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书院及其价值探析

2020-03-03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秦州天水市陇南

毛 珩 宇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陇南书院是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最有声望的优秀学府,它目睹了晚清科举制度之衰败,继承了陇南百年文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陇南书院于1876年修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清政府颁布诏令,将全国所有书院改成新式学堂。1906年,陇南书院被改为“陇南中学堂”,民国三年,又改成“甘肃省立第三中学”,对课程也进行了更改,使学校成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新学。“甘肃省立第三中学”沿用了十九年,1933年被改为“省立陇南中学”,并扩建了图书馆和学生宿舍,1939年改成了“天水中学”。1953年,省教育厅拨款,天水中学搬到了原天水县中(原中城巷对面),建立了新校区,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十所重点中学之一。1978年,改称“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隶属省教育厅直接管辖。陇南书院旧址成了秦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地,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陇南书院在短短的28年之内,培养出了数不胜数的杰出学生,其中一部分非常有才华的学生学成之后,回到陇南书院继续教书育人,培育下一代。陇南书院文脉不断,因此具有非常好的师资力量。陇南书院经历的这些曲折变化以及书院本身的文化集萃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去挖掘和探讨。

一、陇南书院的创建

在封建社会,书院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书院的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院址一般选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优美的环境既可以吸引很多有学问的人在其间讲学,又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书院里快乐地学习。唐代时书院就已经存在了,但书院的大发展时代是在宋代。衡州人李宽在唐代元和年间创办的石鼓书院是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古老的书院。清末的时候,天水市就已经有六所书院,即天水书院、原泉书院、景权书院、朱圉书院、正兴书院、陇南书院。陇南书院是最出名的,它以文昌书院为基础建立起来。1864年甘肃回民起义时破坏了文昌书院,导致大量学子没有学习的场所,所以董文焕于1876年创建陇南书院,供学生学习。据载“先是陇南有文昌书院,原址在珉州(今岷县),巩、秦、阶道道署两侧。同治三年(公元以一八六四年)在甘肃回民起义中遭到焚毁。后巡道驻在秦州(今天水市)。同治十一年,董文焕开始察看巩、秦、阶道,选择在巩、秦、阶道行台西边的丰裕仓筹款兴建陇南书院,于公元一八七五年三月份施建,第二年五月完成全部工作,并将其命名为‘陇南书院’”[1]1。陇南书院的建设经费除了捐款之外,大部分主要是“判产”(没收的西和、礼县一带起事回民的田地等资产)。董文焕在《创建陇南书院记》中说:“于是请之制府,勘丈西和、礼县判产,贱其值,变价储之,以待兴筑。”[2]可见,陇南书院的创建经历了一番曲折。由于书院被大火烧毁,任其昌痛心不已,为表达他的惋惜之情,写了此诗:“残照西风古谓州,平原百里望中收。遥峰错峙封河首,雄郡崔峨镇陇头。兵火连年悲往事,闾阎扫地动新愁。山川不管兴亡事,渭水西来日夜流。”董文焕以山川无情来表达回民起义使陇南书院无辜遭殃的悲伤之情。

陇南书院的原貌尚且存在,位于秦州区民主西路,现为秦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书院坐北朝南,占地5700平方米,共有房舍700余间,布局呈长方形,在《秦安史稿》中,对其布局也有记载:“自南向北依次建有院门、斋房、重门、内院、讲堂,后院等。房舍多歇山顶,砖门内东西斋房6院,东一院北厅为监院监课处,西六院为监院常住所,学生住在东面和西面的院子。讲堂后东西斋房为掌院住所。北厅供文昌魁星。”[3]而赵昌荣先生所著的《天水古代建筑》一书对其布局更是做了详尽的描述:

“北有一砖门,门内有西斋房共六院,东一院北厅3间是监课处。门楣上有董文焕题“含英”“茹实”“研经”“敷文”等横额。斋院之北有东屋三间。主管书院的人住在讲堂后面的院子里。北厅3间供至圣文昌魁星,东配耳房一间,西配耳房2间。院门1985年移建。斋房院门已拆除,门楣上董文焕书额无迹。西六院(即现西三院)门于1965年初砖封,出入改道砚房背后。”[4]

