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香道文化与中医养生思想初探

2020-03-03蒋力生丁之旺曾舒丛蒋维昱

光明中医 2020年23期
关键词:香道香料道教

宋 鑫 蒋力生 丁之旺 曾舒丛 蒋维昱△

1 传统香道文化的历史源流

中国传统香道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发现研究、制作炮制及使用品鉴香料的基础上,形成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并上升为精神层面的感悟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

传统香道文化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传统香道文化与中医产生了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香料的使用,可最早追溯到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燎”“香”“鬯”(芳香酒)等文字记载。《诗经》中有着:“彼采萧兮……彼采艾兮”采集萧、艾等香药的记载[1]。同时《尚书》中:“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明确指出馨香具有通神明德的作用。至汉代《汉书》中有着:“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使用安息香辟恶的记载。到唐宋时期,香道文化达到历史鼎盛时期,由于唐代大批医药学家、文人学士及宗教人士的广泛参与,及宋代诸多香学著作的出现如:丁谓《天香传》、沈立《(沈氏)香谱》等,同时诸多本草专著的出现对各种香料性能的作用、炮制配伍等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使香料直接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而且日趋平民化,及明清香料的使用更是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2]

2 传统香道与中医药

传统香道文化中香料的发展,离不开中药香料即具有芳香性味的药物。在《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本草衍义》等诸多历代本草中,记载了许多香料药物,如:檀香、沉香、丁香、青木香等,并指出其大部分都具有芳香之气,在药性理论中多归于辛味,性多升浮,具有理气解郁、醒脾化湿、化滞行气、开窍醒神、祛寒避秽等功效[3]。中医认为传统香道中合香的过程即合药的过程,君臣佐使、四性五味、升降浮沉、脏腑归经及修事炮制等无不与中医药理论密切相关,两者如出一辙,一脉相称。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芳香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消炎,驱虫杀虫,促进睡眠,提神醒脑、提高记忆力,镇静、调节情绪抗焦虑,抗氧化抗衰老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诸多作用[4]。

3 传统香道与中医养生

具体来看,传统香道文化与中医药学相互交融,在其发展过程中,以香料入药、沐浴、熏烧、祭祀、品鉴等方式,蕴含了诸多丰富宝贵的中医养生思想,归纳起来,充分体现在香药疗疾以养身、日常熏香以养心、宗教行香以养神3个方面,对人体起到洁身避秽、调和身心、宁静存神、防病治病等作用。

