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的运用
2020-03-03郑太娟
郑太娟
(贵州省威宁县云贵乡新民幼儿园 贵州 毕节 553100)
1.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1.1 有效丰富幼儿教育资源。有效的幼儿教育能够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开展幼儿教育时,教师要从人格和习惯培养的角度对幼儿进行正向的引导,将传统文化内容和幼儿教育进行结合,让幼儿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萌生民族意识,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在幼儿时期缺乏人文精神的引导,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会很难适应学校的大环境,从而出现种种问题。
1.2 实现道德传承的重要举措。当下,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各种信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冲击较大,在当代如何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及传承,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幼儿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幼儿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能力和素养。
2.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1 基于传统文化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资源,探究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应用策略。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育资源开发的目标在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从多角度了解文化,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使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韵律之美,这种诵读的方式也能帮助幼儿形成语言的初步认知,同时国学经典中的内容也能够对幼儿的心智发展起到良好的培养和引导作用。传统文化能够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所以对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阶段,为其制订经典诵读的目标和计划。
除了诵读国学经典外,教师也要注重从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在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反映的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们总结出的智慧,而且民间艺术至今被传承和保留也证明了其价值所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进行结合,这样既能够满足幼儿的艺术学习需求和娱乐需求,又能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国民间艺术,能够有效提升幼儿教学质量。
民间工艺也可以应用于幼儿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些民间工艺小作品,并鼓励幼儿自己制作,这种联动手脑进行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能够让幼儿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发现艺术创作的乐趣所在,也能够使他们在与他人合作时学会团结互助。
2.2 开展亲子活动,实现文化传承。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要注重联动家长共同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传统文化氛围的构建,这也是让幼儿家长更积极主动关注幼儿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举措。在融合传统文化和亲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活动与节日相结合,如以端午节为主题,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包粽子,并向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幼儿和家长共同完成传统文化的体验,能够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他们能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
2.3 运用民间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完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渗透要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将游戏贯穿于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让幼儿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并进行发扬。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民间游戏互动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其中,并将这些游戏的发展历史及寓意告诉幼儿。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玩踢毽子、跳皮筋、翻花绳等游戏,这些民间游戏源远流长,不仅是民间智慧的沉淀,并且利于培养幼儿和他人的合作能力。
2.4 讲述传统故事,感知人文精神。幼儿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掌握知识的重点,提高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讲“孔融让梨”“水滴石穿”“狐假虎威”等具有一定道德引导作用的故事,不仅要让幼儿了解这些故事的内涵,也要将故事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表述给幼儿。对于故事的应用,教师也要注重教学形式,可以让幼儿将故事的内容表演出来,或者让幼儿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这样做既为幼儿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也能够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故事的认知与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基础。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要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并联动家庭。此外,教师还要提炼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幼儿奠定文化自信基础,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