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2020-03-03刘昊天
刘昊天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大学服务社会经济,助力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承担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历史重任。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必须以自己之能投入到这一伟大的战略使命之中,有原则、有目标、有策略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倾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培养卓越人才,以满足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但是,如何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问题。
一、卓越人才培养的认知
时至今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精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步入新时代,国家发展迅猛,社会进步较快,个人需求增加,无不在要求人的全面成长、优质发展。卓越人才,作为一股新生力量的代表,正在逐步地融合到社会之中,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一)卓越人才培养的界定
卓越人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是特指某一类人,而是一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或领军人才的统称,其本身带有明显的职业性、领导性,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普适性。具体来讲,卓越人才就是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念、知识、技能和本身所塑造的职业素质来驾驭本身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更具挑战性、创造性的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卓越人才培养时,要充分考虑自身教育的特点、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和卓越人才特征来进行分类培养、融合培养,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卓越人才塑造的潜能。
(二)卓越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人类文明是社会历史进程演变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正是有了先进的思想以及追求卓越的动力,才能在不断的奋斗中前进。而卓越人才的培养正是符合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更是全人类社会的共同认识。同时,社会才是检验卓越人才的实践基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下,社会这个庞大的群体对优秀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是科学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支强大队伍,这个队伍必须是由卓越人才组成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我们才能在不断地提升中打磨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社会的卓越人才。
(三)卓越人才培养的方向
现阶段,卓越人才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选课题。如何培育满足社会各方面发展需求的卓越人才,是高职院校破解职业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破解的首要问题[1]。
1.破除专业壁垒,实施跨专业融合
卓越人才不仅是本领域的拔尖人才,还要在相近专业里融会贯通,形成事业发展助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敢于打破学科守旧,推进专业交叉、专业重组与优化升级,及时调整战略,向国家紧缺型行业培育定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卓越人才培育力度。
2.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教法改革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卓越人才成长的实际需要,要勇于打破专业壁垒,破除领域限制,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把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充分融合。在教学教法上,要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让卓越人才参与进来,寓教于乐,使理论与实践、传统和创造彼此形成合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培育卓越人才。
3.注重团队合作,促进卓越人才成长
我们深知,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都离不开团队的帮助与支持,因为团队的力量往往比他更有智慧和更有活力。任何一个强大的个体也无法立足于社会,卓越人才更需要通力合作。作为一种新颖的人才培养理念,团队学习是一种实效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才的意识思维,增强交流沟通能力,提升人才捕捉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推动人才步入卓越成长阶段。想要成为卓越人才,就需要提升个人品质,以卓越的标准全方位地塑造自己,以精湛的学识技能营造团队共成长的良好氛围,以团队的智慧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进而向着卓越的目标坚定地前行。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打造各领域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名副其实的现代工匠,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尽其所能地培育更多的卓越人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优质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创新创业教育以其时代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优势正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开拓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途径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对卓越人才的认知与理解、培养与实践都给予了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帮扶,尤其是与之配套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重视程度日益加重[3]。各职业院校在充分解读国家出台相关文件的基础上,以学生全面成长为己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而孵化基地的建立与运营更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新的发展里程,引领着职业教育改革走向产教融合的深层次,加快促进了卓越人才的培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更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4]。只有立足于办学优势、专业品牌、人才特色,倾心构建更适宜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教学形态和体系,才能有力地提升了职业教育品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现实问题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转型,职业教育在深化,要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打破传统桎梏,满足多方利益需求,以创新的意识行为打造出卓越人才成长的平台。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的现状,力争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找到一个完美的教育契合点。唯有三方共同努力、一起探究,在国家民族振兴的大环境下构建起卓越人才成长的正能量聚变反应,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会融入到经济社会之中,真正发挥实效。
1.学校要解放思想
高职院校要勇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担当统筹大局,高度重视卓越人才培养发展,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向前进。学校要联合职能部门一起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向前发展,因为它不是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部门分工合作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学校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沟通解决,让创新创业教育在和谐的环境里自然成长才是更好的发展之道。
2.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勇于摒弃陈旧的观念和陋习,勇于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洗礼,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的教师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融入到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形成可成长的自身发展途径,把所教授的知识无限正能量地扩大,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培养出更加出色的新时代卓越人才。
3.学生要突破自我
惯性的思维把学生引向了单纯的学习,不自觉中规避了职业发展需求,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普遍的认为,创新创业是以后的事情,离我还很遥远,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把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其实,在大创业时代的背景下,学习需要创新思维,工作需要创新思路,创业更是发展的潮流。若依然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最终只能被时代的发展进程所淘汰。
(三)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改进方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有一定积极的可取之处,也造就了一批栋梁之才,为社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依然无法实现大多数学生自身成长、家庭期望、社会需求的愿景,更无法满足创新创业的大局。唯有充分调研、论证教育教学的实施步骤、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教学过程及评价体系,才能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
1.师资队伍建设
