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0-03-03薛荣珍
●薛荣珍
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也在逐渐向新型现代化农业进行过渡和转型,在这一关键阶段更需要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综合素养高、创新意识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其中针对新型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至关重要。
一、新型职业农民和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从事现代化农业的有技术、有文化、有素质,并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种植、加工和服务为主要工作的农业从业人员。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7 年就指出发展现代化农业要大力培养更多热爱农业,懂技术、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在“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提出要在2020 年实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2000 万人。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主要包括,其一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搞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确保农民掌握2~3 种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其二,对于辍学的农村初高中学生,要加大培训力度,利用他们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做好职业教育,增加培训学时。其三,要在全域范围内,针对农民群体做好法治、道德、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将这些工作和技术培训工作相结合,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并为职业培训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传统农民,他们几乎不具备一技之长,对农业种植更多依赖经验和传统生产技艺,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意识落后,这导致他们很难接受和加入到高新技术工作领域,同时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劳动力素养常年如一日,生产生活上和现代文明存在脱节滞后现象。传统农民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长期保持低质量、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民群体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他们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一般在偏远山区,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经济效益也较低。而整体素质较低的传统农民,其精神文明层面也相对匮乏,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提高后备农民的整体劳动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为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
(二)推动农业业务创新,提高农民收益
影响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因素较多,除了农业种植效益之外,还包括农民个体身体素质、个人劳动生活习惯、精神文明素养、社会环境等,而这些因素中,农民勤劳致富的内源动机、实际需求和具体行为等要素,往往在农民家庭收入中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培训,能有效提升农民勤劳致富的意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进取心,让他们敢于打破传统,发家致富。依托职业教育拓展就业和工作路径。当前我国党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等发展战略,急需一批有知识、有文化和懂技术的现代农民,这也为我国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把握良机,利用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力,通过业务创新提高经济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新时期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要发挥好行政职能
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当地政府要做好科学的行政职能划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着明显的公共特性,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代表之一,部分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丰富,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不规范,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履行好行政职能,高屋建瓴地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政府要坚持农民是培训工作的主体力量,确定农民在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各级政府更要充当好农业技术的宣传者、推广者角色,利用行政政策推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并为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企业运营管理提供监管和引导,加强农民生产技术培育。
另外,创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需要构建完善的培训系统以推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化职业农民进行角色转换,不同省份可以结合本区域的农业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并根据级别、地区、区域的划分,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认定、鉴定和监管工作,明确科学合理的技术鉴定和评价指标,落实好新型技术农民身份和角色认定工作。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要求机制,明确职业农民和其他社会工作岗位一样,需要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资格证书,对通过审核,满足评定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资格证书,认可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岗位上的地位和价值,并在正式上岗之后,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物质奖励措施。
(二)拓展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拓展培训渠道
结合当前农村教育断层问题,要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弥补。当前我国部分农业大省的职业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还存在断层问题,基层教育资源在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体再就业、再培训的学习需求,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同东部沿海城市有较大差距,教育体系的断层问题也较严重,大量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没有顺利进入职业院校,除了社会文化因素和传统观念影响之外,本区域的职业教育不够完善也是重要原因。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体系存在先天劣势,因此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教育不仅要推动农民的职业化转变,更要从整体着手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后备总量。当前高等院校涉农专业也在持续扩招,人力资本的回流现象明显,因此不同地区可借助本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开展两年制、三年制或五年制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尤其是涉农专业在扩招的同时也可以和本地区的职业院校加强合作,在农村地区开展涉农知识讲座,对农村技术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或将相关的涉农研发项目推进到农村地区,利用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种植技术,为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专业的运营、管理、质量监测、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服务,以此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其一,政府要和高校、高职开展合作培训项目。培训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当地政府要加强和农业院校、综合类院校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高职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应用上的经验和成果,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和科研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这种面对面的培训方式能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转变,将丰富的师资团队、先进科技成果等直接应用到农业产业上。政府也可以选拔有上进心、有丰富生产经验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到相关院校进行深造和再学习,通过定向培训的方式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
其二,政府要加强和企业的协同合作,政府和企业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将培训机制推向市场化。按照农业种植周期,政府和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生产协会等机构,采用就近原则进行农民职业培训,在一定的生产周期内培训时间为一周或两周,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以实践应用为主,根据本周期内的农业生产种植特点进行授课,这种培训模式能直接解决农民种植中的问题。在农业生产周期之外,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培训合作,灵活安排培训课时和培训内容,可以针对种子挑选、农药喷洒、林间种植等进行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以组织经营的视角向新型职业农民传授农业种植和管理技能,注重实用性、差异性,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市场需求相衔接。
(四)落实和加大农业政策倾斜力度
加大资金帮扶力度,政府可以成立专项农民培训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增加培训成本和补贴规划,通过专门的培训资金,推动农业资金整合,实现专款专用。对于农业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要加大资金的倾斜和帮扶力度,通过资金投入落实和改善农业技术服务项目,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保障重要项目资金充足,减轻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中的经济负担,争取让更多农民都能参与和接受职业培训,并对表现优秀者进行适当的物质奖赏。
在财政税收方面,政府也要加大帮扶力度,可以减免部分的农业税收,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策略和减免政策,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如,可以针对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进行财政税收减免措施,鼓励农民考取证书,提高综合素质;对于家庭负担较重的农民采取减免税收或财政补贴的方式,减轻他们参加培训时的物力、财力消耗,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对于培训的科研机构、院校或企业也采取适当的财政税收补贴政策,可以为企业减少税收,或通过其他精神奖励的方式鼓励更多企业、科研机构加入进来,争取让更多的农民能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
最后,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传统的农业金融服务主要以担保贷款为主,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可以打破传统物质抵押的方式,整合金融帮扶路径。如,对于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在考核本人的生产劳动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后,金融机构可以优先为本人提供一定的金融贷款,这种方式是将金融贷款和农民信用机制相结合,同等条件下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享有贷款优先权,或更高的信用等级,会鼓励更多农民参与职业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有积极意义,能培养一支有技术、有文化、有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农民后备力量,推进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农业科研成果高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