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帝内经》探吴鞠通温病思想之源*

2020-03-03丁子惠

光明中医 2020年23期
关键词:吴鞠通吴氏热病

丁子惠 李 萍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是清代温病学大家。吴氏学术思想成就集成于其温病学的创新上,吴氏力排前代医家之弊,对温病与伤寒析以明辨,创新地应用三焦辨证论治思想[1],在治疗外感热病中,提出清热养阴之法。通过对吴鞠通代表作《温病条辨》的研究,考证其学术思想渊源首宗于《黄帝内经》,吴鞠通所作著述多以《黄帝内经》为引,所用理、法、方、药亦多以《黄帝内经》为据[2]。吴鞠通所作《温病条辨》凡例中即明确指出了该书是取历代名医思想之精华,并将之于《黄帝内经》中加以考证,参以多年读书临证的经验编纂成书。吴鞠通认为医书和儒书一样,有经子史集之别,吴氏《温病条辨·杂说》中即提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灵枢》《素问》《神农本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都属于医书中的“经”;而历代医家的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属于医书中的“子”“史”“集”。经详细而子、史、集粗略,经深刻而子、史、集旁杂,既然这样,学医者必不能不尊于经典,若不尊于经则学医必然没有根基,或是限于旁门不得正统。由此可见吴氏对《黄帝内经》的高度推崇。吴鞠通学术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具体可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著述引《黄帝内经》之典

吴鞠通一生当中医学著述颇丰,其中以《温病条辨》最为著名。《温病条辨》前四卷以论述温病为主,其中首卷《问心堂温病条辨原病篇》为吴鞠通温病思想之总论,该篇“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该篇共引用《黄帝内经》中原文19段,分别引述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刺志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玉版论要》《灵枢·论疾诊尺》《素问·热论》《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刺热》《素问·刺法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等篇中,吴鞠通所引用的原文之后详细注释,以之作为论述温病之总纲,用以总论温病的病名、分类、病因病机、证候、诊断、防治、预后,其后第一、二、三卷分别在此基础上论述上、中、下三焦病证的辨证论治。

2 立论溯《黄帝内经》之源

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最早即来源于《黄帝内经》中对三焦的论述。“三焦”之论首见于《黄帝内经》[3],《黄帝内经》以上、中、下三焦将人体划分为三部分,所分三部有不同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载:“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决气》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黄帝内经》认为,心肺居于上焦,故上焦主升降出入、布散阳气;脾胃居于中焦,故中焦所主受纳腐熟、化生营血;大肠、小肠、肾、膀胱居于下焦,故下焦主通调水道、泌别清浊。在病理上,三焦功能的异常可致病,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素问·调经论》载:“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以上均言三焦受病之机理。吴鞠通谙熟《黄帝内经》中三焦为病之旨,将其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他将温病的发病过程概括为上、中、下三种证候以及由上及下的传遍规律,即温病自口鼻侵入人体,鼻与肺相通,口与胃相通。肺病逆传,则会影响心包;上焦若病而不得治,则传于中焦胃脾;中焦若病而不得治,则传下焦肝肾也。三焦之病始于上焦,终于下焦。吴氏根据这一理论,分别详细阐释了上、中、下三焦的病证,创造性地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基本大法。

3 辨病据《黄帝内经》之纲

吴鞠通诊察疾病多以《黄帝内经》为指导。如在外感温热类疾病的诊断上,《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曾有“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之言,《灵枢·论疾诊尺》中亦有“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之载。吴氏据此将脉动数和尺肤热作为诊断温病的重要依据,以此与伤寒太阳中风为鉴别。吴鞠通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述,提出了明确的温病诊断标准,即:“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吴氏为明温病与太阳中风之别,更加以解释: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看起来与太阳中风并无差异,这里是最容易混淆的,该怎样鉴别呢?就是要以“脉动数、不缓不紧”,并有证见或渴或咳、尺热、午后热甚等方面加以甄别。吴氏据《黄帝内经》之纲以立论,为外感温热病的诊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4 立法本《黄帝内经》之义

