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长效管理
2020-03-03严善龙
严善龙
(南京市溧水区状元坊小学,江苏南京,211200)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纲要,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特点,本着“兴趣为先、实践为主、综合开放”三个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该为每个年级量身打造充实而又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做到教师沟通协调、各位班主任耐心指导、家长积极配合、学生踊跃参与,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实施。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不足
(一)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不明确
近年来,虽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兴起,但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指导教师自身而言,大部分指导教师并没有深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没有科学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导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偏离方向。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纲要、大纲、标准。这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该做到的。
由于定位不明确,教师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时,并未做到实践性与学科性的融合。而课程目标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的主干,与活动的每个环节相联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目标应是个体与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应该深入探索课程目标,在明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之后,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课程性质选择合适的实践基地,设置合理的课程目标。[1]
(二)在学生研究团队中延续了学科课程的模式
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重视,指导教师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延续了传统学科课堂的模式。教师无法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使实践活动也采用教师换个场地传授知识的模式。这样的活动不仅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不科学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亦是不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与趣味性不足,就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初衷。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以静态的形式呈现,不仅内容枯燥单调,而且缺乏生命力,学生在活动中没有生活、动手的体验感,丧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学生积极性下降,参与度不高,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连续性、机制性
从现状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的实施情况比农村好,农村许多小学根本没有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仍然是一门“说起来很重要,但是做起来不重要”的课程。而且,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大多数学校还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并未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这导致活动主题独立性太强,割裂了主题与主题之间的联系,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生的成长教育意义不大。在设计主题时,指导教师应该注重活动的延续性、长期性、渐进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长效管理的意义
首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家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建设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疑为推进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所以,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主题的时效性,建立主题之间的联系性,充分利用国家资源。
其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效运行,是对校内外资源的有力整合,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效运行,为开发系统的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基础,为建立校内外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了准备。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长效管理,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课程中感受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找到不同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长效管理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全面了解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长效管理的研究
(一)指导教师厘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和指导原则
要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长效运行,首先,教师应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正确的定位,明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为学生探索自然、认识社会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从传统的传授书本知识转为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导者、积极者。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较大区别,但又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课程。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不应受到其他学科课程的限制,所以,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不能脱离学校实际,也不能将它视为学科的补充。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应有开发团队,注重课题的落实和过程性材料的积累,还应有科学、持续的评价手段。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四个指导原则:(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2)从指导活动的实际出发,发展教师的爱好和特长,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3)从学校能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出发,重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4)注重地域性特点,即从社区和当地社会环境支持的可能性出发,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如地处农村的,教师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地处城镇的,教师则要考虑城镇的实际情况。[3]
(二)与学科进行相互补充,在活动中增强学生能力
如何找到主题之间的联系,保证主题长期运行?教师需要发现学科和实践活动的契机,在时效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有意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学科。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应做到超越文本、超越课堂,但又不能脱离科学知识。简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门让学生通过活动重新学习以及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产生新的体验,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课程。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升自身能力。
例如,在讲解图形这一数学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开设课外课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尝试用牙签或小木条或雪糕棒做一个生活小用品,或是结实美观的小摆件,或是手机、平板电脑的支架,或是香皂小托架。学生根据刚刚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用现有的材料制作出各具风格的彩灯,感悟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注重户外社会实践,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重强调学生的实践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经验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突出活动实践和体现直接经验的课程。学生是这门课程的学习主体,教师则是课程的服务者。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将知识资源的活字典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翻阅,自己参与。教师应该成为一位引导探索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此外,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应以学科性质的眼光看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积极参与,乐于体验,积极动脑、动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阅历和经验。学生参与其中,能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建立起学科与实践的联系,也更好地促进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时效性管理。
在“石桥寻韵,八蛮灯舞”主题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启快乐的非遗文化之旅。通过制订研学计划书和体验八蛮灯舞活动,学生感受到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的传统文化独特的风采,深刻认同“我们都是小小非遗传承人”。在旅途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写研学方案,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并在不断钻研的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教师应利用当地资源,在课程资源上下功夫,开拓学校、社区、实践基地等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效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舞台。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活实践课、社会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时效的有效管理,是在充分利用国家资源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实践平台,不仅帮助学生找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