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2020-03-03李楚萍黄琼敏
李楚萍,黄琼敏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韶关,512005)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影响深远。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初期,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儿童。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汇集了众多教育家思想家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古人的一些思想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而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完善。
一、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目的论
在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家庭中,家庭教育的目的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是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德育在古代家庭教育内容中占据重要地位,古人重视德育的培养。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1]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终将品德培养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清朝的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强调古人读书不仅仅是读书进取,更重要的是学会明理、学会做人,追求更高层次的品德修养。
第二是追求功利、光宗耀祖。在古代的社会中,“学而优则仕”是当时人们走向仕途的主要认识。尤其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建立之后,人们形成了以读书入仕为唯一有价值的人生选择的观念。古代家庭教育的功利性主要是指家庭教育以扬名立世、光耀门楣为目的。在这样的观念下,许多家庭的儿童过早开始读书,强调儿童专心致志于“读圣贤书”,无须管“窗外之事”。因此,自隋唐之后,无论是士大夫家庭还是平民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当官为人生目标的思想。到了明清,这种思想观念依然主宰着人们的思想。
第三是教会儿童一技之长。传授儿童某种本领技能,使儿童能继承家业的家庭多是平民、经商家庭,他们将家庭教育定位在教孩子一技之长,让其以此谋生。颜之推指出有学识技艺之人,随处都可安身。因此,教会儿童一技之长,胜过给予家财万贯。颜之推还认为:“世上非财帛之最,惟读书学习技能之最。”[2]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2]这说明,术业有攻,读书学习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让学习者学会一种技能,如此方能安然立世。在中国古代,家庭产业技术大多数以子承父业或者弟承兄业为继承模式,因而家庭教育中便有了让儿童学习家庭产业技能的部分。这样的家庭有“让儿童学会一技之长,胜过给予他们财富”的观念。
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与方法
(一)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
1.德育
德育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部分,德育从孝悌出发,要求在思想和行为上强调具备良好德行。徐小琳在《古代家训家庭教育思想探析》提出了中国古代家庭中关于德育中的一般要求与行为: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正直做人、勤劳俭朴、淡于名利、贫达皆善等。[3]
孝悌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古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孝悌出自《论语》,是古代家庭德育的重要学习材料。孔子重视孝的教育与孝敬行为的培养。首先,要从小培养儿童孝顺长辈、敬爱父母的思想。其次,要让孝悌思想外化为外在行为。在古代家庭德育中孝悌可见于礼节行为,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实现孝悌思想的价值,同时巩固孝悌思想,如让儿童从小懂得侍奉父母,即早请安、晚铺床、冬温暖、夏清凉等。[4]
“悌”即兄友弟恭,与孝顺父母一样,悌教育也是从思想到外化成行为的过程,其中包含礼让、尊重、友好等思想观念。古代晋朝王祥“卧冰求鲤”,孝敬继母,对待其弟王览,也是十分爱护,王览尊敬兄长,体现了友爱兄弟“悌”的品德。“悌”的教育要求兄弟之间,年纪较小的要尊重年纪较长的,特别强调兄弟之间要做到友好和睦、相互关爱、彼此礼让、互相团结。[5]
家庭德育中儿童与父母、儿童与兄弟的关系处理是儿童人际关系处理的第一阶段,也是儿童行为培养的奠基阶段。正确的家庭德育有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思想行为,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2.生活常规教育
古代家庭重视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主要是基本文化知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6]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重视传授儿童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基本的数数、教以识字及书本知识的学习。《礼记》中提及:当幼儿年满六岁,要教授他们学习数数,辨别方向;年满十岁时,要教其识字以及计算。[7]“画荻教子”典故中提到欧阳修年幼时,父亲早逝,家中生活仅凭母亲一人支撑。欧阳修的母亲亲自教他识字,由于家贫买不起纸笔,便以荻草代笔,在地上画沙写字。
生活常规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指教会儿童能够处理好自己的生活日常,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有很多,而礼教是古代儿童生活常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家庭从姿态上严格要求儿童,如坐端正,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幼儿与家中长辈的关系而言,古代儿童德育从孝悌出发,教育儿童孝敬父母,兄友弟恭。[8]对于儿童卫生习惯方面,要求儿童鸡鸣而起、洗手漱口、穿戴齐整。进食方面,要求儿童食不言,不得挑食、贪食,不得将食过之物置回餐盘中,进食前如厕后,须洗净双手。[5]古代家庭教育多方面教会儿童基本生活常规,培养良好习惯的儿童。
3.立志教育
古代德育离不开“治国,齐家,修身”,家庭教育中关于修身除了提出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更注重个人内在品德气质的培养。从古代家训中可知,古人非常重视儿童的志向教育,立志行大事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不同于图名贪利的境界。[9]“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古人志向教育的典型例子。无论宦官还是贫士,他们都重视志向教育,要求子女从小立志。古代家庭观念认为一个人要有高远宏大的理想,如果意志不坚定,就容易使自己沉溺,无所作为。明代杨继盛在临刑前敦敦告诫子女,做人要立下远大志向,“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终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皆贱恶”[10]。
明朝姚舜牧告诫子孙后代,人要先立志,发愤图强,才能做成大事。[10]他认为做人要有雄心壮志,要有一定志向。人只有立志,才能有奋斗目标,才能有信念和动力去战胜一切困难。
4.伦理教育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儿童的学习方式更为直观简单,经常是利用模仿和自行摸索的方式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因而,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和学习他人的行为中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因此,环境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孟母三迁,最终为孟子找到了一个适合学习的好环境,这对孟子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家庭教育中环境熏陶的重要性。孟母三迁是古往今来的教育典范,阐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的环境作用。儿童在早期可塑性相当大,这一时期给予儿童适当的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1.注重言传身教
古代家庭教育重视父母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指父母通过言语的方式传授给儿童知识、行为等,以自身的行为方式教导儿童,父母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会让儿童耳濡目染,从而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父母是儿童的榜样,以身示范做好表率非常重要。身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上梁不正下梁歪”说明父母的不当行为举止影响孩子的习惯。曾子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有学者,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1]意思是说子女尚小,会受父母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及道德观念。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采用言传身教的方法,他指出人在少年时代,品性尚未稳定,行为举止方面容易耳濡目染。[12]在家庭教育中,儿童接受来自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教育,儿童从一无所知到有所学识,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人的影响的结果。正所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13]。因此,家长要重视自身言行,做好榜样,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风,这样,儿童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品行。
