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下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

2020-03-03张蛟龙

粮食问题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粮农援助粮食

◎张蛟龙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过去70 年来, 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从上世纪 “谁来养活中国” 的深度忧虑, 到八十年代中国宣布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从2014、2015 年中国先后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少饥饿目标证书、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减少饥饿目标证书, 到成为南南合作的最大贡献者, 为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和物资援助; 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到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 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1]近14 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 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 短期来看中国快速恢复粮农生产, 稳定国内粮食生产, 做好自己的事, 支持多边主义, 遏制贸易保护主义, 加强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长期举措上, 中国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 公正的方向发展, 共同推进 “一带一路” 粮农合作, 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一、 依靠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 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信心

中国是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 其粮食安全, 不仅关系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也是国际粮食供求与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 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是世界的粮食安全, 世界的粮食安全也是中国的粮食安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 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 养活了全世界近20%的人口, 中国不但没有对世界造成威胁, 相反却以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国端牢自己饭碗, 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一)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2018 年,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每公顷粮食产量分别达到470 公斤、5621 公斤。[3]2019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6.64 亿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 粮食产量连续7 年稳定在6 亿吨以上, 粮食生产实现“16 连丰”。

(二)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 口粮绝对安全。2018 年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 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三) 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 总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央、 地方和商业粮食储备体系, 粮食储备非常充裕, 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4]

(四) 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 脂肪供能比上升, 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

(五) 脱贫成就显著, 有效解决贫困人口吃饭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将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消除饥饿和贫困相结合的成功道路,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 “不愁吃” 问题。 2019 年末,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551 万人, 贫困发生率降至0.6%, 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 稳住本国粮食生产, 维持农业生产秩序

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持续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政策, 推动粮农产业复工复产, 确保粮食安全。

(一) 出台相关文件, 强抓粮食生产, 恢复农业生产秩序, 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在春耕生产的关键节点, 及时向各省市下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 明确了今年的粮食生产目标, 指导各地分区级恢复农业生产秩序,确保不误春耕和备耕农时, 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今年全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 亿亩, 春播粮食面积速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 中国粮食粮油企业已全面复工, 全国农资重点企业复工率达98%, 复产率90%, 农资门店营业率达96%, 农资供应已经能够达到常年水平。[5]

(二) 开辟绿色通道, 确保区域粮食供应链的物流顺利

湖北实行封城政策期间, 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 为农产品开辟 “绿色通道”, 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 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 不断档, 防止恐慌性抢购的发生, 确保农产品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三) 充分利用“数字农业” 优势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配送公司在封锁措施期间解决粮食获取等诸多后勤挑战方面的优势, 如非接触式送货等以减少前往拥挤的市场购买食品的潜在感染风险。 农业农村部建设了全国农业农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服务平台, 通过加强信息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聚焦疫情防控和当前春耕生产的难点堵点, 充分发挥 “数字农业” 优势,统筹做好应对新冠疫情和“三农” 的重点工作。

三、 深入推进南南合作, 积极开展对外援助

近年来, 中国加大了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世界粮食计划署 (WFP) 和国际农发基金(IFAD) 等涉农机构的支持, 不断增加捐助金额, 加强对外粮农援助。 2006 年起中国从粮食受援国转为粮食援助国, 此后对外粮食援助金额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2014 年以来, 我国对WFP 捐资累积达到2.29 亿美元。 2015 年, 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 首期提供20 亿美元资金, 已在30 多个国家实施了200 余个发展合作项目。2018 年中国向国际农发基金捐资1000 万美元设立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专门支持农村减负和发展领域的南南经验与技术交流; 2009 年、 2015 年中国共计向粮农组织捐资8000 万美元设立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专项基金, 成为FAO 南南合作项目的最大伙伴国和支持国。[6]2019 年12 月, 中国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 下与国际移民组织、 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 国际贸易中心、 粮农组织、 世界粮食计划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 支持南南经验与技术交流、 知识分享、 政策对话、 能力建设与投资促进, 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 为促进世界消除饥饿, 维护粮食安全做出了中国的贡献。 亚非蝗灾发生后, 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 启动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首个紧急项目, 预算共200 万美元, 以协助应对包括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 巴基斯坦、 乌干达和伊朗等国在内的沙漠蝗虫危机。 同时, 中国通过双边援助, 向巴基斯坦、 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乌干达等东非国家派遣蝗灾防治工作组和运送灭蝗物资, 分享有益经验。

