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有规范、有情趣的课堂
——伦理视域下小学课堂教学规范创生的研究
2020-03-03王益红
杨 鑫,王益红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江苏江阴,214400)
一、现实动因
一是基于课堂革命的挑战。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课堂开始的,课堂的改革首先从课堂教学规范开始。创生课堂教学规范不是否定已有的教学规范,而是通过审视、反思和修正不合理之处,创生能更好地保障师生教学自由,促进师生发展的课堂规范。[1]
二是基于教学伦理的认识。“任何一个时代的伦理学,都是那个时代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关于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论表现。”[2]因而,课堂教学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与发展生命。因此,教师需要从更富有人性的角度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规范,从人性的视域、交往的视域、公平的视域等衡量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三是基于建构学校教学文化的需要。教学文化具体表现为长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共同创生的,并为师生所自觉践行的、共享的教学生活方式以及教学制度和教学思想的总和。教学文化是一种课堂文化,它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教学文化是一种关系的文化,它营造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活动建立课堂内外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3]我校是一所新学校,通过创生伦理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规范,有效促进了教育质量、师生素养和特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师生自由、完整和独特发展,以此实现了学校教学文化的建构。
二、解读“伦理”
一是对“伦理视域”的深度解读。“伦理”的本义是“人伦之理”。“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理”的原意为整治和物的纹理。本文中,“伦理视域”是指关注人与人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准则,通过研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动、积极和自由的交往,提升课堂学习品质。我们认为,伦理既是建立在人的关系之上的,又是对人性的提升。第一,伦理是人的行为指南,指导人们如何正当、合理、善而端正地做事,也就是规范人的行为准则。第二,伦理的主体是人,它围绕着人与人的关系具体展开。但是,伦理主张“以人为本”,并不是否定了必须坚持的规则,它只是推崇的是“善”,认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善”,终极目标是“善”。[4]教育伦理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判断,它主张一切教育法典都应在形式和内容上保障受教育者正当权益的实现,一切教育理念都应立足于使全体学生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一切教育的行为者都应从道义上和良心上切实担负起道德责任。
二是对“伦理视域”的内化理解。首先,课堂教学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需要伦理道德。课堂教学必须协调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这些关系自始至终存在于课堂中。只有处理好课堂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其次,伦理能促进人类的自我调节和人类的自我完善。伦理在课堂中是指教师和学生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思想道德观念上获得一种内在的规范和标准,从而实现伦理化的课堂规范职能。这种特有的职能虽然不是以强制的、不可更改的面目出现,却比强制具有更深刻、更强大和更长远的功能和作用。[5]
三、创生原则
一是解放人、发展人的过程。规范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即人化。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将“人”置于教学规范思考的中心地位,因为只有具有适配性、情境性的课堂教学规范,才是秩序井然而又生动活泼的。教学规范的“范”是相对的,它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更好地解放人和发展人。
二是动态发展和情境化的过程。课堂教学规范的创生是综合的、理性的和校本的建构,它的研究过程必须充分把握课堂教学“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规范中开放,又在开放中走向新的规范。
三是追求公平权利的过程。课堂教学规范的创生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自下而上的主动架构。它是为了培植和形成师生对规范的认同感,是师生对权利的追求和权利在课堂中的体现,因此,规范从课堂中来,从教师中来,从学生中来。
四、内涵特质
一是人本性。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环境之一。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和学生一起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转变角色后的伦理课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即把课堂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环境。
二是主动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究世界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自身理性的驱使下行动,并不需要外在的鞭挞。因此,体现伦理精神的课堂应是激励性质的,是师生主动参与和共同探究的过程。
三是民主性。师生是课堂规范的制定者。“共同建立起自己的课堂规范,参与他们自己学习目标的建构”可以作为伦理课堂的构建原则。[1]共同构建课堂规范的过程不仅改变了师生关系,还赋予了课堂规范生命力,促使师生更自觉地执行。
四是实践指导性。规范是适应性教学原则的设定。课堂规范既要有伦理性,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逻辑与原则性,具有实践指导性。“设计得再好的制度,若没有合适的人去运行,形同一座坚固却没有士兵去把守的城堡。”[1]创生的课堂教学规范应能为师生提供积极和正向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创造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可调整性的教学原则设定来达到目标的。
五是可持续发展性。师生不断增长有效开发的活力。课堂中,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相互作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这使课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而这也体现了课堂教学规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动态性要求对课堂规范建立起的评价体系要随着评价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调整。只有在课堂中有效挖掘师生的生命活力和个体潜力,才能实现师生活力与潜力的可持续发展。
五、实践研究
一是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实践研究。其一,“教学行为规范”的全面扫描。我们学校是新学校,有超过半数的新教师,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我们进行了系列研究:教学准备行为的规范以及教学实施行为的规范、教学后续行为的规范。其二,“教学行为规范”的专题研究。“城西青年教师成长营”微信平台是课题实施的有效抓手,我们围绕课题开展了“我的放弃与坚守”“评讲试卷小妙招”“孩子专注有方法”“教师体态语言有讲究”“我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等专题研究。专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生活,更方便教师贴着地面研究。
二是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的实践研究。其一,“学习行为规范”的全面扫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目前被人们认可的学习方式,目的都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个性且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在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的全面扫描上,提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适合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规范。其二,“学习行为规范”专题研究。围绕主课题,教师进行子课题的专项研究。对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又亟须解决的细小问题,我们提倡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结合实际,多方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