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动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发展
2020-03-03周晓霞
周晓霞,沈 淳
(1.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1;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广西桂林,541001)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受重视,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却难以适应社会技术变革的需求,大批壮族传统工艺美术正逐渐走向没落,甚至面临失传。国内曾有学者提出要进行“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但还未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性开发。
一、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及现状
(一)壮族传统工艺美术概述
工艺美术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精神方面不同程度的审美性。作为物质产品,工艺美术反映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技术发展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工艺美术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观。[1]壮族传统工艺美术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富有成就、最具文化底蕴的一部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及地域特色。它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演变,即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意义及地位。
(二)发展现状和瓶颈解析
从现阶段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来看,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传承机制局限、人力缺乏、产品研发不足、推广渠道单一。
1.传承模式局限
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分布广阔,传承受多方因素影响,以文化原真型、产业发展型、文化重塑型三种传承模式为代表,但比重不同。[2]
第一,文化原真型传承模式。该模式尊重文化本身,讲究传承的完整性,不改变文化性质,追求原汁原味。该模式以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乡村休闲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家传一般仅限于传承人的家庭或家族内部,在对象及范围上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师传所涉及的规模较小,匠师年龄普遍偏大,精力与能力有限,教学不成系统;广西的乡村休闲养生文化发展不太成熟,缺乏市场监管,极易造成乡村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破坏。
第二,产业发展型传承模式。该模式通过文化的产业化带动文化传承和发展,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传统工艺企业为主。广西大力发展旅游业,但从总体上看依旧存在产业规模小、对传统村落和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等问题。传统工艺企业能够有效推广传统工艺美术品,但极易因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篡改传统文化。
第三,文化重塑型传承模式。该模式注重对文化的重塑,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广西壮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途径,但同时也易流于活动形式,而忽略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色。
2.人力资源匮乏
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受众群体小,以老辈传承人居多。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新时代审美观与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同时,物质需求驱使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让他们逐渐对当地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也缺乏兴趣和感情,传承意识薄弱,动力不足。
3.产品研发不足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多数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制品仍延续传统设计和制作方法,生产效率低,无法满足当代要求。同时,产品重传统特色,缺乏现代风格,创造性和实用性不足,与现代生活融合度不高。
4.推广渠道单一
壮族传统工艺美术推广常见的方式为旅游推广和政府推广。广西旅游业发展和政府出台政策文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推广的作用,但人们对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的认知较为刻板片面,产品种类和生产工艺鲜为人知。
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制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性与观赏性,富有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资源。因此,保护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并使其适应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形成产业,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动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构想
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3]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作为残疾学生普遍接受职业教育的场所,有必要开展有关当地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活动。
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种类较多,区域分布广泛,结合残疾人职业教育,形成的“挖掘—保护—传承—推广—创新”生态链有助于产业发展,与现代进行融合。
残疾人是具有特殊优势的人力资源。开发残疾人资源,让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形成,既能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又能结合残疾人群的身心特点推动该群体就业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同时也是有效促进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残疾人身心特征
大部分听视力障碍和肢体障碍学生具有高于常人的专注力、复制学习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观察能力强,爱好并擅长独自完成任务,适合长期处于工艺美术品的制作环境。[4]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较为精细,以手工制作为主,要求制作者重复完成某一特定动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与极强的耐心,这符合创业者的特质。
(二)残疾人就业需求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残疾人就业率仅为11%,远低于我国劳动人口的总就业水平。[5]作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纳入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创新生态链可解决部分残疾人的生存问题,进而缓解社会压力。
(三)国家对残疾人的政策扶持
《“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中未就业的残疾人为主要对象,实现有就业创业需求和能力的城乡残疾人普遍获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纲要》还提出,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项目。[6]
(四)实现共赢
以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有利于残疾人群体稳定和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及创新发展,并且能协助该地区残疾人脱离生活困境,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寻求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个人价值,提高社会地位,缓解社会负担,也能促进区域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目前,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局限于传统职业的学习,不够具有地方代表性,就业竞争优势小。融入当地传统工艺美术进行课程建设,调整教学内容,为文化传承建设输送人才,深化课程改革,做到“以生为本”,可突破当前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瓶颈,克服继承人数量不足的问题,既结合时代元素进行创新,又避免过度开发。
三、完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全方位推动生态链发展
开发残疾人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生态链发展,需要残疾人职业学校、地方政府、社会和企业及个人全方位、多渠道联动。
(一)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指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7]国家十分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应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1.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1)学员资格选拔