从陇南书院的遗址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原来的雏形。其中记录的诸多院子,可以发现当时在陇南书院求学的学生非常多。张謇在会讲厅门的匾上提名“真善美”,门徒们既可以在这里学习和研究先生所讲的经学义理,也有利于学子们修身养性,养成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斋舍”最初称为“精舍”,是儒家的专用词,后来被佛教广泛使用。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陇南书院建筑的一大特色。如今,当我们走在这条南北贯通的通道上,可以想象到当时的陇东南学子在书院读书时的场景。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使得这朱门青瓦,柏翠树绿的书院更加古朴典雅。

二、陇南书院的教育管理机制

书院从唐初开始存在,清末结束,有着悠久的历史。钱穆先生曾经指出,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当中,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书院的学堂制度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教育形式,通才教育和通才训练是我们传统教育上最有价值的先例。书院培养何种人才,学生如何修己达人、如何待人接物,陇南书院都有自己的规定。陇南书院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育制度、组织管理、教育理念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陇南书院没有沿袭以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汉学学风。甘肃省对书院的课程有统一规定,凡是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入学院必须要学习《十三经》,以《四书》《五经》为主。但是陇南书院更看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董文焕在诗中也写道:“治经与治事,二者实兼取。文艺后器识,葘畲雅训诂”。“经世致用,躬行为本”是他讲学办学的理念。董文焕既主张学习《四书》《五经》,也看重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陇南书院就是要以儒家经典作为学生立德、立品的基础,让学生们具有为民、为国家、为社会的家国情怀。在《秦城区志》中这样记载:“书院课程有四类:一是‘立品’,也就是品德修养,以《小学》和《近思录》为主要教材;二是‘穷经’,即以儒家经典《十三经》为主,要求熟读五经,务穷圣贤之原旨;三是‘读史’;四是‘博古以游于艺’。规定的范围有楚辞、文选、六朝名人专集,古诗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同时要练习书法(先欧、柳,后董、赵)。”[5]883从《秦城区志》的记载中更是可以看出董文焕独特的教育观点。学生们首先要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品质,其次才是熟读儒家经典,领悟成圣成贤的方法和原则。陇南书院开设这些课程,是想让学子们达到格物、至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书院的课程安排每天都会有新规定,不仅仅学习科举考试科目,对学生的品德培养也极其重视。光绪初年,甘肃省对书院的日课安排如下:“诸生各置一簿,每日分晨起、午前、午后、灯下四节,按候将所为功课书之大要:晨起温经读文;午前看经、解史鉴、听讲、习字;午后温经,记典故一两个,用片纸书贴壁上,时为寓目,看《小学》《近思录》及诸语录数页,至三更就寝。......师长亦置课簿,分别具载,察其勤惰。”[6]127书院操场上有个亭子,名“迎爽亭”,亭柱上的楹联是张云石先生的集句:“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书院的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被安排得井然有序,当下的学校教育几乎也是根据晨起、午前、午后、灯下四个时间段来安排学生学习,而且会制定考勤表记录学生的出勤和学习情况。可见书院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也提供了借鉴。

甘肃省对书院的考课分为官课和堂课(院课)两种。官课是省城由督、藩、臬等地方官各自轮流出考试题、批阅卷子、成绩理想者也可享受奖励。而堂课的考试范围则由山长亲自出题并进行批阅。考课每月有三次,而官课是一次,堂课两次。山长将生员的课卷分为超等、特等和一等。“童生课卷分为上取或正取、次取,亦有分为上、中、次取者;其列超等、上取者发给奖银。《四书》、八股文、试帖诗,经文、律赋、策论,都是考课的内容。”[5]127-128陇南书院学习范围广泛,对学生采取榜样式教育。对他们的成绩进行排名分等级,排名靠前的给奖赏银两,这样使得成绩靠后的学生想要获得银两,就必须要奋起直追。这种教育方法对我们当下的教育起了借鉴作用,启发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们爱上学习。

