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程建设构想
——以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为例
2020-03-03林秋玉
林秋玉
(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广东广州,51031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学校思政课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及重点,并为学校思政课的建设实践提供了思想依据。教育要寻根,思政是根本。中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孕穗拔节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当前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笔者所在的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把德育课程作为第一课程,坚持全面推进立德树人工程,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思政课程,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的心灵种子。
一、塑魂修能,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教育教学任务落实的有力保障。教师的品行道德、职业修养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政课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了不同的严格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始终坚定正确、高尚的政治信仰,保持对教师岗位的热情,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展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
(一)明方向,塑师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首要位置。思政课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担当者,该“道可师模,行为世范”。因此,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要提升修养、善于作为。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师德修养。
第一,重视教师的思政教育。正人先正己,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所以教师应先重视自身的思政教育。因此,我校通过各项主题活动,强化教师的使命与责任,鼓励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如结合党支部主题教育,我校鼓励全体教师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思政学习活动,从“教育爱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立足时代定方位,对标对表找差距”“深化改革提质量,锤炼本领抓落实”三方面引领教师成长。首先,我校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同志的事迹为引子,带领全体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强调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时刻牢记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培养品行端正、知识丰富、技艺过硬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我校还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工作之中,坚持用新时代教育思想理论铸魂育人。其次,我校立足我区教育实际情况,对照当前区域教育的亮点与问题,阐述我校未来教育工作的方向与重点,强调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明白优质教育不等于拔高标准,教育质量不等于教育结果,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为谁培养人”。最后,我校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工作的需求,进一步明确了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提高学习本领,提高政治觉悟,提高育人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家校沟通技巧,树立工作新风尚。
第二,开展师德论坛活动。围绕学校特色,我校组织开展了“精致教育,化育全人”和“柔泽才品,爱暖人心”主题师德论坛活动,要求教师把“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关爱学生和热爱教育,“以一颗父母心做教育”,对学生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培根,并感受学生成长给自己带来的欢愉,从而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教师是春风中的细雨,润物无声;是酷暑里的大树,洒下绿荫;是秋雨中的屋檐,遮风挡雨;是冬日里的炭火,带来温暖;是黑夜里的启明星,指引着学生健康成长。
(二)搭平台,修师能
习近平总书记称思政课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课程”,这是对思政课地位与作用的认可。思政课能否取得教学实效、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能否保证教学质量,思政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让学生获得成长的力量。而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力量在教师。我校在“正”“实”“活”三个方面下功夫,为培养思政课骨干教师搭建平台,以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正”,即态度端正。道德与法治课是思政课的主要阵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是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来,笔者一直带头端正态度,坚持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带领我校教师参加市区级赛课、示范课、研究课,获得部级、市级、区级多项奖励,学科教学论文获省级、市级多项奖励。笔者以自己的专业努力与专业实力,成为我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一批态度端正的市区级思政骨干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其中,市级“百名思政名师”一人、市级骨干教师一人、区级骨干教师四人。
“实”,即行为落实。我校以规则教育和情感教育为抓手,指导教师设计开发各类思政课程,为思政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结合规则教育的开展,我校指导思政课教师设计了“九分钟议事堂”和“小考官”课程,培养学生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思政课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除此之外,我校还结合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引领教师实施礼仪社团、新闻小记者社团、志愿者社团等思政综合课程,以丰富的思政课程表现形式提升了思政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结合情感教育,我校鼓励思政教师参加学校所在教育集团“朝话”综合课程的开发,并通过认真磨课、演课,成功主讲了“人为什么需要劳动”“做一个让别人舒服的人”“我们来做劳动游戏”等主题课程,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活”,即方式灵活。我校注重组建核心团队,除通过常规的听评课、教学反思、合作交流、成果共享等多种方式,形成良性的团队内部学习机制外,还在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上因地制宜,推陈出新,以全新的视角推动团队成为思政课程的开发者、引领者和践行者。生活即教育,在2020年初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校组织思政科核心团队开发了“瘟疫与人”课程项目,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课程项目的主题清单有:“我是校园新闻发言人”“用中国速度与疫情赛跑”“守护家园战队”“寻找我最崇拜的抗疫英雄故事”“我是抵抗病毒小卫士”“一个口罩的故事”“抗疫爱心传递图”“病毒世界大冒险”等。在引导学生了解疫情的发展、掌握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向英雄人物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激发爱国热情的同时,思政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再一次得到提升。
