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2020-03-03郑丽芬

教育观察 2020年23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郑丽芬

(泉州市德化县尚思小学,福建泉州,362599)

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为基本内容的专门课程,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隐性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贯彻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思想,可以让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得到有效纠正。如此,全课程思政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全员、全程、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思政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意识

在课程思政中,人是主导性因素,尤其是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与落实的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而且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指引自己的语文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教学全过程。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一是广泛阅读思政理论书籍,如《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从中共党史学治国理政》《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好教师》《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社会主义的体悟》等。这些图书是语文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必备的精神食粮,能够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二是利用“学习强国”APP坚持学习。不管教师的政治面貌是什么,利用“学习强国”APP坚持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学习自觉。通过“学习强国”APP浏览学习《学习新思想》《习近平文汇》《学习理论》《学习文化》《学习实践》《重要新闻》等重要栏目,教师能学到最前沿的思政理论、最新的知识成果以及国内外重要时政消息等。这将很好地武装教师的思想头脑,使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与意识。[1]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指导和支配着人们的实践行动。小学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政素养与意识,就能够自觉地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自觉承担起课程思政之使命。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好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语文教材的编排理念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材考量是显而易见的,德育素材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思政意识,善于从中挖掘出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青少年的思想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一些青少年对西方的语言文化、节日文化等趋之如鹜,而对自己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则无动于衷。一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缺失,文化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缺失,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灿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教师可以以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字为载体渗透文化教育,在汉字教学中渗透汉字发展历史的教育。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甲骨文、金、篆、隶、草、楷、行的渐变,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之一。中国的文化没有间断过、始终传承下来,这足以让每位中华儿女感到骄傲。

教师还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魅力,通过《元日》《清明》等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内容以及《中华传统节日》等内容,给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与价值。[2]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乃至将其上升为国家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以革命历史题材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推动中国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是每位中华儿女都要具备对祖国、对党、对人民都热爱的高尚情感。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2020年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语文教师要具有政治敏感度,在课堂教学中凸显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认为,语文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素材是革命历史题材内容,其基本贯穿低、中、高三个阶段,中高年级教材中占有较大的编排比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毛岸英的牺牲为切入点,让学生查找资料,说说历史上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通过查找资料,学生懂得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坚定爱国思想情怀。又如,在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讲历经千辛万苦保留革命火种的感人故事,讲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人、英勇的红军战士、人民军队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做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语文教学为学生了解国家的光荣革命历史提供了平台,培养了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而这种情感将驱动他们传承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树立保家卫国、奉献祖国的远大抱负。[3]

(三)以行为品德教育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中华民族是文明之邦、礼仪之邦,自古就注重“勤养德”。思想政治教育中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便是以道德养成为目标。在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将学生培养成为行为美、思想美、情感美、道德美的“四美”少年。

比如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一文,少年时的宋庆龄为了履行对朋友小珍的承诺,放弃随父母外出探亲的活动。虽然她没有等来小珍,她却因自己没有失信而感到非常自豪。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信守承诺,做一个守信用的人。在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三个故事,讨论廉颇与蔺相如的品性特征,从中明白做人要明事理、以大局为重、包容宽厚、知错就改等道理。这些品性特征都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在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感受与体会父爱、母爱的伟大,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父母对自己的爱,培养学生尊敬和热爱爸爸妈妈的美好情感……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行为习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都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养料。通过语文课堂,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人。

(四)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从小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信念并朝着理想目标发愤图强、奋发上进,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需要关注“人”,弘扬人文理念,放飞人文理想。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启发和指引学生从小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理想,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打好人生大厦的根基。

在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此时年少的周恩来却坚定地表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为少年的你是为什么而读书?通过讨论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和周恩来的同学类似的狭隘的个人理想。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在归谬中帮助学生达成 “为中华之崛起”是每个中国少年应坚持的理想的共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国情如何变化,学好知识,将来成为国家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让中国崛起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都是我们少年的读书理想。[4]又如,在六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多读几次课文,在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并说说自己对第一自然段这几句话的理解。有学生说:“少年就是祖国的代表,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什么样的少年就有什么样的将来。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保持聪慧的头脑、独立的能力、自由的理想、求胜的信念,将来把祖国建设好!”可见,学生在深入文本的阅读中将受到极大的震撼,自觉地承担起一名中国少年的责任担当,从我做起,从读好书做起,努力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肩负起时代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一方面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够发挥好、利用好语文学科的课程思政功能,实现全课程思政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