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思考
2020-03-03张凌玉
张凌玉
(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1815)
0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7 年11 月4 日通过,自2018年开始执行。《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使法律制度关于文化的内容方面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该法的出台还使公共图书馆的建馆基本原则和目标方向得到了确认,并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议和鼓励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向社会大众开放。同时指出公共图书馆可以与上述类型的图书馆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共同服务于广大学生和群众。这是国家发布的第一个支持学校、科研等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文化法律规定。
1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类型众多,但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高校图书馆,二是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1]。不仅如此,所有图书馆事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图书馆本是一个带有学术性质的机构,主要是为本校师生提供学术服务,为学校培养人才,为科研提供服务的机构。但是不可否认,高校图书馆有比其他图书馆更为丰富的馆藏资源,也有更为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向社会开放、为民众服务的条件更为成熟。高校图书馆行业内曾经也提议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早在2002年,教育部曾经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在修订案的二十一条就曾提议让那些有足够条件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为大众服务。2015年重新修订的新规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管理进一步完善,其总则中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对于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图书馆应当为社会服务。新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只要能保证校内师生服务不受影响,工作秩序能够正常开展,那么可以将校内图书馆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结合本身专业的服务向社会开放,为社会用户也提供服务。到2018年,国家正式出台相关法律条文支持以上规定,这些法律条文的出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国高校图书馆自改革开放以来,虽不断变革,紧跟时代步伐,完成了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40年历程,图书馆以全新的模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还远远不足,缺乏馆藏,而相反的,高校图书馆拥有极其巨大的馆藏,服务对象仅局限于校园师生,巨大的馆藏资源尤其是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率极低,这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宗旨。正是由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这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引发了社会关注,并促进了国家出台法律条文以提倡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日本是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代表。日本的公立大学完全对社会开放,私立大学的图书馆对社会的开放率也超过了97%。英国的高校图书馆在建立后也将对社会开放。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也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所有人均能去该校的图书馆阅读书籍,同时所有进出图书馆的人不用提供证件乃至耶鲁大学图书馆已变为观光者参观的景区。这表明,西方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始终极为关注向社会提供服务。
2 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
学习型社会为信息网络化、技术领先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用文献资料采集、梳理与传达当作自己职责的高校图书馆,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所以,高校图书馆针对整个社会开放,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注重文化民生,方便群众的阅读需求。而达成教育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协助图书馆更好地发展,还能协助社会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2.1 高校图书馆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场所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已并非只是以往的藏书楼,而是一个往学校与社会传达资讯的新场所”。身为主要的社会文化教育组织,高校图书馆需积极展现其资源特色,将推广文化技术知识与促进全民综合能力的提升当作新时期的主要工作,为读者受教育与阅读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而言,高校图书馆服务基本都是位于封闭、被动的情况下,这和学习型社会的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教育结合的方式不相符。高校图书馆无法较好地为读者提供终身学习环境的最大问题即固有的“学校单位”意识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积极和学习型社会加以结合与交流,进而符合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社会的进步,深入符合社会的客观需求。笔者指出,身为向社会散播知识的一个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需系统变更教育资源的学校垄断与封闭形态,将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积极达成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为成立学习型社会提供条件。
2.2 高校图书馆具有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示范作用
学习型社会经设立学习型组织,而在各学习型组织内,高校图书馆位于重要区域,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最佳空间。学习型图书馆为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中的高效运用。结合设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和学习型组织理论,设立学习型图书馆的目标重点有下述两点:第一,形成在学习中前进与在前进中学习的终身学习、集体学习等思想,建设人人持续学习的学习环境;第二,设立所有馆员努力学习的激励体系与监督体系,基于软件与硬件领域积极为馆员学习提供条件,让所有馆员变为学习型个体,让所有馆员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持续提升,让高校图书馆这一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内涵得以持续提高。高校图书馆在设立学习型社会中不但能展现出提供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性能,同时还能利用馆员自己的学习行为来影响读者,发挥出榜样的力量。
针对高校图书馆是否应向整个社会开放这一议题,在认知方面基本趋同,然而因为在实际操作方面十分繁杂,彻底落实的基本较少。高校图书馆针对整个社会开放为执行科学发展观的需求,为在文化弘扬中展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实际抉择,是真正可操作的。针对社会的信息需求,部分图书馆在做好一般服务的基础上,由工作人员积极和社会上的读者建立关联,把握需求,以新的服务方法为读者提供服务。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招聘专员为课程馆员,提升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品质,不但为本校教研而服务,还能为社会上的读者实施科研服务,其效果极为显著。又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图书馆的剪报中心,积极和相关企业合作,掌握信息需求、专题内容,提供资讯服务,获得了相对不错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3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意义和必要性