3.1 香药疗疾以养身香料最早就是作为药材使用的,是药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香料入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人们多通过将香料直接入药或将香料装入香囊、煎汤沐浴的方式,以达到疗愈身体、祛除疾病的目的。中医认为,在春夏雨季绵长的气候环境下,湿邪较重、阳气不足容易导致阴湿之邪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某种具有传染性的 “疫气”,于是人们使用各种具有芳香燥湿、杀毒祛疫的药用香料熏染衣物、居所,而以艾草、石菖蒲、苍术、沉香等为代表的香薰,不仅可以通过干燥和净化衣物居所的方式燥湿除邪、祛疫杀毒,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和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药方中多处记载着使用香料,其中明确记载着:“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魅。”通过雄黄调治精神情志类疾病的方法。宋代《太平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之方剂达120首,如乳香丸、沉香丸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制药手册,其中“诸心痛门”以香药命名的医方如沉香散等就有数十种,《圣济总录》中,仅“诸风”一门即有乳香丸等28种之多[4]。其将香料直接应用到医学领域的盛况,由此可见一般。《红楼梦》中关于使用香料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第七回中记载冷香丸的制作“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没药一处,一齐研好。”从描述中我们可得知,使用牡丹、荷花等花类香药炮制入药。而在贾宝玉因婚姻变故而旧病复发时“只得满屋点起安息香来”,安息香具有安神的效果,对稳定情志大有裨益[5]。佩戴中药香囊进行防病疗疾,是一种极具中医养生和治未病思想的疗法。将芳香药物按照中医四性五味进行一定的配伍和炮制,将其装入绣有精美的图案的香包中,日常佩戴在胸前亦或肚脐、手腕处,通过芳香药物挥发出的独特气味或者渗透进入人体皮肤经络,从而发挥香药独特的避秽通络、条畅气机、祛寒燥湿等作用。古人佩戴香囊疗疾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其中用于香囊配制的香药有薄荷、艾叶、丁香、木香、白芷等数十种[6]。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载有佩“绎囊”“避疫气,令人不染”的记载。而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也有诸多中医药专家提出可以根据中医药理论,使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或香薰,尤其是在《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二版)》中明确指出熏艾具有芳香醒脑、宣化上焦湿邪、除瘴避秽的作用,对防治疫情扩散具有良好作用。香药沐浴是将香料煎汤,或者将芳香类的中药及花卉植物放入水中进行沐浴和熏蒸,从而达到通经活络、祛湿杀毒、美容养颜、强身健体的功效。屈原《九歌》中言:“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描绘了使用兰草熏煮沐浴的情景。在道教中沐浴香汤的记载也十分丰富,如《三皇经》中明确记载五香汤的煎煮和使用方法及功效“凡斋戒沐浴皆当盥汰五香汤,五香汤法用兰香一斤,荆花一斤,零陵香一斤,青木香一斤,白檀一斤,凡五物切之,以水二斤五斗,煮取一斤二斗,以自洗浴也”,认为五香汤具有洁净身心、通神辟恶的作用。而当前,人们不仅使用玫瑰、牡丹等花卉或其他种类中草药煎汤沐浴用以治疗皮肤性、风湿关节性疾病,发挥其美容护肤的作用。同时也十分流行将中药艾草、红花、花椒等制成泡脚药包,在晚上睡前煎汤泡脚以达到祛寒通络,养生防病的目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的思想。

