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2020-03-03邵文佳

林区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汉语交际

邵文佳

(哈尔滨学院,哈尔滨 150086)

引言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以适应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推向更高层次,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较早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是英国学者Michael Byram的跨文化能力模型。他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四大部分:态度/知识(Attitude/Knowledge)、解释与关联技能(Interpreting/Relating Skills)、发现与互动技能(Discovery/Interaction Skills)、批判性文化意识(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胡文仲(2013)从“认知层面、感情层面和行为层面”[1]对跨文化能力进行了归纳。可以看出,跨文化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综合能力,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将其理解为运用恰当的标准进行思考并作出有理据判断的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国外很受重视,相比较而言,我国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思辨能力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出现了“双维结构模型”“三元结构模型”“三棱结构模型”等理论模型。文秋芳(2008)综合以上几种模型的优点,提出了“思辨能力的层级模型”[2],认为思辨能力是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统一。

沈鞠明、高永晨(2015)认为“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3],思辨能力的有些方面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涵盖了思辨能力的某些因素。也就是说,“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多有重合之处”[4](伊蕊,2014)。近年来,跨文化能力的研究与思辨能力的研究也更多地融合,二者相互交织,并出现了“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法。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也逐渐进入高校教师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师的重视。左玲玲(2019)认为:“梳理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各自的构成,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将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相融合,在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孙有中(2016)将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相结合,提出了“跨文化思辨英语能力模型”[6],对教学也很有启发意义。马维娜(2018)将跨文化思辨能力理解为:“面对不同文化时不盲目接受也不盲目抵制,既大胆质疑又谨慎断言,理性、公正地作出判断的能力。”[7]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还能够使他们自觉地从文化包容的角度,从文化比较等更高的认知层次进行思考。但总体来看,跨文化思辨能力的研究还是较多地集中在英语专业范围内,学界对其他专业人才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关注很少。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国际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国际汉语教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也应该随之提高。

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业务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从深层次来看,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在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国际汉语教学人才做到对本土文化自信、对异质文化宽容,明辨异质文化中的优劣,克服“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文化虚无”等不良心态的影响,以恰当的跨文化视角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路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升需要切实有效的途径,结合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的“主阵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主阵地。依托开设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其优势在于便于教师的引导、把控和集中教学且效率较高。

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都开设了文化类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等,但在此类课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仍然放在“文化知识的介绍”上,对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视相对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辨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运用跨文化思辨能力,对文化现象或跨文化交际进行深度阐释,进而逐步培养学生未来面对跨文化交际障碍时具有灵活、恰当的应对能力。

另外,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融入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相关语言类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使这类课程与文化类课程相互配合,构建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提升教学效果。以“英语视听说”“英语报刊阅读”等课程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这类课程涉及的教学材料绝大多数都为英语原版材料,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西方社会现状和西方文化特点。在这类语言课程中,针对这些第一手材料,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点的讲解或基本文化知识的介绍上,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语言知识的输入不应该是课堂的唯一目标。语言与文化本来就密不可分,教师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教学材料,把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文本、音频、视频等资料从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提升为中外文化比较、思辨性审视以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辨识、分析与解决等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

2.课外活动——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工作坊”

课堂教学是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但仅仅有课堂上的活动是不够的。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多项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的课堂所学用到实处,是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很多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校都有除了实习实训外的其他外事活动,为学生提供跨文化思辨能力提升的机会。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承办国务院侨办组织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冬令营活动,另外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CET项目(美中教育访华协会)的不定期交流活动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类似“工作坊”的实践性学习形式:在准备阶段就请学生参与进来,对即将举行的活动过程进行预判,例如让学生思考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因为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障碍,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以及想要获得怎样的活动预期效果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活动分解为较为具体的任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某项活动为中心的“主题工作坊”形式使学生深度参与活动的设计、具体实施等环节,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时留心体会,在进行实习实训时进行跨文化角度的反思,逐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3.网络环境——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新平台”

当前的高校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利用网络环境的便利性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时效性等特点可以实现对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多角度培养。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日常上网浏览的同时,留意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学初期,教师可以作为主导选取时事热点,将相关链接或资料发送至微信群或 “雨课堂”“学习通”“蓝墨云班”等智慧教学平台上,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讨论,从跨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之后,可以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主导选取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师生配合共同研讨。

例如,2019年5月—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主播刘欣与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 Network)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就中美摩擦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在线辩论。这场中美主播的隔空辩论,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等都有文章报道。此次事件可以作为利用互联网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恰当素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搜集网上相关资料,介绍中美两位主播在互联网上从“约辩”到“辩论”的整个过程,之后各组分别将整理的资料上传到网络学习社群中,进行线上分析和评价。9月3日,刘欣又以嘉宾身份参加了美国CNBC《华尔街直播室》栏目的直播,对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发表了看法。这次节目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素材,是上一次讨论的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结束语

跨文化思辨能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能否成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是在工作中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汉语国际教育高层次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把文化类课程和相关的外语类课程紧密联系起来,构建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同时,通过课内课外相配合,线上线下相连通等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和巩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猜你喜欢

跨文化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学汉语
情景交际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