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土保持重要性以及相关农业技术方法
2020-03-03陶靖
陶 靖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贵州 毕节 553100)
1.水土保持重要性分析
水土流失是人与自然不再和谐的重要体现,是人类不合理开发水土资源或者滥用水土资源产生的严重后果。水土流失具有难以逆转的破坏性,即破坏耕地、削弱耕作层结构,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河流、湖泊和水库淤积,加剧自然灾害。因此,水土保持不仅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坡耕地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水土流失严重会导致耕作层土壤养分流失,降低土地生产力和土壤潜在肥力,这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坡耕地的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有关,应予以高度重视。
2.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方法
2.1 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第一,等高耕作。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进行犁耕并种植作物,既可保持水土,又能提高抗旱能力。技术要点在于沿等高线垂直于坡向进行横向耕作,能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减少水土流失,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据报道,横坡垄作在坡度≤5°的坡耕地上要远好于顺坡垄作。等高耕作是在坡耕地实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础,其它一切耕作措施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在坡耕地,将顺坡垄改为水平横坡垄,沿等高线作垄垦殖,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效和潜在肥力。第二,沟垄耕作。以蓄水和保土为目的,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开沟起垄并种植作物。沟垄耕作改变了坡地小地形,增加耕作层;使地面受雨面积增大,减少单位面积上的受雨量,减少径流量和冲刷量,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提升保水、保土、保肥和增产的效果。第三,区田。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犁出水平的沟和垄,将作物种在垄的半坡上,在沟中每隔一段距离做一土挡,以蓄水保土,这一耕作措施为区田。区田可改变小地形,暴雨来临时能够拦蓄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第四,圳田。在<20°的坡耕地上开垦宽约1m的水平梯田,沿坡耕地等高线做水平条带,每隔50cm,挖长、深各50cm的沟,结合分层施肥,将生土放在沟外拍成垄,将上方表土填入下方沟内,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第五,水平犁沟。坡耕地上,在伏耕以前,或在伏耕同时,用套犁方法,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犁成水平截水防冲沟,能够较好发挥拦蓄径流、防止暴雨的作用。第六,平播起垄。又可称为中耕培垄。播种时采用等高隔犁条播,雨季到来前,结合中耕锄地,将行间的土培在作物根部,形成等高水平沟垄,每隔1~2m作一土挡,防止径流集中,形成冲刷。可防止春旱因早起垄而增加蒸发造成的干旱,而在雨季又可充分接纳和拦蓄雨水,蓄水保土增产效果明显。第七,坑田耕作法。适用于15°~30°土层深厚的陡坡上,沿等高线分成1m×1m的小耕作区,每区用铁锹挖直径50cm、深50cm的种植穴,纵横成行,上下行钵成品字形错开,使整个坡面形成许多凹形种植坑,在坑内土壤含水状况良好,可适当密植作物。坑田耕作措施对地表微地形均有影响,但耕作措施不同对地表糙度的影响也会导致地表拦蓄降水和泥沙沉积作用的差异。
2.2 以增加地表覆盖为主的覆盖耕作法。在坡耕地利用作物残茬、秸杆、地膜和砂石等增加地表覆盖,可以有效缓解水土流失。作物残茬覆盖可以保护表土结构,提高降水入渗率,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地膜覆盖可有效保土、保水;砂田是由大小不等的河卵石或粗砂混合而成的掺混物,覆盖在农田土壤表面能够提高农田蓄水保墒性能,防止水蚀、风蚀。此外,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不同作物间、套和复种,亦可增加地表覆盖、延长覆盖时间、保护土壤免受雨水直接冲刷。可在适宜的坡耕地上播种农作物和牧草,形成农牧间作区。如,在玉米之间种植紫花苜蓿等密生且生长期较长的牧草,能够更好地覆被地表,增加覆盖度,稳固耕区表层土壤,吸持水分,同时,苜蓿等豆科牧草还会固氮,为玉米提供氮素养分,其本身也是优质牧场,因此还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3 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的少耕、免耕法。由多耕向少耕转变,增加大型农耕机械的使用,扩展犁底层深度,打破不透水层阻隔,增强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有效延缓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降低表土侵蚀程度。首先,少耕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以局部深松代替全面深耕,以耙茬、旋耕代替翻耕,在季节间、年份间轮耕,间隔带状耕种,减少中耕次数或免中耕等,均属于少耕的范畴。其次,免耕法。免耕是指在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少免耕法松土的原理在于根系松土,作物根系腐烂后会在土壤中留下大量孔道,时间愈长,通道数量愈多,若翻耕,孔道将被全部破坏,少免耕能有效避免孔道的受损,为暴雨下渗提供条件;蚯蚓松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主要是不断地挖掘孔道,疏松土壤、创造良好的耕层,少免耕同样能减少孔道的破坏,增加蓄水、减少地表径流;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能够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促进疏松耕层的形成,不易压实,给雨水下渗提供方便条件;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胀缩效应使土壤趋于疏松、孔隙度增加。可见,少免耕在水土保持的效果上更加显著,但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少耕的推广前景将会更好。此外,少免耕若能与常规耕作轮流实施,将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