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痛从五脏论治刍议*
2020-03-03张喜鹏王小平
张喜鹏 王小平
舌痛症(Glossodynia)又称灼口综合征,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及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舌感觉异常、舌异感症等[1]。关于舌痛发病的原因,主要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据统计,舌痛的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在局部因素中,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 BMS)占第一位,在全身因素中,吸烟与胃肠道疾病占主要地位[2],并且与心理因素有关[3]。目前, 国内期刊报道的灼口综合征治疗方法有多种,但至今尚无公认的治疗灼口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由于舌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在治疗中多局限于局部的处理。然而在临床中,有很多不能确定的特异性病因,因而在治疗上也就比较困难[4]。据报道,此烧灼感的强烈程度由中度到重度不等,并且在一天中可能发生变化。由于灼口综合征的病因学缺乏统一的观点,所以为患者建立统一的治疗方案极其困难。已经显示灼口综合征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消极的影响[5]。有文章表明中医对于舌痛治疗效果较好[6],因而有必要探索舌痛发生的具体病机及治疗方案。
1 舌与五脏的关系
舌痛的病名在中医学中并无明确的记载,而历代古籍医案中的舌本痛、木舌、重舌、舌疮、舌生刺、舌烂等均相当于现代的舌痛。古人对舌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时,就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历代医家对于舌痛的论述也多有涉及,想要分析舌痛在中医中的病机,则首先需要了解与舌有关的脏腑。
1.1 舌与心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窍为舌。”并且《灵枢·五阅五使》中也认为:“舌者,心之官也。”及《灵枢·经脉》中所言:“手少阴之别……系舌本。”可以看出舌为心之外候,心病可以表现出与舌相关的症状。也正如《素问·风论》所说:“心风之状……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因为心主舌,病情严重则舌本强而言不快,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故诊在口。以及《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提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心脉搏坚而长为太过之脉,太过则表示心火旺盛,火盛则病舌卷。故而看以看出,心与舌的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小肠腑方·舌论》中也提出:“舌者心主,小肠之候也”“若脏热,则舌生疮,引唇揭赤,若腑寒,则舌本缩,口噤唇青。”认为舌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脏腑寒热也会影响到舌的病理变化。金代医家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记录有:木舌、重舌、重齶、生疮和莲花舌5种舌的病理变化,其病因均和心火有关系。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生疮》中提出:“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而上焦主要包括心肺,可以看出舌上生疮与心肺热盛也有关。清代医家陈士铎在《石室秘录·生疮》中提出:“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而舌乃心苗,故先见此症。”可知陈士铎也认为舌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1.2 舌与脾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从这句可以知道:脾开窍于口,病在舌本。另外在《灵枢·经脉》中:“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及“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是动则舌本强”。还有《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贯舌中”。