3.2 日常熏香以养心自宋以后,用香料熏衣被、净化居所十分流行,并逐渐被文人墨客将其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相联系,将其发展成为文人四大雅事之一(品香、听琴、插花、赏画),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修身养性、宁静心神的情致追求。香文化也同时从上层文人士大夫走入寻常百姓家,婚丧嫁娶、祭祀典礼、房室宫闱、文人聚玩等各类活动和场所都离不开用香,用香也愈加趋近于平民化与日常生活化,而传统香道文化也由此与百姓的日常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中医养生学认为精神情志养生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调摄精神情志、提升道德修养等方法达到调摄身心、未病先防的目的,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指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有主血脉与神明的生理功能,而在熏香的过程中,香不仅可以净化环境,而且能够对人体的心神起到宁静镇定、安抚情绪的作用,以达到形神兼养、维护正气的目的。翟秀丽、胡忆雪等[7, 8]通过不同实验研究发现,薰衣草香薰精油对缓解和对抗抑郁、焦虑等情绪具有明显的效果,翟秀丽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香薰不仅可以影响抑郁情绪,还可在情绪上起到放松作用,对改善身体睡眠也有实质性作用。早在《周礼》中就有“剪氏掌除蠹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蠹之事。”使用莽草进行杀虫净化环境的记载。郑玄注:“莽草,药物杀虫者,以熏之则死。”[9]而在《红楼梦》中也有着元妃省亲的仪仗中手提香炉焚香开道;大观园中处处焚着百合之香;宝钗“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火气的”;酒醉的刘姥姥误入贾宝玉卧室,袭人“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等诸多将香料用于净化居室环境,香熏衣被的记载[10]。文人士大夫对香偏爱更甚,明清时期,文人用香风气十分盛行,他们不仅玩香、斗香、合香、咏香、品香,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相融,更与儒家的“静坐静思”相结合,通过香悦心境、除杂念、定心神,达到 “入静”的天人合一状态,并籍此修性养德、颐养身心、陶冶性情。北宋黄庭坚更以《香十德》来称赞香道: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刘建中等[11]指出其核心宗旨既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即讲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且香道能够集宗教艺术、文化生活、医疗日用等诸功能于一身,处处体现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中庸思想。可以说,日常熏衣用香和中国文人雅事用香,对后世中医香疗养生思想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3.3 宗教行香以养神香在人类信仰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我国的道教徒和佛教徒。香不仅具有芬芳、医疗等天然属性,也常用于杀菌驱虫,还可促使人的感官产生特殊的心理变化,在人类的宗教信仰生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道教用香气通达神灵,是一种通神途径,而佛教用香气去除各种烦恼无明以增加智慧,将其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但无论是“通神”和“存神”,两者对于在中医养生学中精神情志的养生调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行香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基本的仪式之一,也是道教发展的重要基础。香料的一般功能为芳香、医疗,而香也被应用到各种道教仪式中,如授经、授符、服食、存思、炼丹合药等都要用香,形成了具有道教特色的各种沐浴汤方及焚烧香料的制作方法,进入道教后,香不仅在身心上净化着道教徒,香更成为与神沟通的媒介物,作为可“通神”的存在,可以解秽驱邪、召亡返魂等[12]。道教经典及史书都记载了诸多香料的使用状况,其用途广泛,炼丹合药、传经授篆、饵药服食、行斋作醮等都要用到,香作为通神的重要信物是道教所特有的观念。最早在《太清金液神丹经》就明确记载着:“欲服药,斋戒沐浴五七日,焚香,乃以平旦,东向礼拜长跪。”“欲市其神药,必先斋七日,以子丑日沐浴。”[13]等在炼丹合药前后进行斋戒沐浴,焚香祷告的斋醮祭祀仪式。道教典籍中还记载了许多香料配制方法,如九和香方、降真香珠法、百合香等,同时将行香与斋醮仪式相结合,如与道教中具有独特意义的禹步、画符等结合,行香被认为是道教上通神灵的最主要的途径。道教徒认为神为阳,鬼为阴,而香作为一种可驱邪除魔的存在亦为阳,这与香的通神性是相通的。而在斋醮仪式中,道教认为行香可将世俗世界与仙神相联系沟通,是一种人神沟通的重要媒介通道和诉诸个人愿望的寄托工具。与道教不同的是,虽然佛教在日常修行及法会仪轨也非常广泛的使用香料净身疗疾、沐浴香体,但佛教徒尤爱檀香,认为其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使人的精神和心识保持入静的状态,从而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使人智慧精进,证悟涅槃。佛教徒在诵持佛经前,往往会诵读《炉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诸多佛经中也记载着佛在说法时,其体散发种种不可思议妙香,佛体妙香四布,其香蒙熏十方三界。故在佛教中,常以香来喻证修行者的次第品阶。佛教更是将香与“禅”相融,提倡“香禅”一味,将其与“茶禅”一样,作为佛教徒修持证悟的法门,借香来开启修行者的智慧。所以说,佛教修行者不仅发扬了香的医疗、洁净等作用,同时将其用于庄严法会道场,以营造一种缥缈超脱的氛围,使修行者定性宁心,生起出离心,而香的境界也从世俗用香升华到闻香证悟,涅槃无量的境界[14]。

4 结论

传统香道文化在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是孕育了丰富的中医养生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近代的没落境遇,但随着现代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健康问题的关心,传统香道文化中调摄养生的价值也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而香道这一集医学养生调摄、宗教文化历史等传统东方精粹的文化传统,也必将蕴涵着蓬勃发展的活力,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香道香料道教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香料之王
——香草传
重庆火锅香飘世界
西夏道教补议
中日香道文化比较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菩提香道携手青籁养生体验来自心灵的深呼吸
2014年4—9月印度香料出口量增长12%,达到42.16万t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