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血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价值分析
2020-03-03闫小景
闫小景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
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因肝炎病毒感染引发。一般来说,当病毒性肝炎进展到一定阶段,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但因该病早期症状特异性不明显,因此极易为人们所忽视,进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进展[1]。因此,早确诊,早治疗对于患者生命安全极为重要。本文笔者为进一步明确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以我院收治的70例病毒性肝炎研究对象及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血常规及生化检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及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病毒性肝炎,且已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液疾病患者等。其中,研究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8.12±10.03)岁;对照组男4 2 例,女2 8 例,年龄2 7 ~6 9 岁,平均年龄(48.26±10.1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检测前3日,应叮嘱研究对象以清淡饮食为主,且应注意充足休息。检测当天清晨,应使研究对象空腹,抽取5 mL静脉血,行血清分离,离心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常规及生化项目。并由2名经验丰富的林擦黄影像学医生进行最终诊断[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及生化项目(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指标比较
研究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指标分别为(62±8)%、(101±22)×109/L、(4.9±1.0)×109/L、(40±6)%;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指标分别为(68±12)%、(169±32)×109/L、(7.4±1.2)×109/L、(29±4)%。研究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研究对象生化项目指标比较
研究组ALT、TBIL、白蛋白、A/G水平分别为(118±55)U/L、(27±9)umol/L、(39.8±1.6)g/L、(1.01±0.06);对照组ALT、TBIL、白蛋白、A/G水平分别为(28±6)U/L、(13±5)umol/L、(48.1±1.8)g/L、(1.71±0.25)。研究组ALT、TBIL水平高于对照组,白蛋白、A/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3]。多数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可进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甚至引发肝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临床研究认为,因病毒性肝炎可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为主要病理特征,进而影响肝的造血功能,导致病态造血,使骨髓造血环境更为恶化。由于白蛋白产自肝脏,因此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强弱可直接通过白蛋白水平进行反应,一旦患者病情加重,则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也随之降低,随着肝细胞数量的减少,白蛋白水平也随之下降。因此,机体血清白蛋白可有效评估患者肝功能水平。本文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在病毒性肝炎病情诊断中,血常规及生化项目检验均效果明确,因此一定参考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