《灵枢·经水》:“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从以上可以看出脾通过经脉与舌本联系密切,脾病则舌本强、舌本痛。《灵枢·脉度》中描述的:“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口、齿、唇、舌在生理功能上,是与脾胃共同配合,以完成消化、吸收与输布水谷精微的一个综合器官,脾胃的病变,也常累及口齿唇舌,使之发病;明代医家楼英在《医学纲目·舌属心脾》中的观点也为“舌属心脾”。可以看出舌与脾通过经脉相互联系,脾主要与舌本直接相关,脾病则有舌本痛、舌本强的表现。这也与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开窍于口,若脾胃健运,则气血津液则能上乘于口,若脾胃虚弱,则运化功能失常,饮食水谷无以转化为精微物质,津液无以上乘,则舌体失养而发生疼痛。
1.3 舌与肝的关系《素问·诊要经终论》中指出:“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以及《灵枢·经脉》中描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由于肝主筋,筋聚阴气,故而肝病则表现为舌卷卵缩。
1.4 舌与肾的关系《灵枢·经脉》指出:“肾足少阳之脉……其直者……挟舌本。”“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以及《灵枢·经别》中指出:“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可以看出肾经在舌的病理变化是舌干;考《灵枢·卫气》中足太阴“标在背腧与舌本也。”“足少阴之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经脉之“标”所在的部位,往往是该经循行所过的重点部位,与其主治病证的关系亦十分密切[7]。肾主藏精,若肾病则津液不能上滋则为口热舌干、咽痛、烦心等,正是由于水不上济,火盛于上所致。
1.5 舌与肺的关系《灵枢·经脉》指出:“手太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及《素问·刺热》中指出:“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可以看出肺与舌也有一定的联系,肺病则舌苔会相应地有所反应。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用络、散、挟、结、连等概括了经脉与舌的不同的联系方式;以舌、舌本、舌下概括了不同经脉在舌上所联系的不同部位[8]。其中,心经、脾经、肾经与舌本直接相关,而肝经主要与舌根有关系,肺经主要是通过经别与舌相联系。从而可以看出,舌与五脏相关,而主要与心肝脾肾相关。也正如元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舌之病能》中所论述的一样:“舌为心之官,主尝五味,以布五脏焉。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可以看出心为舌的主病之脏,且与肝脾肾有关系。相对而言,舌与肺的关系更多是反应在舌质舌苔上面,表现为疼痛者较少见。
2 舌痛的现代研究
对于舌痛,现代医家多从个人经验角度论治,多从心脾角度出发。如张凤琴[9]认为舌痛多由脾胃虚弱所致,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疗效较好。马伟明[10]以“脾主口”“舌为脾胃之外候”等理论为基础,通过调理脾胃治疗舌痛,常获良效。李鲁杨等[11]应用益脾滋阴降火治疗,亦收效良好。梁色兰[12]认为舌尖灼痛多由心火上炎所致,应用导赤散加减治疗,疗效较好。而王新志[13]治疗舌痛,认为治疗宜心脾共调。亦有从肝肾角度论治舌痛,如宋强胜[14]应用知柏地黄汤治疗因虚火上炎所致的舌痛,临床收效。朱文浩[15]应用滋补肝肾法治疗舌痛,亦有疗效。
对于舌痛的治疗,有专家提出从虚实论治,如何伟[16]认为:舌疮当责之于火,但需分虚实,实火多以胃火、心火居多,治宜清热泻火为主。虚火多因阴血不足、虚热上扰所致,治宜滋补阴血、兼降虚火。王秀莲[17]也认为,治疗舌痛辨明虚实是关键。亦有专家认为应从多脏腑论治,如杨兵[18]认为舌痛病位多涉及心、肝、胃、肾,按病势缓急以急、缓类证分期辨证施治,针对病情配合活血、解郁、养阴等治法。高体三认为顽固性“口疮”标在心肝火旺,本在脾肾虚寒,总属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19]。蔡春江[20]从心、肝、肺论治舌痛,认为其证属湿热偏盛者,当以泻火为主,兼清湿热,选用翘荷汤合化肝煎加减治疗,每每获效。张冬梅等[21]认为舌痛与心脾肾之间关系密切,在舌病的证型中,以热盛或夹湿者最为多见,亦有伴见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者。
综上所述,对于舌痛,现代医家多从个人经验角度论治,有从心脾角度出发,亦有从肝肾论治者,亦有学者提出应从多脏腑论治的观点,论述诸多,但很少有较为系统整理,故本文对之进行了整理。
3 舌痛与五脏证治