3.1 高校图书馆有优于公共图书馆的整体资源保障和服务力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从图书馆馆藏上对比,我国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藏书比为3∶2,分别是6亿和4亿;电子期刊的比例为65%∶28.6%;联机数据库比例为30%∶2.9%[2]。各方面差异巨大,同时从服务能力来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既可以满足全校师生,还可以服务社会大众,服务条件和设施都足以满足。从获得的财政投资来看,高校有远远多于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因此:从外部看,设施设备、图书馆占地面积以及环境远胜公共图书馆;从内部看,文献的数量、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服务能力和深度以及图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更是远超公共图书馆。所以,高校有更为优渥的条件向社会开放,为公众提供专业文件和专业信息服务,促进信息的公平性。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实现了其社会教育的部分职能,成为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的一环。
3.2 推广全民阅读,助力文化兴国
文化可以兴国,文化可以强国,文化可以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3],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重点给出的指示。阅读可以使人明理,提高人自身素质,所以国家提倡全民阅读。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不一致,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更是千差万别,有些地方,尤其是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非常落后。地方的公共图书馆或者资料室缺人才、缺资金、缺设备,资源非常匮乏,完全不能跟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4]。要让民众的素质获得提升,必然需要建设一个到处有书的环境。而高校图书馆有资源、有人才、有技术、有设备,具有先进的阅读推广经验和极其专业的信息服务能力,因此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树立文化标杆,带动所在区域进行文化建设和革新,鼓励全面阅读,助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3.3 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服务品质
保障学校师生的正常教学需要和科研需要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其资源对自身有很多利好,它能促进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改进,在服务理念上不断提升,在馆员业务水平能力上不断提高,有利于馆际间的优势互补合作,为增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向社会开放一方面发挥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使图书馆文化知识资源利用率得以充分提高,另一方面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向社会传递文化知识的大舞台,不仅满足了社会民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弥补了公共图书馆资源的短缺,增强了图书馆的活力及生命力,同时提升了高校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4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策略
没有任何规定和法律条文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对社会公开,《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里面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也没有任何条文规定必须一定要公开。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原则是高校立足于学校,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逐渐地服务社会,首先应做好内部服务,然后是调和内部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关系[5]。向社会开放应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4.1 增加投入,建立一个完善的协调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只针对本校师生进行开放,尽管教育部提出了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社会开放,却没有明文规定图书馆必须进行对外开放工作。如果国家能够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为开放高校图书馆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不仅能缓解图书馆的后顾之忧,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开放问题给予一定的财政投入,专款专用。同时为了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去保障资金的运作。另外,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给那些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地方高校以经济鼓励支持,为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出谋划策。
4.2 创设资源共享平台,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公共图书馆缺乏文献资源,尤其是学术类和专业类的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上的开放将促使馆藏资源得到充分而有针对性的利用。另外高校图书馆的专业管理与丰富馆藏将有利于社区服务,但是不同于高校内部,服务对象相对狭窄,面对社会公众,服务对象是非常广泛的,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博采众长,将公共图书馆一些好的方法加以学习和借鉴。比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网络平台,让用户在网上办卡和借阅,并将借阅的手续尽量精简,让流通借还服务更为顺畅,让社会公众能很有效地在高校图书馆获得借阅。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本校师生与社会服务的矛盾,应慢慢摸索经验,将这种矛盾化解,从而有更多的高校图书馆愿意一起为社会服务。
4.3 综合提升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高校图书馆管理应尽快培养一批专业型、服务型的馆员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技能培训体系,让员工定期接受培训,促使他们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招聘计划,招聘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以及高道德素质的人才。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志愿者为学校图书馆服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机会,发展见识,增强能力。另外,高校图书馆对于馆员的工作应有一定的考评、激励以及淘汰机制,对人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优化馆员队伍结构,能够使图书馆工作人员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求,为社会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5 结语
在这个经济靠知识推动的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同时,随着共享时代的到来,社会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两大图书馆从平行走向融合的发展方向是总体趋势。过去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迥然也会在政策和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下慢慢融合,并且在资源上逐步实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