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贸易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3-03孙慧敏张玉冰
◎孙慧敏 张玉冰
引 言
粮安天下。 当前,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暂时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粮食贸易受阻明显, 加之干旱和沙漠蝗虫、 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的影响, 预期世界粮食市场将进一步恶化, 全球粮食安全引人担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 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和融合度不断提高, 全球一旦出现粮食危机, 我国粮食市场难以“独善其身”, 势必会遭到负面冲击, 进而增加我国的粮食安全风险。
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历来都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2020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 越要稳住农业, 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粮食贸易能够有效保障供应、 调节供求, 对世界范围内的粮食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 每年进口的粮食数以亿计, 有效填补了国内的粮食缺口, 稳定了粮食市场, 保障了粮食安全。 由此可见, 从粮食安全的维度出发, 开展我国粮食贸易问题及对策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现状分析
(一) 粮食安全现状
1. 粮食生产方面
近年来,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 形势喜人,粮食产量连续5 年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9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6384 万吨, 比去年增加了594 万吨,同比增长0.9%, 创历史新高。 目前,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 公斤以上, 整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 粮食储备方面
我国的粮食储备量相对乐观, 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高于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储备率水平。 粮食仓储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粮食质量和储存安全保障性高。
3. 粮食政策方面
积极实施最低收购价、 耕地保护、 农民补助、粮食主产区补助、 良种补贴等政策, 稳定农民种粮意愿, 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自然资源的客观束缚作用正在快速显现, 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难以得到全面满足, 部分粮食品种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等等。 因此, 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要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 新挑战。
(二) 粮食贸易现状
1. 贸易规模方面
我国是世界粮食主要进口国, 粮食进口规模上升趋势明显, 且上涨速度加快。 数据显示: 2015年至今, 我国粮食进口量长期维持在1 亿吨以上,其中2017 年粮食进口量最多, 高达13062 万吨。
2. 品种结构方面
我国粮食贸易的产品种类丰富, 主要有小麦、大豆、 稻米和玉米等。 数据显示: 2019 年, 我国进口大豆数量为8851 万吨, 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 成。
3. 市场主体方面
我国粮食进口的主要来源市场有美国、 加拿大、 东盟、 巴西等, 相对集中。 从近几年的贸易情况看, 美国和巴西几乎垄断了我国的大豆进口, 类似情况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隐患。[1]粮食出口流向地相对比较分散, 出口的品种主要有小麦、 玉米等。
二、 粮食安全和粮食贸易的关系
粮食安全不仅受国内粮食生产、 流通、 消费等多个环节的影响, 同样也受到国外重重因素的影响。 国内粮食安全现状, 可以制约粮食贸易的规模、 结构和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粮食贸易的好坏, 进而影响粮食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政策选择。 粮食生产的波动性以及消费结构的动态性, 使得粮食供需难以实现长期平衡,亟需借助有效手段加以调节。 粮食贸易可以有效调剂供求和余缺失衡, 稳定粮食价格, 规避市场风险, 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调控因子,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 由此可见, 粮食安全和粮食贸易是互相作用、 互相制约、 互相融合、互不独立的。[2]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促进粮食贸易高质量发展, 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三、 粮食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 影响粮食供需平衡
某一粮食品种, 其国内的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时, 都有导致粮食不安全的可能, 这就需要用贸易的手段, 通过进出口在动态的粮食供需变化中寻求平衡。 当前, 人口增长导致粮食刚性需求快速增长, 加之营养标准上升带来的高质量粮食消费的增加, 使得我国在粮食数量和质量上有一定的缺口, 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影响。粮食贸易能够有效填补结构性缺口, 调节区域失衡, 保障粮食安全。 例如, 我国大豆产量难以满足国内需要, 其数量短板正是由粮食贸易解决的。
(二) 影响粮食结构水平
结构性矛盾是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 突出表现为稻谷、 玉米等品种阶段性供大于求, 大豆长期短缺且缺口逐年增大, 优质高端粮食产品供需严重失衡, 等等。 适度的粮食贸易, 有利于促进我国粮食市场结构性平衡, 有利于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有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获取超额利益。 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 过度的粮食贸易将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如大豆的进口,使得国内对国外大豆的依赖度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了国内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影响粮食价格波动
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 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一方面, 粮食贸易能够保障不同粮食品种国内存量的科学性, 避免因供需严重失衡引发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现象的发生, 起到稳定国内粮食市场的作用; 另一方面, 随着粮食贸易水平的提高,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 国际粮食价格的变化会带动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 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也会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 影响粮食产业发展