陇南书院有一套自己的组织管理体系。书院的机构设置、学生来源、经费来源和书院藏书都有自己的规定。陇南书院是一个政府学院,聘请当地知名学者担任书院的山长(院长)。“书院山长不分本省,外省,已仕,未仕,只选名儒延聘之。山长,即管理书院的人,也称作院长,负责书院里的一切工作。书院财务、以及生徒膏火奖赏由监院进行管理,书院里的平常事务也由其负责。各书院另有教习若干,多由地方廪贡或宿儒担任。”[7]山长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书院里的一切工作都由他来管理。除山长之外,书院里还有其他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有不同的任务,各自做好分内之事,承担自己的责任。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私塾,入学时必须参加笔试,年龄不受限制。每年二月份学业开始,十一月结业。天水各书院的学生众多,有的时候有上百人之多。“学生入院学习,书院提供斋舍,给膏火银数两。书院常用经费由学田田租开支,或由私人捐助,或由公家拨充”[6]1788学生在书院学习时,由书院提供吃饭住宿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寄宿制教育,而且还给补贴。书院学费的来源有很多种途径,有些是由书院的学田出租获得经费,也有一部分是私人捐助。如周开锡,字寿山,湖南益阳人,在发展秦州地方教育方面尽心竭力,当时陇南书院办学经费不足,他就用自己的俸禄进行资助。书院的经费主要还是依靠学田征收田租,或发款商号收取利息。光绪元年,张登阶捐金五千建造陇南书院,10多年为陇南书院累计捐金几十万。教师的薪水和学生的膏火费都是用收集的经费去支付。陇南书院也有大量藏书,“书院所藏之书一般有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但以经史最为常见,其中除由官署用公款购置书籍,颁发书院,‘令士子研习’外,社会人士捐赠者也占相当部分,还藏有书院自刻书板,多为有关经籍及学生习作的书板,以备随时印刷成册,供教学应用。”[5]127书院收藏各类书籍供学生先阅读、学习、传播,对儒家文化的普及也起了很大作用。

三、陇南书院的教育价值和社会影响

陇南书院虽然仅存28年,但它对天水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风俗的改良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陇南书院的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加上当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因此来陇南书院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考取进士的人也逐渐增多,教育规模也在大幅度扩大。优秀的老师、秀丽的环境以及勤奋的学子,使得天水市的科举制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了天水市文化的繁荣进步。天水一中能够成为秦州区的地方名校与陇南书院做的这些前期准备分不开,陇南书院为天水市一中奠定了良好的办学基础。

(一)为地方名校天水一中奠定了良好的办学基础

在甘肃创建的所有书院当中,陇南书院建立的时间是相对较早的,它是天水市一中的前身。陇南书院坚持“‘智育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是坚持‘不以仕进,不尚虚荣,唯学是重,唯才是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制定了‘立品’、‘穷经’、‘读史’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们经过书院的培养教育,在知识和人格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能够成为有用之才。”[1]2陇南书院教育学生不要以步入仕途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更不要崇尚虚荣。学生要把提高学识和才华作为重点,努力提升自己,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也有一些启发。就像书院楹联所言“教亦多术亦,有成德者,有达材者;予岂好辩哉,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学生就应该树立优秀的品德、探究儒家经典中所阐发的重要思想,而且要阅读历史并以史为鉴,从各个方面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学到一定的知识,并且具有君子的品德,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陇南书院的这些教育理念是比较先进的,这些思想也对后来的天水市第一中学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天水市一中能成为天水市秦州区的著名学校,笔者认为这与陇南书院优秀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陇南书院的首任山长任其昌在书院正门的柱子上撰写了对联:“专心致志然后为学;告往知来可与言诗。”可见陇南书院对学生的求学心态有很大要求,不能来学校蹉跎光阴,如董文焕所言“彼君子兮可与共学;非吾徒也不得其门。”陇南书院具有很浓厚的文化价值。陇南书院的教育制度为天水一中的教学提供了借鉴,也对当下高等教育兼及中小学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二)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天水市社会风气的改善

