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与教师成长
2020-03-03杜燕燕
杜燕燕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从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建设高素质人才,到2018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意见中强调加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其中特别突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不再只局限于传递知识,更多还承担着知识的创新。教学有一定模式,但不囿于固定模式。单纯的知识讲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但创新型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更加积极向学,更易形成良好品质。例如,语文教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文言文等文本体式,教师若全部都用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肯定会感觉无趣。教学创新是让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不断完善创新教学。
一、教学创新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1.促进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发展
新手教师在教学之初,往往模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自身“生存”。当新手教师熟悉教学流程后,开始钻研教材,把握学情,突破“课程执行者”的身份。在教学生活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以情境为转换的,教师往往根据以前对类似情境的处理,形成一定的经验模式,对未来情境以启示。当教师经历实践和反思的沉淀后,逐渐打磨出一些属于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窍门”。
2.促进教师知识的重构
新手教师在专业知识、实践知识方面与专家教师相比较,体现为零散、不成体系,对于该教哪些知识、教到什么程度还不清晰,只能根据课标要求进行。而新教师不是简单讲解理论知识,而是调动自身所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识点进行选择、重组和创造的过程。作为教师,应不断拷问教学活动的合理性,促成有效教学[2]。教学创新之路是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这其中的教师反思,不光是要求描述教学过程发生了什么,更要对教学进行加工使之系统化,构建自身实践知识体系[3]。
3.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窦桂梅老师的情感化人、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以及斯霞老师的“大爱”等都属于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4],也是教师成熟化的标志。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往往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思考,表现出极大的创新性。可见,只有教师秉承教学信念,不断钻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便可突破平凡,成就自己。
二、教学创新的表现形式
当今社会变化太快,人们不能仅凭昨天的知识来面对明天的社会变化。由于时代不同,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授新时代学生,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灌输,较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是必须进行创新的原因。同时,本文的创新不是指浮华与文饰,而是指促进学生生命自觉发展,给予学生创新和创造的力量。
1.教学主张新
教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者,他和学生共同创造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也在创造学生的未来生活[1]。这意味着教师要承担塑造学生精神的使命,而不是做一名简单的技术工人。教学主张的创新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要从自身实践土壤中寻找,如张齐华经过数十年的教学,提炼出“文化数学”的教学主张;张珊珊善用感情,凝练出“感性语文”的理念。
教学主张的创新是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思维训练、价值观等内容增添进去,使原本“轻描淡写”的课堂变得富有深意、蕴含趣味、有质感。如教授《观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一般教师会参考课文重点而放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使学生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有位教师认为作者仅用418个词就把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完美呈现出来,它意味着本文在写法上有独特之处。他借助视频,让学生感受潮来时的气势,借助学生为视频配词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写法。整节课知识点不停留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而是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经典,从而达到练笔的效果。这样的教学主张是教师借助深度解读文本和感悟得出的。
2.教学方法新
