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正·联动·保障:劳动育人的三大长效机制

2020-03-03吴水洋郭云凤

辽宁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学校

吴水洋,郭云凤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重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新时代教育事业,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实施途径。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新使命,要确保劳动教育落实落细、落长落久,就必须进行制度化的设计,形成长效机制,包括:劳动育人导正机制、劳动育人分工—联动机制、劳动育人保障机制。

一、指向认识论与价值观的劳动育人导正机制建设

时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于劳动教育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对立论”者将劳育与智育、劳动与教学对立起来,只是在口号、文件、墙壁、汇报里谈劳动教育,或者根本不提;“孤立论”者将劳育孤悬于学校教育体系之外,有的认为只是家长和社会的事,有的认为仅仅是学生毕业之后的事,有的只是机械地理解劳动,没有把劳动教育放在“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相互联系的一体框架里考虑,容易导致劳动教育的简单化、低效化;“理想—骨干论”者认同劳动教育是美好的教育理想,是浓烈的教育情怀,但又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推脱于大环境不允许,显得颇为无奈,缺乏于困境中担当前行的勇气和善谋事、干成事的智慧。

与以上劳动教育的认识论偏差同时存在的,还有对劳动教育价值观的曲解。具体表现有:劳动教育是“搞几个活动”而已;劳动教育是“到基地参观参观、体验体验”罢了;劳动教育只是“劳动节前后那段时间的事”;还有的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组织一两场培训……对于劳动教育存在着随意化、形式化、刻板化、碎片化、短期化、功利化的现象,止步于“策划”一两个活动,停留于一时的表面热闹,满足于方案、总结材料的堆积及网络平台推送,既没有形成常规化、常态化的成体系做法,又缺少强化、内化和固化,无法达致持久且深刻的育人效应。

为此,要主动引领、改良教育舆论生态,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论与价值观进行主动“导正”:即一方面善于积极地“引导”“导向”,对劳动教育不“敌视”、不无视、不“近视”,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有利氛围;另一方面敢于及时地“矫正”“匡正”,对劳动教育不矮化、不窄化、不异化,提升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

(一) 引导教育系统内外树立先进的教育政绩观、教育质量观、劳动教育观

“把那些对学生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不太容易通过分数来衡量的隐形素养真正发展起来,在不能通过简单的客观指标来衡量、不容易外显的目标上多着力,是未来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要在教育舆论宣传上多着力,凝聚教育系统内外重视劳动教育、重视全面培养、重视终身发展的共识。

(二) 明确劳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目标

价值观是“总开关”,对人一生的影响最深远。“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只能是德育—劳动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 的培育”。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重中之重,它对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必要的生活自理等劳动技能习得而言,既是前提和基础,又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三) 探索劳动教育认识论和价值观的形成机理

人的思想认识通常无法靠一味的灌输和强制来解决,要注重多启发引导、多研讨碰撞、多熏陶渗透。比如向师生及家长提供真实生活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各种观点素材,让大家在正谬比较和价值判断中自主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从而消除对于劳动的错误想法、提法、做法。

例如,在旧观点层面,引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君子远庖厨也”等观念的不合时宜;在百姓话语层面,引导大家纠正“父母只管赚钱养家,孩子只管读书提分”“要是不好好读书,还不如回家种地去”等亵渎劳动、有害的家庭和社会观念,正确认识读书与劳动育人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社会状态层面,要引导家长和学生以“不劳而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耻,从劳动视角省察“穷孩再难早当家”“寒门再难出贵子”等警示信号,弘扬“劳动光荣、劳动伟大”“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倡导“勤俭持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食其力,自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通俗话语背后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 围绕“六感六增强”,校准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

一是增强通过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感,确保不搞消极应付、不搞形式主义;二是增强劳动教育的方向感,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化上下功夫,不唯劳动而劳动,确保不走形、不变样;三是增强劳动教育的对象感,使劳动教育适应各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通过精心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可近可亲的劳动教育载体,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确保不成人化、不被动化;四是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确保不刻板化、不雷同化;五是增强劳动教育的一体感,将劳动教育与教学工作统筹考虑、协调安排、互融共进,防止将劳动教育与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对立起来、孤立起来、割裂开来;六是增强劳动教育的获得感,要一抓到底、一以贯之,探索长效机制,确保不搞“一阵风”、不浅表化。

二、基于育人阵地和主体的劳动育人“分工—联动”机制建设

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应本着“务实定位、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常态坚持、专业指导、协同育人”的精神,立足中小学生最日常的三种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中小学生接触频密的三个群体——家长、教师和社会(社区、部门、公益团体) 相关人士,三方联动,合力推进劳动实践教育出成效。