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制作要求较高,对学习者、传承者要求也较为严格。当地政府部门需联合开设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学校在全区内设置招生考试,通过笔试与面试对有意向、有道德、有能力、有水平的学生进行层层考核。此外,当地村、居委会有义务、有责任深入挖掘,充分选拔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残疾人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2)设置相关课程,确定教学内容
学校要将具有可行性的壮族传统工艺美术课程纳入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并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课由通识必修课与美术基础课构成:一是学习政治、语文、历史等科目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美术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对造型和色彩的感知力,让他们懂得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打好实践基础。专业必修课为根据学生水平与爱好所划分的以当地特有的某一项工艺美术知识为主的主修课程。选修课依据学生兴趣开设,如制作类课程、创业基础类课程等。除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如有对其他种类的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感兴趣也可选修相关课程,了解传统工艺美术的背景与制作流程,加强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意识。
(3)编撰对应教材,培养师资力量
学校要对壮族本地传统工艺美术进行考察,联合课程研究所、高校、当地文化传承负责人编撰教材,结合文字、语音、视频给学生编撰可参考的实用性强的学习材料,教师依托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借助网络课程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课程教授。学校还要组织教师培训,聘请优秀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人参与教学,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并根据该课程的实际需求配备教师数量,扩大师资力量,充实教师队伍。
(4)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合理分配课时
学校要保证有关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的职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评价方式。部分专业可实行弹性学制,即不以固定学习年限为毕业标准,而以是否能够独立操作并达到合格水平为标准,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8]这样,学校就可以有重点、有目标、有导向地针对理论学习与实践进行课时安排,均衡分配课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辅相成。
(5)学习“双创”相关知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行业间的转型升级,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适应市场的飞速变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职校生仍需学习创新创业知识,适当开设创业基础类课程,通过宣讲政策、传授经验、提高能力、转变思维方式等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水平,实现从生产行业向服务行业的转变,促进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
2.积极创造实践机会
首先,学校要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专业必修课程安排中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的比重。工艺美术制作属于技能类课程,需要足够的实践机会才能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
其次,学校要组织社会实践。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需要学生实地感受艺术环境,学校应有组织、有方向地安排学生到当地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发源地与聚集地进行采风和实地考察,与传承人交流互动,走进创作坊直观学习,感受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之美。
最后,学校要建立实训基地。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外相关企业,创建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感受实际操作环境,锻炼操作技能。同时,学校要与实习单位合作,实行“学徒制”。壮族工艺美术的制作较为精细化,需要一个传承人带领三个以下学徒进行一对一教学指点,及时指出学习问题。此外,学校还要实现“产教结合”,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提高技能熟练度,于教学过程中完成生产,提高学生制作水平。
3.农村地区实行社区教育
《2019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检测报告》指出,我国农村残疾人群体极为庞大,约占残疾人总数的76.3%,农村残疾人教育成为难以突破的困境。开展残疾人教育培训可提升技能,拓宽就业路径,实现自我价值,缓解社会压力。各地政府可组织相关团队在该地残疾人中筛选出一批能够并愿意学习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的残疾人;聘请专家或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集中社区授课,定期定点由政府组织前往就近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见习,感受校园氛围,与学生一起学习;利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直接就业。同时,具有壮族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村落,可依据当地文化特色,构建美丽乡村,在教育知识背景的助推下,发展乡村民俗文化。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人由于存在生理缺陷,因此,承受着来自生活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比普通人敏感,且青少年残疾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存在较多青春期问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利用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学校可以借助优秀案例鼓励学生开创创业、就业之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劣势,明确自身价值。
5.创办技能研修班
学校可以在原有项目基地的基础上扩大研修规模,积极召集传承人,扩大队伍,适时举办研讨学习交流会,并依托政府、高校、企业、机构,对学生进行创办企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二)地方政府完善政策,扶持创业
政府作为扶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出台适应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学和当地传统工艺美术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强学生、大众的传承意识,保护、支持手艺人。
此外,政府要出台支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助推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的办法,明确残疾毕业生创业新路径,给予资金支持,设置创业贷款帮扶,进行税收减免。对已申请创办企业的残疾毕业生,政府要提供技术技能帮助,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为这些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
(五)树立独立品牌意识,多渠道宣传推广
政府和学校要鼓励传承者与从业者自主设计品牌标识,给予产权意识教育,注册产品商标;鼓励传承者与从业者积极学习时代新元素,将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从壮族传统工艺美术中提取其精良的文化元素,与当代流行时尚结合,创新传统工艺美术产品。
此外,政府要联合学校进行集中展示、宣传和推广,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联系实习实训企业将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制品作为旅游产品大力推广,提高知名度;依托学校,适时举办多种展览会,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台;联合全区残疾人职业学校,积极建立数字博物馆,对故事背景、制作工艺等进行数字化储存。政府要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利用网络媒介传播工艺品制作过程、用途、艺术欣赏价值,对部分残疾人进行网站管理培训,设立网络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使壮族传统工艺美术制品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振兴壮族传统工艺美术,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传统工艺美术劳动的创造力,开发手工劳动的创新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生活收入,实现个人价值,维护社会地位与尊严;有助于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课程改革,为文化传承建设输送人才,加快残疾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