吴鞠通临床诊治疾病所采用的众法,多遵于《黄帝内经》之本义。如在辨析外感温热病与伤寒的差异时,吴鞠通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本义,并加以批判继承多位前代医家的辨治思想,将伤寒与温病之别类比为水火之别,伤寒由毛窍而入,最先侵袭肌表,始于足太阳膀胱之经,因而传变必由表入里,由阳入阴,诊治时则必以六经辨证为纲领,而温热之邪由口鼻而犯肺卫,是火热之气乘手太阴肺经,传变则以上、中、下三焦为序,治之当以刘完素三焦分治法。六经与三焦,一横一纵,融会贯通,使温病与伤寒之辨清晰明了。吴鞠通的寒温水火阴阳辨,为温热病提出了全新的治疗方法,吴氏认为伤寒伤人体之阳气,故外感伤寒应用辛温、甘温、苦热之品以救其阳;温病伤人体之阴精,故感于温热之邪当以辛凉、甘寒、咸寒之品救其阴液[4]。 在治疗外感热病时,吴鞠通遵《黄帝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提出“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之论,因而治疗外感热病当首重救阴精,治之当以清热养阴之法。吴鞠通针砭时弊,力排时医以温治温之谬,创造性地提出了清表热三法、清里热三法、养阴三法,并提出了不可“治上犯中,治中犯下”的警示。治疗里热时,针对温热病各期病邪深入程度之浅深,吴鞠通提出了清宫、清营、清络三法。吴鞠通认为“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因此在治疗温病时注重顾护阴液,即“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具体治疗上,针对三焦病证之异,吴氏提出上焦温病主以益气阴;中焦温病以甘寒、甘凉之方滋养肺胃;下焦温病则以咸寒育阴救阴、填补肝肾。

5 制方遵《黄帝内经》之旨

吴鞠通在制方上也遵《黄帝内经》之旨。如遵《黄帝内经》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原则创制桑菊饮、银翘散等辛凉之剂,遵“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制清宫汤、清营汤、化斑汤等方,吴鞠通还在各方条下注明《黄帝内经》之法,如在清暑益气汤后注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在翘荷汤、桑杏汤后注为“辛凉法”,在新加香薷饮后注为“辛温复辛凉法”,在青蒿鳖甲汤后注为“辛凉合甘寒法”等。吴氏在其所应用之《伤寒论》诸方后,也详细标注了《黄帝内经》之法,为《伤寒论》之方证溯以《黄帝内经》之源,更见相得益彰,如在五苓散后注为“甘温淡法”,白虎加桂枝汤后注为“辛凉苦甘复辛温法”等。吴鞠通还直接引用《黄帝内经》中之原方,如引用《灵枢·邪客》篇中的半夏汤治疗外感温热病愈后,但有清稀痰液而不咳,彻夜不能入睡的病证者。在饮食禁忌上,吴鞠通根据《素问·热病论》中“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的警示,详细指出了外感温热病的饮食忌宜,即阳明温病,治以下法后,如果热退了,不可即刻予以食物,如食则病情必然复发。需要十二时后,再缓缓给与饮食,先予清淡食物,不可过饱,过饱则必然复发,复发则必然加重。

6 小结

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与临证运用都深受《黄帝内经》的影响,其所著《温病条辨》一书,开篇即引《黄帝内经》原文为温病辨治之旨,并以此基础上创新发展,系统完备地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吴氏临床辨治亦宗于《黄帝内经》本义,提出外感热病之清热养阴大法,吴氏遣方用药亦以《黄帝内经》为法度,通过温病诸方之用丰富《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内涵[5],吴鞠通学术思想首宗《黄帝内经》,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黄帝内经》的思想加以创新应用,对中医经典的继承发展和中医辨治体系的创新都有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吴鞠通吴氏热病
黄帝内经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从吴鞠通药食同源应用规律看淮扬菜的中医药养生价值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趋向出人意料的进程:艾迪斯·华顿的《罗马热病》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