二、树人育才,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系统完善的思政课程体系是落实思政课程目标,确保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培养健康向上、积极有为少年的重要保障。结合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最新要求,我校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框架,探索出一条思政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从横向维度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尝试将思政课程作为第一课程进行建设,强化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语文课为主轴,其他各学科渗透为支撑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不同学科教师根据各自学科教材内容,将“爱国志、强国情、报国行”的思政核心精神融进学科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校开展的“瘟疫与人”在线课程项目就将其他学科知识与思政课充分融合起来。比如组织学生通过创作歌曲、改编歌词、写诗歌、绘画、制作手抄报等形式歌颂“我最崇拜的抗疫英雄”,当中就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运用。
(二)从纵向维度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理论清晰透彻、内容生动形象、形式印象深刻。为此,我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思政课课程设计,精心策划,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效性与系统性。
一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理想信念是学生人生的指明灯,是激励学生奋斗的动力。我校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国家和世界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革命文化等,让学生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未来人生可能的发展方向,敢于面对问题,并勤于思辨所面对的问题,在思考中反观自身的道德品质,在自我反省与改进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如以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不同举措为课程素材,我校带领学生以国家视野与国际视野去分析、比较每一个国家在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以及责任担当教育,引导学生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理解,并对中国所具有的大国担当精神形成坚定的敬仰之情。
二是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爱国情怀需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时期。我校充分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程中植入爱国主义思想内涵,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并积极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我校所在教育集团开展的课程改革为契机,我校思政科与语文科共同进行了“文史哲课程”整合改革,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走进历史,在修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路上,了解并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从小培养中华文化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操。
三是在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上下功夫。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应当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上下功夫,强化“培根”教育。我校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文明教育、科学教育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着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在每学期开展的“思政第一课”及每周开展的“国旗下讲话”活动中,我校思政课教师紧密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求,鼓舞学生学习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为国立志,为国成才。结合“学习英雄故事”“寻找榜样的力量”等项目活动,我校让学生透过英雄故事体悟英雄成长,感悟英雄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与家国情怀,让“争当英雄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四是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就是学生德智体美劳情等全面发展的过程,我校将德智体美劳情作为“新六艺”课程,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情各方面协调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等,帮助学生实现素养与能力的融合发展。
三、重视体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思政课是一门既有很强的综合性又有很强的独立性的课程,其教学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师在实施思政教学时更不应只关注书本知识,还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周边地域环境以及网络化教学手段,积极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
(一)拓展教学空间
我校注重引导教师强化课程整合力度,以班级、年级甚至整个学校为单位,开展各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一是通过社区联动、家校共育等形式将每周五中午的“周会小课堂”同“国旗下讲话”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寓教于活动,寓教于乐,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二是以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校内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政教学活动。三是立足小学生实际,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搜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体现的生动案例,用童心去感受、体悟,最终内化为学生自我的道德品质,并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注重主体体验
人无品不立,人无志无向。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师积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成为思政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和体验主体。只有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激发出来,思政教学才会呈现出“双向互动”的良好状态,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得到有效生成。因此,我校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堂的学习主体,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掌握学生在自我认知、成长需求、信息渠道等领域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生活疑点、思想潮流等,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研究与设计。如在教学“从白色污染说起”课程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笔者结合所教班级学生表演欲强的性格特点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塑料垃圾对动物、植物、人类生存产生的严重危害,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减塑”奠定情感基础。
总之,思政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体验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相关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与特色化发展的主要阵地。积极构建小学阶段思政课程框架,还需要教师在自身师德师能提升方面不断下功夫,在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