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03-03蔡宇峰

经济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领导事业单位

●蔡宇峰

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在2020 年年底,将实现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其改革重点就是“去两头,留中间”,对内精简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改制,对外不断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对公路养护、市政、园林绿化等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向着国有企业的方向发展。在事业单位改革以后,会一改以往的政事不分、机制不活、定位不清的问题,逐渐实现利益化和产业化,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人员调整和机构调整,会给事业单位的诸多日常问题产生影响,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逐渐实现事业单位精细化管理的常态发展。

一、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概念

自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中开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至今,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卓绝的作用。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的工作,其工作重点包括三部分:对领导干部廉政工作的监督、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评价和对经济责任工作的鉴证。在2014 年,中央七部委印发了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细则,并根据个人的工作负责区域进行责任认定。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工作水平、工作态度、领导能力的审查,其不仅仅是通过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直接审查方式进行,通过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监督、评价和鉴证,保证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重大经济活动的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事业单位是否建立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计,内控制度包括工作流程、控制手段、具体某一工作(如会计工作)是否有具体的管理控制制度。

第二,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公司的资产和负债、资金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核,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对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资产进行审计,核实在领导干部任职前、任职期间和离任后事业单位的各项资产是真实、完整且安全的。

第三,对事业单位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在进行投资、引进等项目之前,需要进行开支决策审计,并且对项目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避免因为领导的擅自决定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问题发生。

第四,对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领导干部是否完成了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并且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对领导干部进行奖惩和考核,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工作质量。

二、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问题多样,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都会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因人员因素产生的问题

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个需要对领导工作进行评价的活动,在开展的时候因“人情”等问题,导致工作失效,最主要的因素体现在,工作人员因为个人的顾虑并没有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合理评价,导致工作低效甚至失效。另外一点就是工作人员的思想素养和工作能力的影响,部分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审计工作内涵模糊不清,也很容易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出现问题。此外,事业单位本身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没有太高的认识,并未将此工作落实下去,由此一来很容易导致审计人员的正常工作难以开展,进而引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性不高,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流程不规范

部分事业单位对审计工作并不重视,并且事业单位内部缺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相关文件,导致审计工作开展无章可循。另外,部分单位过于追求工作效率的高效化,很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在进行中很难保证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人员配置不足,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过大,出现了因为赶进度导致的审计结果失误。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因为事业单位的部分工作出现调整,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会导致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失效,并且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三)审计工作结果得不到重视

审计工作本身时间紧任务重,且需要对经济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审计,还会涉及到领导的部分个人问题,所以在实施起来本身就非常困难,但是因没有考察范围界定、考察材料规范,审计工作结果空洞,流于形式,即使能反映部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问题,但是反映得不全面,并不会对我国廉政建设产生促进作用。

(四)审计工作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

目前除了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细则以外,并没有专门的对审计工作进行规定的法律条文,导致各地的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各自为政”,没有对审查结果、地区标准进行统一整理,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结果只能成为摆设,也没有很高的信服力。此外,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很容易导致审计工作做不到客观真实,人员因素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非常大。

三、新时代背景下对事业单位管理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意义

(一)正确评价正确用人,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

在事业单位转型的背景中,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会加强,乘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东风,中国的事业单位发展会向着提升经济效益和提升服务效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对管理者和单位干部而言既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也对管理者的工作提出了挑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通过全面考核的模式评价一个管理者是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是否与时俱进、改进工作措施,提升了事业单位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对事业单位管理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合理评价一个干部工作有效性的根本,也能帮助事业单位根据工作绩效正确评判一个管理者工作能力的高低,并做到合理用人、正确用人。

(二)揭露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对工作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进行评价,避免因为管理者个人观念导致的腐败问题。尤其是很多领导干部任职时间比较长,更容易放松警惕作出违法乱纪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廉政建设的举措,其能加强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并且加强领导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

四、在事业单位转型背景下对管理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和改进

在事业单位转型的背景下,更应当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确保领导工作规范透明,及时规避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项风险,因此在新时期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整改改进,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良性开展。

(一)打造持续有序的审计工作状态,明确审计工作规章制度

审计部门应当打造持续化、有序化的工作状态,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非常容易出现因为工作人员调岗、离职、年限过长等原因出现的审计风险,导致审计工作衔接不上、或者没有规范的记录或者表述不清晰的问题。因此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实施细则》进行统一管理,在地区内的事业单位间形成统一的工作机制,进而打造有秩序的审计工作状态。此外,事业单位内部也应当提升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单位内部号召领导干部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开展工作,并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侧重方向和评价指标,让审计人员、领导干部都有目标,从而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充分发挥人员的自觉性,加强廉政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心是领导干部本人,因此也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自觉性,加强廉政思想教育,保证领导的思想不落伍,思想正能量,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并且能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制定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计划,帮助事业单位经济效益提升,充分在自己的岗位中发光发热,另外,还有发挥审计人员的自觉性,审计人员应当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严肃性和光荣性,且严格要求自身行为,公平审计严格规范,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事业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工作,辅助其充实自身,并且及时充电学习审计知识,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另外,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加强思想觉悟,严格落实审计工作,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各单位之间也可以定期开展审计人员交流活动,在交流沟通、分享经验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果,并借鉴优秀案例提升自身工作的有效性。

(三)防范化解生产风险,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关乎到事业单位生产效率和改革成效的重要工作,因此不能只做“表面工程”,而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以审计工作结果为参考改进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对单位内部的经济风险、政策风险、人员风险等定期评估,并且对风险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对管理此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风险预警,防范化解重大生产风险,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工作人员需要统筹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监督之间的关系,严格审计、自主审计,刨除个人的思想因素有效审计,确保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

五、结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都应当对此项工作重视起来,并且合理评价,因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经济政策、制度和市场环境都会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产生影响,针对该部门很难量化的审计风险,工作人员更应当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擦亮眼睛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领导事业单位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