, 规划、 建设好新的仓库, 以更多更好的仓储设施,为种粮大户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也为确保不出现 “卖粮难”这个底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加大保险推广力度
有关部门应建立、 完善和创新种粮保险制度, 针对粮食种植容易遭受自然和病虫等灾害影响的实际, 及时设置和推广符合时下粮食种植特点的不同险种, 最大限度的帮助种粮大户降低各类因素对粮食种植造成的损失和风险。 受灾后,在责任的确定、 保险费率的厘定和定损理赔等方面, 尽量简化赔偿过程和繁杂的手续, 以进一步提高种粮大户的投保积极性、 主动性和实效性。
5. 提升综合服务强度
农业部门应适时对相关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进行培训; 粮食部门应该及时对粮食收购政策进行解读、 对检化验知识进行培训; 财政部门不妨将各类扶持政策进行归类并成册, 及时发放到种粮大户手中; 基层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和监管, 在确保种粮大户规范运作的同时, 切实维护种粮大户的合法权益。
(二) 完善社会服务方式,鼓励涉粮企业发挥引导作用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行情熟悉、 专业知识丰富、 仓容庞大、 产后服务中心设备齐全等优势, 在确保自身储备粮安全的前提下, 为种粮大户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1. 提供市场供求信息
我们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头连着种粮大户, 一头连着粮食 (饲料) 加工企业, 对市场行情了解比较多、 比较深,不妨适时组织广大种粮大户、有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 进行三方合作, 共同交流、 探讨粮食市场供求和今后走势等行情, 为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提供良好的供求洽谈平台。同时, 根据掌握的市场行情,尽可能提供最全的供求信息和最新的价格趋势, 为种粮大户实现最大限度的增收, 提供良好的帮助。
2. 提供交通运输服务
收割后的粮食如何安全、廉价地运送到收购点, 一直是种粮大户的心头之痛, 为尽可能减少大户售粮麻烦, 降低粮食运输成本,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利用自有车辆, 为种粮大户及时提供运输服务 (可以收取一定的成本费), 既可为广大种粮大户节约一笔不菲的开支和不小的精力, 也可以极大地减少粮食运输和等待时间,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粮食种植。
3. 提供科学保管技术
科学保管粮食是绝大多数种粮大户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部分种粮大户储存的粮食甚至出现发霉、 腐烂等情况, 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通过举办保管技术培训班, 对有业务来往的种粮大户在粮情检查、 机械通风、 粮食的发热处理等保管环节进行专业培训, 让种粮大户收获的粮食不会因为缺乏保管技术和保管知识而变坏, 从而蒙受损失。 粮食烘干是大多数种粮大户的短板, 尤其是必要的烘干知识十分缺乏, 目前流转土地相对较少的种粮大户一般都没有烘干机,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利用建好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为种粮大户提供高效烘干服务, 对稍微大一点、 有自备烘干设备的种粮大户, 可以利用干部职工专业知识丰富这个强项, 及时帮助他们开展自我烘干, 以解决高水分粮食的后顾之忧。 另外,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亟需对烘干设备进行节能改造, 尽量降低烘干成本,为种粮大户提供廉价优质的烘干服务。
(三) 促进种粮大户经营能力提升, 提高市场竞争力
目前的种粮大户, 除了少数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普遍不是农业、 仓储等相关专业毕业) 以外, 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 尽管大多数都能吃苦耐劳, 但是很多往往都是凭着过去的老一套耕种技术和经验, 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种粮形势和需要, 加上自身管理能力不高、 运作又不规范, 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1. 着力提升科学种植水平
(1) 夯实粮食种植基础。要及时根据本地的土地资源、气候和环境特点, 以及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 决定流转土地数量、 确定种植规模。 迅速、熟练掌握田间的各项精细化管理, 深知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粮食品种, 深谙行之有效的防虫和治虫农药品种, 深入探索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 夯实科学种植粮食基础。 (2) 探索粮食立体种植。 近年来, 许多地方的种粮大户开展的稻田养龙虾、 稻田养乌龟、 稻田养青蛙等模式, 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有的亩均纯利超过4000元, 值得种粮大户学习、 参考和尝试。 (3) 尝试粮食绿色种植。 使用有机肥料, 开展稻麦零农药、 零化肥优质高产绿色栽培, 不仅可减少种植成本,有效提高土地的地力 (肥力),而且产出的绿色大米每公斤售价超过20 元, 有的甚至高达近百元, 不失为一种好选择。(4) 加快 “机器换人” 步伐。不断增加投入, 提高粮食种植机械化水平, 减少用工成本,节约农药、 肥料等农资支出,提高粮食整体种植能力和水平。
2. 努力提升开拓市场能力
要学会适应市场需求、 了解市场行情, 对一些在市场上热销的品种、 受消费者青睐的优质品种信息要心中有数, 对哪些小麦面筋率高或低, 哪些稻谷产量高或品质好, 哪些玉米胶质率、 粉质率高或低, 哪类企业需要哪些特点的产品,也要了如指掌, 只有不断了解行情、 及时适应市场需求, 才能确保有的放矢。 平时眼睛不能只盯着传统的稻麦品种, 要多考虑种植优质品种、 稀有品种和热销品种, 比如近年来消费者比较青睐的糯米、 红米和黑米, 以及一些热销的杂粮。要及时调整思路, 改变过去那种过于依赖最低保护价收购,并作为唯一销售渠道的做法(最低保护价收购是最后没有办法的一招, 是实在卖不出去了才走的最后一条路)。 可以与粮食收购企业、 粮食 (饲料) 加工企业进行合作, 开展订单种植; 也可以三方一起合股种植, 形成 “产供加销” 一条龙, 提升开拓市场能力。 或者通过自己加工, 直接为超市等提供成品粮或者深加工产品, 提升经营效益。 同时, 不妨尝试 “互联网+粮食” 的销售模式, 学会两只脚走路, 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3. 大力提升抗击风险水平
种粮大户还是要继续走好粮食种植规模化之路要因人、因时、 因地而异, 根据自身实力和存在的实际情况, 统筹兼顾地流转。 根据当前种粮形势和实际, 流转土地规模一般在300 至500 亩较 为 适 宜, 平 均每亩过少经营成本过大, 过多经营能力要求高、 各种风险也大。 2019 年6 月, 通州区粮油商会对种粮大户的统计显示,全区流转300 至500 亩的大户大多成效较好, 但是这类大户占比还不到30%, 大多数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在300 亩以下,所以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有效的种植规模, 没有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同时, 要科学走好粮食产业化道路, 减少各种流通环节, 尽量降低粮食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成本, 努力提升抗击市场风险能力。 不妨考虑改变用现金支付流转费用的传统办法,把流转费用改为提供稻谷、 小麦或者其他杂粮, 也可以不局限于流转土地, 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种、 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来种植粮食, 以共同面对困难、 一起承担市场风险, 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担”。
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促进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在2019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就2019 年政府工作任务提出了 “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 培育家庭农场、 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因此对当前涌现的新型主体——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瓶颈, 需要我们各级各部门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要求, 深入实际去调查研究、 及时理出解决思路、 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以进一步提高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工作高质量发展, 服务我国粮食宏观调控, 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粮食人应有的力量、 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