粮食贸易不仅对国内农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 粮食贸易过程中技术的 “外溢效应”,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 为了满足国际标准要求, 减少生产、 管理、 品质等方面的差距, “倒逼”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以此提升国际竞争力。 粮食贸易带动的产业结构优化, 可以促进农业技术发展, 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
四、 我国粮食贸易现存突出问题
(一) 粮食进口量大, 贸易逆差扩大
在人多地少的客观国情下, 随着居民粮食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优质粮食需求的持续增加, 国内粮食缺口长期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大量的粮食进口, 成为了解决我国产需失衡、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我国所需的粮食有20%是依靠进口的, 这使得国内粮食进口总量连续多年超亿吨, 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 2019年, 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额为1509.7 亿美元, 出口额为791.0 亿美元, 贸易逆差高达700 多亿美元,且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二) 比较优势下降, 出口风险犹存
一方面, 粮食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 土地资源自然禀赋不足的束缚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 使得我国粮食比较优势下降明显。 受国内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影响,粮食生产成本增加, 种植收益下降, 加之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升, 我国粮食的价格优势也在削弱;另一方面, 我国粮食流出国多为欠发达国家, 有一定程度的出口收汇风险, 值得引起重视。
(三) 贸易结构失衡, 外贸依存度高
从粮食品种来看, 我国粮食进出口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 大豆是我国粮食进口的主要品种,占贸易总量比重的8 成之多。 对大豆进口的高度依赖, 使得我国在国际大豆市场剧烈波动时, 可能会出现风险抵御能力不足问题, 难以保障大豆供给安全。 从贸易对象来看, 我国粮食进口来源相对集中, 使得少数国家或地区在我国粮食进口上处于寡头甚至垄断地位, 这无疑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一定威胁。[4]
(四) 国际竞争力弱, 产品附加值低
国内粮食生产环节监管不够严格, 存在化肥、添加剂等使用不规范现象, 粮食产品的品质整体不高, 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难以满足世界粮食贸易国家的多元化、 高层次需求, 国际竞争力弱势明显。 与此同时, 受国内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限制, 我国出口的粮食产品大部分是未经过深度加工的初级产品, 不仅附加值低, 而且品质较差, 缺少竞争优势。
五、 对策与建议
(一) 稳定国内粮食生产
稳定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也是粮食“走出去” 的必要前提。 要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以及16 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底线, 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扩大先进生产设备的使用范围,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不断升级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应用; 充分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特别是抓好产需缺口较大的粮食品种的有序生产, 真正守住、 管好“天下粮仓”。
(二) 拓宽粮食进口渠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 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大背景下, 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动荡不定,已经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作为粮食进口大国, 必须要做到 “未雨绸缪”, 积极通过外交和国际合作等方式, 不断增加贸易伙伴数量, 拓宽粮食进口来源渠道, 构建起多元稳定的粮食进口格局, 最大限度降低粮食进口的依赖度和集中度, 避免因世界局部形势不稳而导致粮食供应链断裂现象发生, 努力掌握粮食进口的主动权。[5]要重点关注大豆等产需缺口较大的粮食品种, 努力发展新的、 更加稳定的进口贸易伙伴, 真正降低粮食贸易风险。
(三) 稳步推进粮食出口
推进粮食出口, 政府必须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首先, 要鼓励粮食出口企业开展粮食生产、科研、 推广等, 出台金融、 物流等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支撑, 协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立足、 发展; 其次, 要积极为粮食出口企业提供全面、 及时的国际市场和粮食贸易信息, 打造高效实用的信息网络, 帮助企业能够适应形势、 抓住机遇、 化解难题; 最后, 要完善支持粮食国际贸易的法律和制度, 使出口企业能够在世界贸易组织 (WTO) 体制下, 减少矛盾冲突、 避免贸易摩擦, 公平公正的开展粮食贸易活动。
(四) 提高国内粮食品质
补齐国内粮食品质短板, 是提升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 生产要与市场对接。 要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综合研判, 第一时间对接市场需求, 加快优质商品粮的生产, 加速关键技术创新, 通过科学研发、 管理升级等多种手段, 切实提升粮食品质, 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 以迎合市场客观需求, 扩大企业实际受益;另一方面, 质量要与国际接轨。 坚持采用与国际粮食贸易产业相匹配的质量标准, 提高国内粮食生产技术水平, 加强粮食生产全流程监管, 让高品质成为我国粮食产品的标签, 真正突破国际粮食贸易关卡。
六、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本文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从粮食安全的角度, 详细梳理了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的现状, 辩证论述了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之间的关系, 系统分析了粮食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客观反映了我国粮食贸易现存的突出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贸易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二) 未来展望
基于当前研究现状, 认为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增强研究的深度: 一是立足国情, 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性; 二是研究粮食安全的特殊性对当前粮食贸易的影响; 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 加强粮食贸易数据特征分析; 四是对比发达国家粮食贸易情况, 总结提炼适用经验; 五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 对未来一定时期粮食安全和贸易状况开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