教育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素养高低的重要因素。陇南书院作为天水市秦州区唯一的官方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陇南书院培养出来的像董文焕、任其昌、任承允、冯国瑞等优秀学子数不胜数。他们居于各个行业,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等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陇南书院在漫长的历史沿革和变迁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因此陇南书院的师生们都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董文焕是陇南书院的建立者,字尧章,山西人,咸丰年间中举。他费尽心力集资筹划并重建了陇南书院,尤其致力于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种学规的制定与实施。他主张的“治经与治事,二者实兼取;文艺后器识,葘畲雅训诂”成为书院办学的宗旨。董文焕认为既要教会学生读经,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处理事情。清朝晚期,国力渐衰,外敌不断入侵,董文焕能倡导学以致用的思想,无疑是爱国进步之举。董文焕完成陇南书院的修建工作后,即刻聘请秦州区大儒任其昌掌管书院,就读生源达百人之多。董文焕称赞任其昌:“才德兼备,智慧超人,文行符舆论,中流堪砥柱。不远千里来,多士亦鼓舞。予曰士得师,大匠士规矩,若金受陶镕,若木从绳斧。”[1]2可见任其昌是德才兼备之人。他不仅智慧超人,而且文采非常出众。任其昌又名任士言,甘肃天水人。师从关虞笙,受教于董琴虞,由于才华出众,被陶肃公相中并教导,从而奠定他一生的儒学功底与做人品格。任其昌1858年中举,1865年中进士,在北京担任官职长达七年之久。在任其昌的《敦素堂诗文集》里面记载:“其昌学殖既富,复素倡经世致用之学,以救世人。然其时岁月朝政日非,外侮方亟。秉轴者为翁同龢协揆,因其昌之座师也。夙赏其昌文,谓为读书人吐属,于其昌有知遇恩。”可见,任其昌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心怀天下,更饱含爱国热情。当他看到祖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时,他写下沉痛的诗句:“牙旗戈马靖疆场,白雉无劳问越棠。北斗瞻天星象远,南车迷路海波扬。赐金已尽琼林库,转让全倾回洛仓。可惜经年血战后,轻将炊饭饱豺狼”。他晚年辞官归隐,一生正直廉洁,对亲朋好友也不曾徇私。任其昌擅长写文章,书法,留下了许多著作。《敦素堂诗集》《敦素堂文集》是他著名的代表作品,后人将其故居秦州城南的巷子改为“士言巷”,以表示追念。任其昌在陇南书院20多年,桃李满门,为大众所熟知的学生有刘永亨、哈锐、丁秉乾、陈善源等。任其昌辞世之后,其子任承允回乡,在陇南书院继任院长一职,父子相继为山长,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任其昌被称为“大任山长”,其子任承允被称为“小任山长”。在清代,秦州的风云人物有两个,一是安维俊,一是任其昌。可见任氏父子曾经在陇南书院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承允天资聪慧,性格平静,受到他父亲深切影响,爱好读书。1901年他父亲去世,为了缅怀父亲,随即回乡在陇南书院任教。从民国元年开始,他专心读书,看淡世事,热心投入公益事业,人们对他格外尊重。任承允病逝出葬时,天水市全城人民为其送葬,场面十分壮观。可见,在当时他受到市民们强烈的拥护和爱戴。冯国瑞、杨效震、陈廷鉴、王新令、哈瑞及同族人邓宝珊都极其尊崇任承允先生。任承允先生学识渊博,门徒多以此为荣。在当时有成就的人非常多,主要有以下诸人:

宋梓,字子材,甘肃省甘谷县人。光绪年间在陇南书院求学,任其允是他的启蒙老师。晚年时,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天水的教育事业,为当地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

王汝翼,字鹭洲,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中滩乡人。出生于耕读世家,曾祖父是王尚概,为陇上名儒。王汝翼幼年入私塾,在陇南书院学习,后来考取秀才。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进入甘肃省武备学堂进行学习深造,因文学成绩非常优异,遂被保送至甘肃文高等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毕业后就在秦州区陇南中学堂任教。陇南中学堂是陇南书院不断发展的产物。

