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2020-03-03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发布的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为19.9%,高于其他年龄群体[1]。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大学生数量最多,占比为23.7%[1]。在互联网普及率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与时俱进,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应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给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探索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方法、内容都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代社会,网络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原住民”。面对这种现实情境和严峻挑战,高校必须寻找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径,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网络信息、虚拟社交活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现代社会的变化远远超过人们预期的当下,如何引导大学生主动汲取先进思想并用以指导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面对价值冲突、道德困惑时能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并切实解决的问题。笔者采用问卷法,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频率、网络生活态度、对网络的依赖性、网络使用目的、虚拟社交类型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素养,为高校在网络背景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大多属于“00 后”,是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新生代。对他们来说,“数字化生存”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带有鲜明的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印记。借助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高效传输机制和多样化信息传播途径,大学生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得所需知识,拓宽学习视野,开拓成长空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传播的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隐伏着多元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强

笔者选择了部分大学生作为访谈和调查对象,就他们的上网时长、网络活动内容、网络素养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从上网时长看,每天上网5 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达28.55%,每天上网3—5 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9.64%,只有7.27%的大学生每天上网不超过1 个小时。尽管大学生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但是在学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上网占用的时间过多肯定会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带来不利影响。有少数大学生长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对互联网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有的甚至已经难以适应真实的现实生活,性格显得内向孤僻,在生活中缺少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笔者在观察、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就餐时仍然不忘浏览网页,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通宵上网的经历,其中晚上12 点以后还在上网的大学生占比高达7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35%的大学生离开了网络就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而离开网络后能够如普通人一样学习、生活的大学生,只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0%。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症”已经非常严重。

(二)大学生网络生活娱乐倾向明显

大学生的网络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个方面。笔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占比为77.27%,如追剧、听歌、刷抖音、浏览小红书等;通过QQ、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交往活动的,占比为69.64%;通过微信圈或电商平台进行网购、网售等消费活动的,占比为42.73%;查询、下载资料或者搜索新闻的,占比为60%。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57.27%的大学生认为上网可以丰富生活,而使用网络学习功能的只占17.82%。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网络已经必不可少。网络浏览、网上交流、网络购物、网络娱乐,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遗憾的是,尽管大学生的网络利用率高,但是大多利用网络交友、购物、娱乐,借助网络开展学习活动的人数占比不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引导、帮助他们将网络使用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不高

针对大学生对网络评论的认识与态度,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45.6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评论主观性强、情绪化明显,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评论的认识是比较理智的。但是,仍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网络上发表意见时很容易受其他网络评论的暗示或诱导,而很少思考那些网络评论是否客观公正。在网络素养自我评价方面,有64.22%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网络素养一般,希望能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在网络影响自我评价方面,有48.7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利大于弊,有32.7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没有什么重要影响。在是否沉迷于网络的判断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普遍存在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其中57.45%的大学生认为沉迷于网络的行为是错误的,有31.64%的大学生对这一行为不作评价。可见,日益发达的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影响是双重的。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遭遇新挑战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更迭速度加快,基于网络传输的应用技术也日新月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求中规中矩,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还是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递相比都逊色不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育人活动吸引力不强、持久性不足的遗憾。而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更加敏感,但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网络信息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网络生活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力

青年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加强道德修养。青年不仅要在社会生活中讲文明礼貌、守社会公德,在网络世界中也要遵循道德伦理规范,做到文明上网。然而,有些大学生认为网络世界是自由世界,可以不受现实生活准则的约束,随意浏览网页并接受其传播的信息。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在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是带着面具出现的,因此自己也可以进行伪装而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些错误的认识遮蔽了他们的双眼,蒙蔽了他们的心灵。“只要人不能主动地发现这个世界中的适合于他的思想观念,人就始终遮蔽着人自身。”[2]168少数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发布不当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违反道德准则;有的甚至将网络的坏习气带入现实生活,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还有个别大学生长期受网络传播的负面信息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某些负面现象具有存在的合理性[3]269。长此以往,大学生不仅丧失了道德约束力,而且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

(三)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正在发展的“现实的个人”。作为接受主体,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在思想情感、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往往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网络空间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网络传播的信息优劣并存、真假难辨,包含着多元价值取向。由于存在人机交互的界面间隔和数字化记忆对感知丰富性的过滤,“海量”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4]。不良信息干扰了大学生对先进思想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对他们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网络信息蕴含着复杂的彼此对立的文化元素,很容易混淆大学生的视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大学生在网络信息面前缺乏识别力、判断力,立场不坚定,就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蚀,给高校育人工作造成隐患。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困境的基本路径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的生成过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要直面网络文化的影响和挑战,注重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功能,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首先,高校要不断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高校要整体规划思政课程目标,调整创新思政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其次,高校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高校要从话语体系创新、媒体资源整合、网络舆论引导,以及话语权掌控、信息精准传播、群体效应、参与程度、认知评估、认同评估等方面探索优化路径。再次,高校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与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通过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又要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历练,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化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针对他们的生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要着眼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和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最后,高校要利用网络空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法、探索保障措施。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5]。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8 月19 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5]205。网络技术催生的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新形式,有利于高校建构多方协同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多方协同合作的机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身份限制被打破了,教师不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高校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平台新的契合点,在课程目标、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师生互动等方面做好整体设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高校要开发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广泛且便利畅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提升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无障碍运行的规章制度,从考核评价、环境条件、队伍建设等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保障;要不断探索和创造新方法、新手段,运用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沉浸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使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要建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挥其思想传递、价值引领、社会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6]。

(三)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善。他们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对网络信息的真伪缺乏辨别力,对网络信息的解读不够准确,因此对他们的网络活动进行监管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高校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首先,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典型案例或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大学生学会理性辨别、区分网络虚拟世界与社会现实生活,处理好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建立起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网络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其次,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高校要从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入手,教育他们恪守法律法规,不在网络上传播有害信息和发表不当言论,使他们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或代表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帮助大学生实现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契合,从而真正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最后,高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新思想、新特点和新需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实践引导和价值反思等活动,促使大学生在时代精神的统领下引领思想潮流。比如,高校可以创建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或者创建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博、制作专题教育APP 等,用于帮助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筑牢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