教学中的“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这里涵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输送知识的渠道,如果好的知识没有通过适宜的渠道输送,学生没能接受到知识,那再好的知识也丧失了意义,或者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意思是教学有一定的规则,但方式有多种多样。有的教师单纯用讲授法授课,有的教师则会根据内容需要设置小组合作、实验操作及演示法并行的方式。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复杂、难写的汉字,学生很难记住,如有的教师在课上反复强调“瓣”的写法,但学生仍写错,教师就变换思路,让学生想办法,就有学生说“辛苦一年种的瓜没有白辛苦”,从此这个字的错误率大大降低。以后每当说起这个字,学生仍然记得识字的情境。
3.教学评价新
学生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其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欣然接受,并如一团火焰点燃整个课堂。新手教师对评价学生有时拿捏不准,有的教师只会说“好”,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详细精准的评价。而名师上课前都会“戴100顶帽子”进教室,给予学生恰当的“100顶”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包括课内,还包括课外家庭作业。传统作业的评定更多的是“优、良、中、差”或者“A、B、C”,带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现在大部分作业评价形式多样,如在作业本上画爱心、笑脸、美少女战士、哆啦A梦等学生喜爱的表情包,并搭配幽默文字,如“今天这样的作业给我来一打儿”“今天的作业让老师赏心悦目”;甚至有的教师还在作业本上赋诗一首。这些作业本上的评价让学生惊喜,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完成作业。
4.教学研究新
好的教师不再停留于技术层面,如教学媒体的应用、三笔字的书写,更多的是教学问题的解决,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善于从教学实践和周围现象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产生思考。教育研究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士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教师对新的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运用多种经验和知识使教师工作更具有内涵式创新的意义[5]。
教学研究使教师发现身边那些“习而不察”的事物,引起教师的批判性思考,让教师感受到做研究的乐趣。教学研究的文本形式可以是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案设计甚至是教师自传等多种方式。
三、教学创造的生成
1.做细心观察的人
新手教师刚步入岗位,面临多重知识的匮乏,会表现出手足无措。这一过程中,模仿起了关键作用。教师通过对他人教学的观察、效仿、再现、表达与创新,从而获得成长[6]。新手教师在听专家教师授课时,能够迅速将专家教师对教学知识的处理、呈现,教学过程的设计、细节处理、节奏把控等知识融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新教师若能这样积极反思,一定会促成教师创新的基石,这都是新教师提升专业成长之路的捷径。在这一阶段,需要新教师饱含热情、细心观察发现专家教师处理知识和掌控课堂的技巧。
2.加强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研究自己和他人如何在教、教的如何,即在教中思考、在教中发现、在感悟中思考,以教促思、以思推教,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7]。基础教育具有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的特点,意味着教师的反思不能仅停留于实践层面、停留于上好一节课、控制课堂纪律、掌握好的教学方法等某一类行为的反思上。不抵达灵魂深处的思考,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改变。但同时也不能仅专注于思想理论的改变,过于至深、唯上的东西难以把握。真正调和两者的是“问题的解决”[8],任职初期教师尽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沉淀的教师可能就会思考如何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凝练自身教学个性
教师个性是教师教学创造最高级的体现。社会普遍认为教师专业化程度没有医生或律师高,认为教师工作只是传递知识而已,什么人都能担任教师,这些误区是某些教师缺乏创造性所致[1]。教师个人经历、知识结构、教学理念的不同,会打造出不同的教学风格。近年来在小学比较流行的同课异构教学形式中,会发现有的教师教学像一幅画,而有的教师像一首诗,形式不同,带给学生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假使不假思索地单纯模仿他人行为,到头来只能是“邯郸学步”。曾向一位教师询问快速成长的原因,他说:“这个学校应该没有比我订的期刊更多、比我看的书更多的教师。”这位教师成长最大的归因在于自己多看书,充分体现了“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阅读到达哪里,教学就到达哪里,阅读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9]。第一年模仿,第二年沉淀,第三四年凝练自己的个性。一步一步地,逐渐走出依附地带。
4.注重学生的反馈
教师反馈源于学校管理者、其他教师、家长及学生。前三者到访教室的时间较少,授课教师会因为他们的到来表现得异于平常,使得教学反馈不真实,仅凭印象对教师进行评价。相比之下,学生是教师永恒的“观众”,教师教得如何,学生是最了解的。为了引导教师立足学生视角进行教学,学生意见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根据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当学生对教师评价较低时,教师会紧张,心理失衡,但会听取学生意见,改善自己的教学来缓解这种情况。不少人会质疑学生评价,认为学生评价不够客观,评价工具有限,把学生评价与某些利害决策联系起来[10],但实际要看学校的管理和教师自身。只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寻问学生关于课堂的收获,大部分学生都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小学专门制定了学生综合评教体系,根据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制定出身心、专业、人文、思维、信息等五大素养,并且划分成“创新、善学、笃行、尚礼、博艺、悦读、健康”,以此让学生更易理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