张冀瑭,字淦,秦州区西关人。初期就读于亦渭学堂,后读于陇南书院。于一九一二年毕业于甘肃法学堂。张冀瑭身处于五四时期,思想进步,拥护民主,常常组织学子们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一九一九年,新疆阿尔泰兵变,张冀瑭率部军平叛。一九四三年,新疆的麦斯伍德妄图分裂,煽动疆民闹事,土匪趁乱抢劫。张冀瑭临危不惧,组织民团,打击叛乱,维护民族团结,功载史册。一九四九年成为邮电局局长,仍一心拥护祖国安定,保证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以上几个人物在各个方面圴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体现出优秀教育的作用和力量是巨大的。陇南书院在仅存的28年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学生,他们都具有较先进、开放的思想。这些思想会经过不断地传授,不断地学习,逐渐被人们接受,潜移默化中对其他人的思想产生影响。他们对当时秦州的文化,风俗的改良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清代时,天水的许多乡贤名宦都愿意去陇南书院讲学,这不仅解决了师资问题,而且使有重教兴文传统的天水一时人文蔚起,文脉相沿,名噪陇上。

(三)养成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在书院讲学的贤人,他们采用聚众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主要以研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如果说陇南书院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进步作用的话,这是与任其昌先生的道德修养,高风亮节分不开的。任其昌在陇南书院任教20余年期间,秦州士人中举着多达数百人。他的教育活动,对学术的流传、教育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一生以教书为乐,为人谦虚,操守清廉,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个好楷模。一八八五年,由于陇南书院学生只以中举作为他们读书的目的,背离了士人的初衷。因此陇南书院的学子除了读《四书》《五经》之外,也常读一些经世致用的书籍,比如《近思录》《小学》《皇清经解》等。姚协赞根据这一弊端,重新给书院学生制定了学习科目:一是“立品”;二是“穷经”;三是“读史”;四是“博古以游于艺”。从他们确定的课程中就能感受到陇南书院学子并不只是博取功名,也注重治经与治事相结合。“大约纲领有数条:一曰国势,二曰人才,三曰治术,四曰风俗。读史于此四条辨得极真,分得极明,记得极清,久之,则数千年之治乱兴衰皆在吾胸中,又何虑经济之不足济世乎!”[8]姚协赞从如何读史书告诫诸生经世的道理,这无疑对后世有启迪作用,使学生们逐渐养成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四)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陇南书院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1923年,张謇为陇南书院题写了“苦志以求立,广学以求通”的校训,以此来督促学生勤奋学习。给书院写的对联一方面能够激励学生勤奋读书,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书院的文化气息,而且对天水市一中的育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陇南书院作为天水教育中教学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之一,更是这座城巿历史的文脉见证。陇南书院建筑的最大特色就是结构精巧,悬山顶,平中出奇。2016年陇南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维修,采用传统的抬梁式砖木结构,不失原著的风格和地方特色。陇南书院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教学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传达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天水地域民俗文化的质朴特征。陇南书院为研究天水的清代建筑、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结语

综上,陇南书院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年历史,但是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清代时期朝廷对书院的政策,也可以从陇南书院的变迁和发展中了解到清代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从陇南书院的经费来源以及教育管理体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陇南书院的大概运行情况。陇南书院作为甘肃省天水市较早的书院,对天水市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培养出了很多名人,反过来又接受他们的捐赠。这些人见多识广、文采斐然,为天水市近代文化教育起了促进作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陇南书院现在是秦州区政府所在地,虽不是办学用地,但也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对于陇南书院的旧址,我们也应该提醒人们对它进行保护和修复,对已经破坏了的建筑要根据原貌尽量进行恢复,不能拆除。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感受到书院的文化气息,进而发挥出陇南书院原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秦州天水市陇南
明代秦州卫考略
陇南江南华源电力有限公司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以天水市为例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陇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