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模式的文创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0-03-03

今天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创导向学科

杨 淼

(安阳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引言

文创即行业所说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属于重要的支柱之一。它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为核心,通过现代化手段作为支撑,其发展同文化息息相关,包括国家文化、企业文化等等。文创概念在各个行业都有所渗透,推动了经济发展,又助推产业结构升级。随着文创产业的高速发展,文创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如何培养文创设计人才成为了高校关注的课题,而教育模式的改变和教学体系的革新成为了改革的方向。

1.文创设计产业和文创教学现状

文创产业设计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认可,但同时也对设计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迅速,诞生了一大批的文创设计企业、工作室等等,但也存在较为显著的缺点——缺少创新,文化底蕴较差,影响力传播力不足等,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从源头上来改变文创设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反思教育教学的不足,从实用性、创新性和教育成果转化等几个方面重点分析。

目前,设计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应用型、实践型,在教育中实践类的课程是获得技能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综合兴趣、能力、未来发展方向等因素制定一套既符合整体教育需要,又体现个性的实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是文创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创设计方向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创意创新设计的基础技能。从传统教育方式来进行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教师讲解为主、设定课题、分组设计等,无法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探究一种新型的模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目标,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OBE模式在文创设计教学中对传统教学的突破

2.1 从学科导向到目标导向的突破。首先,从教学导向上来看,OBE模式的文创设计教学从学科导向转变为目标为导向,即从培养学生的目标出发,从企业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诉求出发。传统设计教育以学科划分为原则,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科需要,而忽视专业需求。OBE模式则是以目标为导向,从需求上来确定目标,再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2.2 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教学中心角度来看,OBE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整体构架和效果评价等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开展,并且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个体和整体相互统筹,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而以学生为中心则是关注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都是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分析。

2.3 促进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从学科关系角度出发,OBE模式的引入使得是文创设计实践教学可以和各种学科相互融合,项目更好的相互渗透,保证了文创设计在各专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以文创设计来推动教育的进步,要重视的是学科交叉,建立多学科多项目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具备相适应的教育模式。OBE模式从教学目标、框架和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展开探索,实现多学科产业下的实践教学发展。

3.文创设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3.1 课程产出成果认定。文创设计为核心的课程融入OBE模式,确定课程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多阶段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设定不同的阶段基准,明确和细化评估方法,能有效检验学生个阶段学习效果达到设计水平。

3.2 课程设计和实施。

首先,教学设计阶段,将课程设计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独立的参考案例,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项目中,引导学生模拟真实企业环境学习,根据阶段任务和目标完成最终设计。

其次,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实施小组学习模式,统筹项目分配工作任务,相互配合、沟通以及学习。教师担任引导教学工作,解答疑问,实现教和学的双向互动。

3.3 课程评价体系。结合OBE模式的文创设计实践教学的定位,应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要特别重视过程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环节。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将态度、写作以及各阶段的设计情况作为成绩评价标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创设计产业是当前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之一,为了能更好的提高文创设计的发展水平,就需要从文创设计教育上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文创设计的弊端。基于OBE模式的文创设计实践教学能很好的引导文创设计教学改革,实现三个转变:从学科到目标导向的转变、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教学持续改进转变。文创设计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一种新型的尝试,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而努力落实,使其能长远服务于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文创导向学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学科新书导览】
陶溪川文创街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偏向”不是好导向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超学科”来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