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今唱 根植心灵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2020-03-03蔡永平
蔡永平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三中学,甘肃武威,733206)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需要从调动情感入手,切实引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通过心灵与诗词内核的撞击,产生由内而外的心灵赞叹,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加强语文功底,还要以新颖的教学形式点燃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古曲今唱,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吟诵感受,激发情感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古诗词,具有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短小精练、蕴含丰富内涵,其韵律美与节奏感都极具艺术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初步感知,首先,教师应进行示范朗读,为学生奠定朗读的基调。教师全情投入诗词朗读中,精准把握诗词基调,掌握好节奏韵律,既能通过语言诠释诗词的美妙与意境,又能感染学生,激起他们模仿朗读的兴趣,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唤起他们参与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以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为模仿对象,全身心投入其中进行模仿朗读。[1]
比如,在深情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教师通过范读演示叠词重复的节奏,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凄惨的处境。这字字句句的徘徊婉转,表现了诗人的低迷与凄楚,极具音乐美、艺术美。学生通过吟诵,可以从初次感知到逐步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再通过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产生与诗人的情感更为贴近的情感,从中体会别样的诗词韵味。吟诵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诵读技巧,提高诵读能力。
又比如,在教学《泊秦淮》这首古诗时,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将《泊秦淮》的韵律美、意境美充分地诵读出来。教师引领学生在浅吟低唱、缓歌慢吟中切实体会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客观现象,揭露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情感。学生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充分欣赏诗人创造出来的诗词的文学造诣,以及诗人通过寥寥数字高度凝练出独有的心声和处境。学生吟诵诗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指导他们准确把握整首诗的节奏,哪个关键字需要读重音,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是否需要低沉发音,以增强深沉感。欢快的诗词语句,能从语言中自然流淌出轻快与愉悦之声,而坎坷悲戚的情感则要在抑扬顿挫中体现出曲折。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古诗歌就是从诵读开始的,他们将自己的强烈感情倾注于诵读中,能够切实地体会到诗中诗人炽烈的情怀。为了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让他们逐步进行入情入味的吟诵,教师可以设计朗诵比赛,先进行小组中的个人赛,再由小组选举出参加全班总决赛的学生。朗诵比赛提供了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诵读平台,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调动自我的情感,通过文化积累,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整体诗词的诵读,不仅要诵读内在意义、把握节奏和语调,而且要融情入境,加深角色的代入感。
二、设计环节,逐步深入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初中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这其中除了诵读能力,还包括赏析以及迁移能力,即能够对古诗词的艺术形式、所体现的意境以及人物形象等进行鉴定。[2]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人联想:月圆之夜,望月抒怀,清冷的世界里,独在异乡的“我”久久停驻,游子之脚步飘来飘去,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命里缺少根的助力……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再次解读《静夜思》,让学生找准“月”之意象,获得解读诗词的自由,放飞自我的想象力,了解诗人游踪不定感慨后的思乡之情:故乡,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地方,脚步再远、身影再远,始终追寻的是故乡的土地。读者是借助一些外部形象以及动作神态,从中获得作者的言外之意,真正体味古代诗人的内心情感。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意境的赏析时,教师首先要对诗人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只有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才能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意境。
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需要学生借助深刻理解意境与主题的抓手。学生弄清这一抓手,自然会理性地看待黑暗社会背景与疾苦人民的鲜明对比。学生只有深入品读诗词、感悟诗词,才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句。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较多,如对偶、起兴、比喻,这是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修辞手法理解古诗词所指的具体意象,将更为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深刻内涵,深入感受和体悟作者的感情。感悟诗词意境,并不是粗枝大叶地一眼而过,而是细思细品、咀嚼反刍,同诗人一起看山看水、望月抒怀等,让诗词的内蕴入心入脑,切实领略景物之衬托情感的表现力。
在诗词讲解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学生预习的状况为教学基础,让学生认识整首诗词的创作来源,理解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写作背景。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一课中,教师以设计问题任务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对整首词的理解。“在这首词中你是通过哪些景物品味到秋意的?这首词整个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是否与整个词的画面不太协调?你有什么看法?词人先抑后扬,他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逐步深入探究,从中感悟词人创作诗词的深意与方法,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为了深化学生对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的认识,在延伸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列举相关古诗词,充分体会词人殊途同归的情感表达。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迁移、调动原有的知识,丰富和补充新知识。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练笔,对古诗词进行改写,进一步理解诗人的真实情感。根据学生的练笔习作,教师可以组织课堂展示和交流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在对诗词的解读中获得自我思想和意识的净化。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思所想付诸笔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播放古典音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词中的一景一物。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走入诗歌世界,徜徉于诗歌的美妙中,可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逐渐培养终身学习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三、角色体会,情感共鸣
角色体会是古诗词教学引领学生融情入境的一种方法。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融入古诗词的情境中,教师需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以感同身受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当读者情感与文本情感相碰撞时,便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为深入解读古诗词打通道路。教师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设身处地地认真思考,学生必然会站在角色的立场了解整个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只有深刻了解角色,才能明白作者在此情此景之中究竟想的是什么,感受的是什么。
在投入扮演或跟随进入古诗词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有的学生扮演的是诗人本人,有的学生扮演古诗词中的其他角色,一方面理解和把握古诗词,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深刻地理解诗人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心理特征。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学生扮演的角色,组织学生就全文进行模拟,或对某一个片段进行模拟。学生既可以单人进行角色扮演,又可以互换角色进行体验表演。通过对角色的模仿和理解,学生融情入境后,体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的高度相融,既触摸到文本意境的内核,又获得熏陶与滋养。
比如,《石壕吏》是一首具有现实意义的叙事诗,全文仅有一百多字,但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精练概括的120个字,字字在讲述情感,句句在叙事,无不体现诗人心中的一种义愤。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诗,教师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理解其内涵,学生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内容进行编排,选择扮演老妇人与差吏的角色。扮演老妇人的学生需要把握诗中对老妇人诉苦细节的刻画,而扮演差吏的学生则要将其穷凶极恶的形象表演出来。学生抓住了老妇人和差吏两个角色的特点,所以在表演时惟妙惟肖,使古诗情境特色凸显,富有感染力。由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触摸到诗人情感中的义愤填膺。
总之,古诗词教学需以传承与发扬我国古典文化为根本,引导学生努力寻找根文化,不断从中汲取精华,获得心灵的滋养以及精神的皈依,激发学生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