四、 坚定支持多边主义, 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改革

一段时期以来, 国际上单边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冲击多边机制和国际规则, 给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带来挑战, 对解决粮食安全等全球性议题造成威胁。 疫情全球大流行后, 中国在联合国、 二十国集团、 金砖国家、 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场合发出坚定奉行多边主义的明确信号, 呼吁国际社会在积极抗疫的同时要努力恢复农业生产秩序, 减少贸易保护, 维护国际粮农贸易秩序稳定, 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 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涉农国际组织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粮农经验交流和政策协同,避免出现粮食危机, 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主张构建世界开放型经济,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 深度不断拓展, 这都为世界提供了机遇, 对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中国不但依靠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 提升了粮食安全水平, 还为世界提供了庞大的市场机会。 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粮农产品在中国贸易总量中占了很大份额。 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机遇。 涉粮外资企业加工转化粮食数量、 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2018 年分别占到全国的14.5%、 17%。

中国积极参与多边粮农机制, 积极设置国际议程和参加国际规则制定, 推动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粮安委改革、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人权理事会、 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谈判、 国际食品法典、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涉农议题上, 中国积极推动相关决议和政策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维护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利益。

五、 加强中非粮农合作, 提升非洲粮食安全水平

非洲是世界上贫困和饥饿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点地区。 中国始终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 中国通过经贸合作、 技术交流等加强同非洲分享粮农经验和技术。 到2018 年中国已在19 个非洲国家援建20 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向37 个非洲国家派遣农业技术等71 个援外专家组, 累计在非洲各国试种作物品种300 多个, 传授实用技术500 多项, 约100 万小农从中获益, 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7]为落实2018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八大行动” 关于中非农业合作的后续行动, 2019 年12 月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 中非农业合作实现制度化, 为未来中非农业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中国加强对也门、 纳米比亚、 贝宁、 莱索托、多米尼加、 民主刚果、 津巴布韦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 并向加纳、 尼日利亚等非洲26 国提供紧急援助, 全力支持非方抗疫行动。 中国作为非洲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为提升非洲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 积极推动 “一带一路” 粮农合作,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粮食安全问题, 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2013年以来,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积极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 与参与国建立经贸合作关系,推动粮食领域合作。 2017 年, 中国农业部、 发改委、 商务部、 外交部四部委联合发布的 《共同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发挥沿线国家农业比较优势, 利用 “一带一路” 建设的互联互通为农产品进口搭建快速通道,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 加工、 储运、 流通等全产业链环节投资, 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 市场深度融合, 共同推动实现全球粮食安全目标。 中国与80 多个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签署了农渔业合作协议, 凝聚了农业合作的共识。 2018 年中国与 “一带一路” 参与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超过了770 亿美元, 较之于五年前增长了17.8%。 中国在 “一带一路” 参与国开展农业投资合作的项目已经超过650 个,投资存量达到94.4 亿美元, 较五年前增长了70%, 同时中国也向沿线国家派遣了农业技术合作、 农技培训推广等专家。[8]“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 设施联通、 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发展中国家提供广阔发展前景, 也为消除沿线国家贫困和饥饿现象带来新的希望。

猜你喜欢

粮农援助粮食
珍惜粮食
粮农致富是农业的要害问题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中国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类型与特色探析
我的粮食梦
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订单农业为抓手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基层粮农的期盼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