很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单独的团队,很多都是学生辅导员或者一线教师来兼任。这直接导致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能力去深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开展,枯燥乏味的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其创新创业意识与行为更无从谈起。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我们的老师能够给予足够的专注,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并积极主动到企业进行有目标的挂职锻炼。学校必须在政策上进行适度倾斜,从学校层面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5],有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2.企业协同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校授课这个简单环境,还要寻求外部的强大力量支撑。企业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台阶,是学生检验所学职业技能的理想场所。校企合作深度合作,全力搭建学生实践平台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积极与优质企业进行对接,吸纳企业的先进理念,把企业好的实践项目引进来,共同开创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3.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我们在做好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适时增加思维模式与动手能力的引导。要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大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理论、实践系列教育研讨与实践,正确引导学生以学促赛、以赛促学、学练结合,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升,真正地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成果[6]。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人才培养融合的前提条件
(一)核心目标相同
两者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从初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向更加宽泛的学科领域进行发酵培养。国家大力发展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就是想要培育出一批社会需求广泛,实际操作过硬,创造能力突出,具有前瞻性、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卓越型人才。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彰显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更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提升、择业就业主动性提供了强劲的助力。由此可见,两者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准则,打造新时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教育形态相同
人才,必须服务社会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才能成为有用的栋梁。两者均注重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育社会上紧缺型,行业企业急缺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7]。学校根据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因材施教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行业企业用工标准的学生,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步入社会后可以较快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创新创业教育使在校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融入到实际工作中进行检验,使学生以创新性思维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实战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发散开来达到创造的目的,满足未来职业岗位发展需求。
(三)教育教学改革相同
基于职业发展和工作实际需求,二者均需转变教学态度、更新教育,要以此观念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课程标准体系,以更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化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促进卓越人才发展不断优化。从二者的内在联系来看,在彼此交融、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发展需求,卓越人才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其显性效果更加具有实效性。简单地说,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8]。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融合效果显著
(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随着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融入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两者便产生了良性的化学反应[9]。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高质量地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更注重实效,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从实际出发,更注重实践。两者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打破了循规蹈矩的陈旧教育模式,教学理念更加先进,教学教法更加有效,有力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走向新台阶。
(二)学生综合素养的增强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方面,坚定了理想信念及政治素养,加强了统筹大局观和博大的胸怀。在学习上,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习了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知识,这使得学生开拓了眼界,大大提升了个人素质。实践操作是第一位的,两者的结合完美地诠释了实践操作的优势,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最大程度地增进操作实力,步入社会后成为创新型卓越人才。
(三)学生就业得到保证
就业是考核一所大学办学质量是否卓越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及家长最关心的一个民生问题。能否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同时让他们满意的岗位是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都是为了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高速发展的实战型人才[10]。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能培育出优秀的满足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企业用工标准的复合型人才,有力地保障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融合发展建议
(一)搭建政府、社会机构和学校三方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性
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独的自身行为,需要与政府、社会主动对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大格局。政府是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能在相关制度和优惠政策上给予高校很大的帮助,强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社会机构能在创业实践活动、资金帮扶、场地和机会上给予大学生以帮助。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机构这个平台,主动与创业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园、孵化基地等创新科技企业相对接。
(二)注重卓越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行为相适性
卓越人才的培养不是单靠各类教育教学就能实现的,还需要与院校教育之外的实践来补充,实现知识技能与社会行为的有效对接。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学好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训课程,还要切实做好创新、创业、创造三方面的训练。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本,是创业之基,学生在实践中要活学会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动力,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交互模式。
(三)加强卓越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行为相融性
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在现有知识技能所孕育的职业需求基础上自行进行创业,并不断追寻卓越。这就要求学校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卓越人才培养力度,满足卓越人才成长需求,让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进行实践操作。学校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卓越人才的专业技能。学生入住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技能,通过项目驱动,在双导师与学生、团队三者之间进行互动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创造思维,进而培育出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卓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卓越人才从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性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卓越人才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近乎完美,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每天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卓越人才的知识储备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更新换代。卓越人才步入社会前的知识储备只是奠基石,步入社会后还要不断专研、自我学习与成长。要保持一颗进取之心,不断地将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在成长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技能,才能获得更大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于社会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