2.提倡爱教结合
严慈相济是指在情感态度上教育儿童时,要把握慈爱严厉的尺度。父母要威严有慈,树立威信,不过度地宠溺和放任子女,做儿童的良师益友。
孔子强调做父亲要做到慈爱,儒家讲究“慈严相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谈到,父母对待子女,既要威严又要关心他们。颜之推还提出,不能轻视父子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要有爱,不可轻忽,否则,慈孝这方面也做不好。司马光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14]他认为教育要严慈并重,爱教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爱儿童需要方法,爱并非溺爱,溺爱儿童即是毁掉儿童。因此,父母要掌握爱教结合、严慈相济的方法,正确引导和约束儿童的行为。
3.主张顺应自然
儿童的教育会受时间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儿童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成长发育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重要。
《礼记》指出:幼儿能说时,便教其回应;六岁时,教其识数和辨别四方;到了七岁,告知儿童男女有别,不能坐一起,吃饭也不能同桌。《三字经》中提到,每一个有学问之人,必定是通过自身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打下结实的基础,这样才得以不断获取深奥知识。
儿童不断成长,教育的内容要由浅入深,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对“时”尤其重视,这也说明了古代教育者注重协调时间与家庭教育二者的关系,这是家庭教育应采取的教育方法。
4.重视及早施教
及早施教是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的,在婴幼儿时期就进行教育,早期教育会影响幼儿的发展与成长。洛克的“白板说”指出,幼儿出生后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这时候对他的教育容易产生影响。儿童能在环境、家庭其他成员相互作用交流中不断成长,而家庭及时及早的德育,能指引儿童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避免环境或者他人带给儿童错误的思想观念,及早纠正其不良行为。这一时期儿童的大脑发育较快,心灵清澈且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能更好地接受教育。
在古代,人们重视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源,强调从一开始就要谨慎从事。很多家庭教育著作都主张家教应从胎教开始。古代已有“胎教”的做法,如在怀孕初期,孕妇须移居他处,目不斜视,耳不乱听,饮食清淡,音乐熏染。[7]
三、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反复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1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环境、内容和方法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但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的优秀传统对现代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1.家庭教育层面
古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广泛且精深,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家长要结合家庭本身的情况,以家庭作为出发点,从家庭成员、家庭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与原则入手,营造和谐家庭教育环境,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借鉴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精华,从实际出发。[16]
首先,要坚持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5]现代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全身心投入在孩子的智力开发方面,认为读书学习是第一要务。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品德教育,在庭教育中应该努力做到将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其次,要充分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儿童从小接受家庭教育,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儿童。然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并未切合实际,轻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皮亚杰认为,幼儿没有自己的图式,他们需要靠顺应来获得适应世界的方式,即通过模范他人的行为获得生活图式。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不仅如此,儿童辨别是非能力尚未形成,当父母做出不良行为时,儿童也是全盘吸收,染上恶习。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榜样示范作用,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言行,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培养儿童的正确行为习惯。父母在注重自身行为习惯自身素养的同时参与儿童教育的过程,其实是陪伴儿童进步与成长的过程。
最后,要注重因材施教。人的独特性表明任何一套教育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全部人,教育是为了激发人的潜能。现代心理学及教育实践证明,在正常情况下,儿童绝无天才和蠢才之分,每一个儿童都是有潜能的,只不过潜能的类型、表现形式及表现时间不同而已。[17]因此,在家教中,家长要与孩子及时沟通交流、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遵循孩子的天性,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自觉性,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2.学校教育层面
家庭教育不断发展,但它并非独立发挥作用,而是需要与学校有效合作,而学校应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与学校二者应本着共同的教育目标,补短板,促成长。
学校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却成了素质教育实现的第一道难关。多数家长只关心儿童的学习成绩,认为儿童学习好坏与未来成就呈现正相关。事实证明,学习成绩只能作为考量的一个因素,并非成才的惟一标准。只有全面性、综合性强的人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国家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性强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给孩子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校要构建家园合作平台。家长把儿童送到学校,也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是双向的,双方只有有效沟通与合作,才会达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学校和家长要做到及时反馈儿童教育情况,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建立一种长效的、切实可行的机制,以便双方及时掌握儿童的最新情况。不仅父母真正地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也应该对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3.社会教育层面
首先,要不断完善家庭教育的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明确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18]这是为了保证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利不被侵害。但是,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度的提升,父母迫切希望为孩子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因此,家长也需要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法律也需要更健全,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
其次,加大政府财政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投入,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如在社区公园或者社会共同场所设置亲子游玩设备。家长可以和儿童一起走进社区,让社区发挥其教育功能。
最后,要净化传播媒介。电视、互联网在现在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儿童处在以模仿为主的学习阶段,更容易受到电视及互联网的影响。有些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电视剧网络视频等,增加了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负担。相关部门可多开展一些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媒体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亲子游戏等贴近生活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