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中虚词的运用研究

2020-03-03郑蔚萍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词虚词

郑蔚萍

(莆田学院 , 福建 仙游 351200)

在古代虚词专著里面,侧重于站在文章写作的视角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进行探讨,实用性比较强。而实际上我们应当注意到:因为汉语虚词有相当一部分和实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二者的相互转化过程之中,虚词难免会带有实词痕迹,从这个角度上讲,针对古代典章、作品进行研究和阐释极有必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充分地感受到传统语文学的语法现象与语法规律,带动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的成果发展。

1 古代汉语虚词内涵的分析

在我国传统训诂学中即已经出现了虚词的概念,诸如“发语词”、“助语辞”、“语之助”、“声之助”、“助字”以及“虚字”等表达方式,均与我们今天说的虚词有似之处。然而我们同时需要注意到:古人所认为的“虚词”同现代语法概念中的对应“实词”之“虚词”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更加强调诗文著作中的字、词实际作用,因此更容易同修辞发生紧密联系。现在语法学发展程度很高,人们均能够认识到将汉语中的词划分为虚词与实词的必要性,这一观念在古代也有从朦胧到清晰的逐步清晰意识,比如在《墨子》中便提到:“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其类,则必困矣。”指出了明确类别对于用词的作用,但并未明确“辞”的虚实。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部分虚词,虽然同样没有做出明确说明,但往往以“词”字指称的都为虚词,如“者,别事词也”、“尔,词之必然也”、“矣,语已词也”等等。〔1〕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其所著《五经正义》内将词划分为义类和语助类,语助类中所包括的即是虚词。此后,关于虚实两分的观念日益明确,记载与研究也日益增多。但理论研究是一方面,实际应用是另一方面,所有事物均包含精确性与模糊性两种性质,相对精确而绝对模糊,语言同样如此,特别是汉语的模糊性更是极为突出,从古至今,虚实只是一个大略的区分,因此可以将那些意义上较虚,不明确表示任何概念、无法作为句子主要成分的词纳入到虚词范畴之内,包括副词、代词、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等等。

2 虚词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

先秦时基于哲学观点对语法进行研究,探讨的侧重点在于词的基本构成。实际上,先秦时期的虚词研究也是具有模糊意识的,如《尔雅》之中便收录了一些虚词词条,但却并未形成自觉意识。到两汉阶段,对于词类的认知更加清晰,开始以形式标记的方式加以区分,尤其是在虚词方面,汉代儒生用“发语词”、“助语辞”、“语之助”、“声之助”、“助字”以及“虚字”等表达方式指称虚词,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虚词的研究取得了更大发展,已经隐约有依赖虚词与语序组合成句、表情达意的意思在内,但依然不能把其视作语法的体系。〔2〕唐宋元时期,孔颖达、陈骙、周辉都提到了语助的概念,“实字”与“虚字”的概念进一步清晰,这种虚实二分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依然适用。明代囿于程朱理学藩篱限制,文人大多墨守成规,并无过多的语言研究建树,清代则“小学”繁盛,训诂学与音韵学发达,关于虚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学者在探讨虚词的语气功能时,对虚词的语法意义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3 古代汉语中虚词的大致分类

古代汉语虚词可以大致划分为副词,记号、情貌和时间表示、语气词、联结词等几个类型。

(1)副词

英、法等语言的副词能够修饰动词、形容词与其他副词,甚至有可能起到修饰连词和介词的作用,而中国古代汉语的副词用途相对较窄,所能修饰的一般只包括动词与形容词,或者是整个谓语,这种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是对虚词的副词用法的基本限定。

(2)记号

凡是语法成分,若附加在词或句子形式前后,用以表示词或者句子的性质,便可称为记号,记号和我们现在所要探讨的古汉语虚词相关联的情形很多,因此值得重视,比如虚词中的“所”字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仲子居室”与“仲子所居之室”意思相近,后者的“所”字让其记号功能得到充分彰显。〔3〕

(3)情貌和时间表示

在语言中,对于动作进行表现,不重点表明时间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而又同时间性发生关联,便可谓之情貌,比如借助“方”、“已”、“将”等虚词进行句子完善,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做法,而一些古代汉语句末语气助词,包括“也”、“矣”等的应用,同更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4)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虚词用作语气词很容易理解,这与现代汉语有相类似之处,但古代汉语又比较突出了疑问和反诘两种语气,无疑而问则是反诘,若反诘语气加重则有感叹之意,常用的虚词包括“乎”、“欤”、“耶”、“哉”等字。

(5)联结词

一些虚词可以起到联结句子中两个部分的作用,从而保证句子的流畅度,最为明显的例子便‘而’字和‘与’字,比如在《论语》之中出现的“节用而爱人”、“诸君子皆与欢言”等均属此类。

