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教材的对比与思考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
2020-03-03路玲
路 玲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自2016年秋季起,全国中小学开始陆续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初中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与之前人教版《思想品德》相比,内容与特点都有很大的不同。
一、知识点的分布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存在差异
以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旧教材强调在交往中学会做人,新教材强化规则与责任。旧教材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热爱自己的家庭,与父母交往、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交往,学会网络交往,懂得交往的礼仪与艺术。整册教材按照“家庭—学校—社会—做人的良好品德”的顺序展开,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人。新教材基于学生身体发育普遍趋于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不断增强的发展阶段特点,对其进行价值导向与行为指向的引领。新教材注重教育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教育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做守法、理性、负责的公民;教育学生明确自己的多重身份,学会承担各种角色带来的责任,能够把自己承担的责任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遵守社会规则,强化法治观念,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与风险精神;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积极地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材的侧重点与呈现方式不同
(一)旧教材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新教材强化学习思维和行动
怎么与父母、同学、老师、社会相处,怎么进行国际交往,相比较于旧教材,新教材的时代特色更为浓厚,强调了与时代的紧密结合,立足于社会发展对社会公民的需求,融入了时代背景下最新的发展理念与思想。新教材的编写改变了旧教材中对学科知识的偏向,而转向了对学生学习要求的提高,即更多、更高地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意识。新教材强调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实践性的活动促使学生懂得参与、勤于思考、落实行动,更好地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旧教材主体知识和材料穿插呈现,新教材形式更丰富,类别更清晰,内容更生动
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新教材的编写设计比旧教材更为生动,例子更为“鲜活”,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插图更加新颖,美感十足,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学生的可读性强;色彩更加丰富,配图更美观;生活气息浓郁,提问更加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引导性;编写的栏目比以前更加具体化,如《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方法与技能》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明确价值导向,更容易理解教材每部分的作用,突显了典型栏目的功能要义。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你的经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通过《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解决学生存在的矛盾与困惑,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通过《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给予学生具体的行为以方法指导。整册教材逻辑性更强,思路更清晰。
(三)旧教材侧重对学生情商、待人接物能力、德行品质的培养,新教材更加注重科学性与思想性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把学生的交往能力、交往技巧作为教材的主要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交往,体悟家长的爱护,感受亲情的温馨,理解家长与自己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交往,正确处理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懂得与异性交往的分寸;引导学生学会与老师交往,懂得感恩,知道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与社会交往,领略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享受文明健康的网络交往;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与大国思维;引导学生掌握交往的艺术,提升道德修养,做具有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材,强调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情怀、与社会的对话意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思考与实践,强化思辨能力,注重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从课堂上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落实,都是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
新教材不仅仅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定位在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考试能力的提高,还在学生思维的成长、能力的增强、意识的强化等方面做了更多地设计与调整。从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上来说,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为突出。
三、《道德与法治》的编写特色
每一本教材都有其时代背景和教育诉求,结合新时代特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一)既推崇德育引领又注重法治教育
新教材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立意要求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教育学生参与社会事务,丰富人生内涵,同时加入了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做守法、理性、负责的社会公民。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侧重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强调尊重、诚信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教材中,渗透落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本单元还强调了学生对规则的认知,从生活中的规则到学习中的规则再到社会中的规则,逐步提高学生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再由此延伸到对法律的遵守,让学生认识到法不可违,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受到伤害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保障自身合法利益。
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风险精神,让学生明白每种身份就意味着一种责任,每种责任的承担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责任、遵纪守法、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强化学生对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安全观教育以及强化建设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又让学生知道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在法律上又是《宪法》所规定的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人人都必须遵守,德法兼施,促进学生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
(二)既注重课堂知识教学又强调社会参与实践
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新教材既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编排,又对学生的社会视野、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
教材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说明食物、学习用品、衣服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这一要求使得学生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多参与和了解社会生活,拓宽知识面。此栏目还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说说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这一要求旨在引导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外实践与课堂知识融合起来,养成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并付诸实际行动。
第三课第一框“维护秩序”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提出问题:造成校门口混乱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这需要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此设计既对学生进行了规则教育,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的《拓展空间》栏目,要求学生分组查找最美司机、最美环卫工人等最美身边人尽心尽责的故事,并与同学探讨交流。这要求学生平时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多了解社会动态,多关注重大事件。
《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的初衷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辩证思考能力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深化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使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既注重核心素养又强化自主探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本册教材紧紧围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化了对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意识等素养的养成。与此同时,在教材栏目的编写上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提出了关于闯红灯的三种看法,提问学生如何看待以上观点。三种做法该如何选择?怎么做才是合情合理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深化对自我的认知。
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举出了三种不同的行政违法行为,提问学生:你自己或者身边人是否有过类似的事情?一方面让学生思考三类行为是否发生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裁判官”的身份对违法行为做出评判,从而提醒自己不能做类似违法的事情,这也是一种自我暗示。
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提出问题:你有过类似的经历(陌生人帮助自己)吗?如果有,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感受生活中的道德,学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通过这种反思激起学生内在的“自我发现”。
(四)既注重责任意识又尊重个人发展
“立德树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本册的教材中,把对国家的认同、社会的肯定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呈现出来。如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把个人成长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强大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认识到“我”所做的就是代表国家,“我”怎么样,我的国家就怎么样,我认可我的国家,就是对自我的肯定,两者息息相关。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与时俱进,融合了时代的最新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对维护国家利益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正确的认识,并在生活中把这种认识和国家的强大、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例如第九课第一框“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提出问题:结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人们幸福生活与国家安全的认识。教材图文并茂,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安不只是国家安全部门的事情,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事情,与大家休戚相关,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勇担社会责任,正确行驶自身政治权利,积极履行政治义务,我们责无旁贷。
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列举了爱国的过激行为,并提出问题:评析观点,对如何正确表达爱国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肯定爱国意识的正确性,使学生初步形成爱国观念,然后启迪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如何爱国才是正确的行为?爱国情感的表达如何与法治规范结合起来?此思考活动让学生懂得爱国本身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但我们在积极参与爱国活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必须遵纪守法,合理爱国。
第三课第一框“维护秩序”中的《相关链接》介绍了“一米线”规则,该规则既是尊重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通过材料进行价值渗透,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定力;第六课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提出问题:我可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中的《拓展空间》栏目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份微公益活动计划;第十课第一框“关心国家发展”中的《拓展空间》栏目要求学生动手制定“我眼中的祖国发展”展示活动。这些都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公众意识与实践能力。教材回归生活,突出了内容的活动化与活动的内容化,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总之,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引导学生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上深刻理解社会的意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以心怀国家为根本点,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以立足脚下为着眼点,强化学生的责任感,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