(一) 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劳动实践场所,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劳动情感启蒙者、劳动习惯培养者和劳动能力促进者,是孩子最亲密的劳动合作伙伴。要紧紧围绕日常家庭生活中最刚需、最便利且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家务活”,重点培养学生的居家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全家人的事情一起做。要“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干点活、吃点苦”,让孩子从清洗自己的袜子入手学会洗衣服,从打扫自己的房间入手形成主动参与家庭保洁的意识,从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入手养成定期整理家务的习惯,从洗菜洗碗入手习得烧饭做菜的基本生活技能。此外,农村家庭可以让孩子做些农活,有条件的城区家庭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园艺劳作过程。

(二) 学校劳动教育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牵头方、协调方,是校内劳动教育的当事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方、校外劳动教育的促进方和参与方。学校劳动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应有直接的、鲜明的育人自觉。学校劳动教育具有课程、课堂、师资等优势,应努力将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过程与方法、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普通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应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把劳动与技术课列入教学计划,开足课时,用好设备,上好课程,建好学科专用教室,重视劳技专任教师配备与培养。要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普通高中学校应结合当地产业和学生需求,开发丰富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创客空间,开展STEAM跨学科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意物化实践。

要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废品回收利用、值日值周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美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辟专门种植或养殖劳作区域;开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如手工制作、木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提供午餐或寄宿的学校,要将午餐的分餐、餐桌的清理、宿舍卫生清洁与自主管理、高年级学生帮带低年级学生等转化成独特的劳动教育活动;要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手工劳技展演;将劳动实践教育与二十四节气等劳动文化相结合,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

(三) 校外劳动教育

校外劳动实践既是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成效的检验场,更是学生离开校园后证明自己劳动价值的用武之地,有着极其丰富的劳动教育平台和资源。学校要本着大劳动教育的理念,主动对接各社区和部门单位,积极建立劳动教育的资源共享、协作与反馈机制,促进劳育基地建设和开放共享。

学校应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教育工作计划,落实每学年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少于5天、中学生不少于7天的集中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要结合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借助学校周边的工厂、农场、商店、田园等劳动教育资源,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劳动体验的活动项目,使实践课程跟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通过劳动实践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城镇学校要多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学习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发挥综合性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劳动实践项目;要积极推进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

三、侧重资源供给的劳动育人保障机制建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工作要做得久、走得远、有长效,都必须确立保障意识、保障思维,解决“最后一公里”,打通“断头路”,以做到“保障有力”,从而形成长效机制建设的良性循环闭路。如果说导正机制是劳动教育的“动力牵引(认识论) +导航定位(价值观)”系统,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和导航部分;联动机制是劳动教育的聚力协同系统,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精神,对应汽车的车厢、座驾等主体部分;那么保障机制就是劳动教育的维护检修系统,对应的是汽车的油箱与后备箱,解决续航问题,以确保驾乘人员行稳致远。

(一) 建立队伍建设、专业引领及考核评价机制

要在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上着力,将劳动教育纳入相关培训课程、课时;要在干部任免、教师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学校发展性评估与绩效考核、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等奖惩机制上有相应探索;要将包括劳技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等在内的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情况纳入督导部门对县(市、区) 和学校的教育督导内容,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要建立劳动教育专业支持系统,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孵化、成果推广等方式引领劳动教育走专业化之路,努力形成区域教育工作的增长极和新品牌;鼓励研制中小学劳动教育考核指标,逐步加强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

(二) 建立经费投入与场馆使用机制

中小学,尤其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要努力争取财政支持,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劳动教育所需的场馆建设、师资培训、器材添置和活动耗材等经费,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要优化校园空间规划与建设布局,或者在校舍修缮时,考虑因地因项目制宜,通过设立专门的或统筹使用的校内劳动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就近、便捷、安全的劳动教育服务;要争取社区与部门单位支持,联合建立并充分盘活利用适合中小学生的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以拓展劳动教育开展的活动空间,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内容。

(三) 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机制

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尤其要杜绝将打扫卫生当作惩戒手段等不良的教育行为;要有“做加法前先做减法”的清醒意识,注意管控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常态化的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腾出时间、精力和心情;要重视作业管理,优化作业结构,适当减少书面作业,适量布置劳动实践作业;要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教师绩效评价,为老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学生积极进行劳动实践提供考核评价支持,解除后顾之忧;要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合作的内容体系;要注意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同时建立中小学生轻微劳动伤害的免责担当机制;鼓励恢复评选“劳动积极分子”等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鼓励学校探索将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工作的可行做法;鼓励学校进行开拓性尝试,将“劳动四会”(会整理物品、会打扫卫生、会清洗衣物、会烧饭做菜) 列入必备劳动习惯与技能,进行系列化培养并作阶段性总结,形成成功经验后适时予以推广,甚至纳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