4 古代汉语中虚词的具体运用

基于上述古代汉语中虚词的大致分类,我们可对虚词的具体运用进行句式选择、造句行文、达意传情等方面功能的探讨。

(1)选择句式

我们知道,古汉语是一种精准度稍显弱化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固定的句式用法,这些句式用法本身表明汉语是可以规范表达语意的,而且赋予了汉语可以悠久传承的可能性。在使用古代汉语,特别是对句式进行选择时,需要明确一点,也就是当句式不同的时候,它所传达的意思也就有着各异的表现,可能产生的修辞效果也将大相径庭,其中虚词对于句式的影响极为关键。在古代汉语之中,几乎全部的固定句式都有虚词的参与,甚至是将虚词视作基本框架,所以可以把不同的虚词当成句式差异的标记,也就是说,用虚词或者不用虚词,用此虚词或者用彼虚词,其间差别很大,虚词的这种选择句式功能也可以看作更广泛视域下的虚词的修辞作用。〔4〕我们观察一些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均有虚词的标记指法功能作为指引,如“……被……”、“……为……”属于被动句;“……者,……也”、“……者也”属于判断句,等等。再者,一些复句也往往也固定的虚词与格式展现,像选择复句以“与其……毋宁……”较为常见;比较复句以“……孰与……”或者“……孰若……”较为常见;假设复句以“苟……则……”等比较常见。很多时候,这些句子中的虚词不可或缺甚至无法取代,若是去掉或者替换,那么句子将出现语气不同、语义不同,乃至无法成句的问题。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注意到:特定的语气表达与句式有密切关系,而恰当的句式选用又需要虚词的随时支持,另外,这种具有特定句式作用的结构性功能,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句尾语气助词也可以显现出完全不同的修辞效果,按照作者所设置的各异语言环境,对句式的恰当选用,因此便显得极有必要,这是语用修辞范畴之内相关关键的问题。〔5〕

(2)造句行文

在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造句行文是其基础方法,也就是通常情况下均不能只借助孤零的词语进行意思表达,还一定要注意把词语用特定的语法规则组合嫁接起来,在此过程中,字乃词的基础,句乃篇的基础。所以我们首先便应该关注字词应用问题,因而认知古代汉语虚词知识便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对于古汉语虚词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明确表达词汇意义,因此只能在使句子结构完整方面发挥出自身作用,变为文言句子中的组成部分,其中以“之”、“乎”、“者”、“也”等最具代表性。〔6〕一般认为,不管是说话还是进行逻辑性更清晰的文章创作,均不能仅进行实词的堆砌,以虚词穿插其间是完全有必要的。唐代刘知几在其所撰《史通》一书中提及:“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余音足句为其始末”,举‘伊’、‘惟’、‘焉’、‘哉’等例子用于说明这个观点,这也便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虽然虚词没有实际含义,却也是同样不能轻易舍掉的,不然便会发生“言语不足”的问题。同样的意思清代学者王引之亦曾表达过:“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之可言,但以足句耳。”所以,我们在进行古籍阅读、古文创作时,一定要注意虚词这一要点,使其造句行文的作用得到充分认知与发挥。

(3)达意传情

虚词无法如名词和动词一类实词那样具有明显的叙事与状物功能,但却并非可有可无。前面所提及的宋代学者陈骙著《文则》一书中说:“文之有助辞,犹礼之有傧、乐之有相也。礼无傧则不行,乐无相则不谐,文无助则不顺。”也就是说,如果缺少虚词的补充,那么文章难免会发生晦涩难懂的弊病,对最终的情感表达造成不利影响,即汉语虚词虽然不具有实际意义,然而可以起到穿插弥缝的作用,从而让语气的表达更顺畅、传达的情感更准确。举例来讲,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其名篇《祭十二郎文》中写道:“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文中连用了几个“而”字,若论行文简洁,只有一个“而”字便足够了,然而如果考虑到修辞效果,那样将会使文章达意传情功能大异其趣,连续的“而”字应用,会让语言节奏变得更快,语势变得更强,非常符合自身暮年将至、心力交瘁、兄长早逝、家族零落状态下的心境,读来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我们可以尝试再举一例,在《史记》中,司马迁以“且喜且怜之”来形容高祖刘邦平叛陈豨之后回来见到韩信之死时的高兴与怜悯之情,两个“且”的虚字运用可谓极为传神,把刘邦微妙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7〕总而言之,举凡优秀的古典作品,都十分关注虚词的运用,有时也是利用虚词的锤炼方式,对作者本人的细腻情感加以表达,因此要求我们在研习古典作品时需要特别留意虚词的运用问题,用心感受其中的奥妙所在。

(4)语气表达

最后,虚词在语气表达方面的作用无可取代。一般情况下,谙熟语言规律的作者们会依靠词汇、句式、语调等诸多形式用于表达细微的语气差别,然而这些手段无一不是有赖于虚词的应用。按照清代学者袁仁林的说法,“圣贤垂训,学士摛辞……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亦即不管是说话还是创作文学作品,只有实词对意思进行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还一定要以虚词增加句子与文章传达语气的功能。近代学者郭绍虞也表述过类似的观点:“虚词一般都非用不可,而且要随语气的不同变化而适当取舍。”像“乎”、“哉”、“也”、“矣”一类语气词,均能够在灵活运用之下起到增强或者舒缓语气的作用。举例来讲,“哉”字是一个语气表达功能比较单纯的虚词,其基本作用往往用于感叹,但是用与不用,对于句子的语气表达效果差异是相当之大的,比如《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中的句子:“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唐代学者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句子:“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都因一个哉字而增强了表现的效果。〔8〕总之,不管哪种语气,都将因虚词的存在而呈现出各异的变化。

5 总结

由于汉语是一种形态语法不是十分明显的语言,因此它的语法现象往往以虚词与语序进行标记与表达。若我们谈及虚词,便会自然而然将目光关注点置于传统语文学研究视域,即通过古代汉语中虚词的运用问题分析,明确中国古人是如何在词和词的现实应用中展现彼此的相互关系。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认知,先后探讨了古汉语虚词与修辞的关系、虚词认知的历史发展,并从造句行文、传意达情等角度指出虚词的实际运用方式,从而期待清晰透视我国传统语法发展脉络。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实词虚词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