3.1 舌痛的病机探讨根据上述资料可总结为:舌痛的主病脏腑责之于心脾,并与肝肾相关。因而,我们根据脏腑的生理特性,归纳舌痛的病机为:脏腑功能异常,火热循经上扰,发作于舌而作痛。而对于舌痛的辨证,首先要辨清虚实;属于实证者:如心火亢盛,火热上炎,则会循经上扰于舌,导致舌痛;长期情志抑郁,肝气不舒,郁而化火,亦会循经上扰而舌痛;属于虚证者:如脾胃虚弱,则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气血津液无以上乘,则舌体失养而作痛;肝主筋,肝体失养,亦会导致舌体失养而舌卷卵缩、舌痛;若肾水亏虚,无以制火,阴火上乘,亦作舌痛。此外,虽有“舌上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的说法,但是临床所见,多因心火所致,舌痛因于肺者比较少见,如因肺热所致舌痛,可同样采取清热泻火的方法来治疗。
3.2 舌痛的临床治疗由于五脏与舌密切相关,舌痛虽然表现在局部,但其病机则责之于五脏,常见证型如下。
3.2.1 心火亢盛证舌痛属于心火亢盛者,一般多为舌质红,舌尖生疮,疼痛较甚,同时伴有心情急躁,大便干结,小便黄,治疗以清心火,利小便为主。以下是常见证型举例:清代医家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记载:“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而舌乃心苗,故先见此证。法用黄连二钱,菖蒲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愈,神方也。”此验方,黄连与菖蒲合用,黄连入心经而清心火,但考虑黄连有入肝脾经之患,故加单入心经之菖蒲,不杂之以各经之品,孤军深入,则效果立验,故而称之为“神方”。郭利平认为:从心论治舌疾的理论依据充分,并通过临床验案证明从心治疗舌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和推广[22]。
3.2.2 肝胆火盛证舌痛因于肝胆火盛者,舌痛亦较剧烈,或可舌两边生疮,同时伴有情绪急躁易怒、胸胁胀痛等肝火症状,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以下是常见证型举例。明代医家薛己的《口齿类要》中记载:“一妇人善怒,舌痛烦热。用降火化痰等药,前症益甚,两胁作胀,服流气饮,肚腹亦胀,经行不止。此肝虚不能藏血,脾虚不能统血。用加味归脾汤加麦门、五味而愈。若因暴怒而患前证,用小柴胡加丹皮、山栀。血虚者,用八珍,加参、术、柴胡、山栀、丹皮。虚甚,须加炮姜。”此例病案先以肝火证出现,然而治疗不当,导致肝脾血虚。从此例可以看出,肝脾血虚,肝火都会导致舌痛,临床辨证要仔细辨别。
3.2.3 脾虚失养证舌痛因于脾虚者,舌痛多不甚,或表现为麻木、肿胀、舌质较淡,同时伴有纳食减少、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为主。以下是常见证型举例。《口齿类要》还记载一病案:“仲侍御多思虑,舌作痛。用苦寒降火药,发热便血,盗汗口干,肢体日瘦。此脾气亏虚而血虚有热。用加味归脾汤而愈。”此例患者因思虑太过而伤脾,此种舌痛发作需仔细鉴别,不可一见舌痛便清热降火,须知脾虚亦可导致舌痛。胡佑志[23]临床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舌痛,也取得良好效果。
3.2.4 肾阴虚证舌痛因于肾阴虚者,多为隐痛,痛势不剧,同时伴有腰膝酸软、盗汗、两颧潮红等肾阴虚症状,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以下是常见证型举例。《口齿类要》有一病案为:“一男子不慎酒色,冬喜饮冷,舌作痛,小便频数,舌裂痰盛,此肾水枯竭,阴火无制,名下消,用加减八味丸而愈。若寸脉洪数有力,多饮少食,大便如常,口舌生疮,大渴引饮者,名上消,是心移热于肺,用白虎汤加人参汤治之。”此验案是酒色伤肾,肾水枯竭,阴火上乘于舌,故而用八味丸滋阴补肾,肾水得以滋养,虚火得以下行,火热去则愈。另外,王邦才[24]也认为舌痛是内在脏腑诸多疾病的外在表现,临床应用三才封髓丹,采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痰的方法治疗舌痛取得良好效果;彭于治等[25]临床试验研究证明左归丸治疗灼口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效果。
4 结语
舌痛的病位在舌,而主病之脏腑为心脾,并与肝肾相关。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舌痛仅仅是内在脏腑疾病的一个外在征象,我们应当运用中医的辨证思维司外揣内,再结合四诊的情况来综合考虑。
在舌痛的治疗中,中医更看重的是整体,根据舌痛的特点及相关症状,辨证分析其相关脏腑虚实,故而在效果上,相比于西医的单纯局部治疗会更有效。
心理因素对舌痛确有影响[26],最常见的因素包括有焦虑、抑郁、恐癌和癔症。情绪心理因素在舌痛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如黄志权[27]认为灼口综合征更重在心理治疗。然而在中医领域,情志问题也是我们临床中比较重视的一个环节,故而在临床治疗中,遇到有情志方面问题的舌痛患者,酌情使用香附、郁金、佛手、紫苏梗等疏肝解郁之药,想必效果也会很理想,而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