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2020-03-03黄伊承
黄伊承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需要加强劳动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至此,劳动教育从一个边缘的教育关键词转变为得到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关键问题。劳动教育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不仅有显性价值,如评价分数、考核标准、考评量化等方面,还有隐性价值,如启蒙劳动意识、形成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形成劳动习惯等方面。可见,劳动教育能给中小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学校应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劳动品格,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脚踏实地、勤俭节约的劳动习惯,培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劳动态度,为培养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价值
(一)以劳树德
一直以来,立德树人都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关键词。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道德教育中包含着劳动教育。教育者只有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劳动实践中,中小学生才能在参与过程中直接感受和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只有通过参加劳动教育实践,中小学生才能对劳动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劳动最有价值和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中小学生只有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去看待劳动生产,才能真正体会到尊重劳动的重要意义,才能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深植。由此,劳动教育课程才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德。
(二)以劳增智
中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思考,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劳动教育能让中小学生了解到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让中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一面。因此,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呈现方式,结合思想教育而开展的技术教育。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劳动教育实践要与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衔接,结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征,让中小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迸发劳动智慧,发掘自己动手动脑的潜能,促进自身的智力水平发展。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中小学生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能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程度的社会生产的技术与技能。中小学生不仅能拓宽自己接触现代生产技术与技能的视野,还能对自身今后的职业规划有初步的构想。
(三)以劳强体
少年强则国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是教育部提倡增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而喊出的口号。中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他们普遍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辛,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迫在眉睫。
在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中,每一次劳动教育的实施都是一次高效率、高体能的体育锻炼。劳动教育提出让中小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劳动生产中,唤醒他们沉浸在书本中的灵魂。中小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一定程度上学到了现代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增强了体力、体魄。
(四)以劳育美
劳动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劳动可以创造美、生成美、感受美,一切经过艰辛劳动所得的劳动成果都应该是值得珍惜和认可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教会广大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劳动群体发展的新形势,由衷地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美是没有标准的,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宽敞干净的道路、整洁明亮的教室、美丽精巧的窗花贴纸等都是劳动美的体现。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计划和设置符合自身发展的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过程中激发自身创造美、生成美和感受美的热情。
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路径
(一)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
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就要对劳动教育课程理念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小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到劳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才会由衷地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认可和珍惜劳动成果。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有利于培养自身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课程目标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培养目标。[2]因此,学校要开发和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就要结合社会实践的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为根本任务,确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落实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对优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通过学习劳动教育课程,中小学生能学习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劳动知识,例如手工制作、电器维修、整理收纳等生活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教育方针,结合社会实践需求,把教师单方面的讲授转化为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通过劳动教育,中小学生能从劳动者的角度去看待整个生产过程,真正对劳动者、劳动成果心生敬意。劳动课程只有让中小学生尊敬劳动者,重视劳动过程,珍惜劳动成果,才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培养中小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德。
(二)确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具体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可以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一种具体方式,并且在确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时候,教师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智成熟程度和年龄、性别差异,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3]
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以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为主,教育者要在保证小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小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的劳动实践,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打扫教室卫生、整理书桌、绘制教室黑板画、学习剪纸手艺等劳动实践,可以唤起学生的劳动热情。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劳动教育内容则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学习到一些现代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参与简易电器维修、手工制作、社区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等。初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如参与电器维修、机器人设计、烘焙技术学习等。
(三)创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应将“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五个方面有机融入。因此,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分为学科延伸型劳动、校园服务型劳动、生活细节型劳动、公益志愿型劳动、文化感知型劳动和职场体验型劳动。[4]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方面要做好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的关系。除了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和理论基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还可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劳动教育,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格,养成脚踏实地、勤俭节约的劳动习惯和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劳动态度。劳动教育课程以此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自食其力、艰苦朴素、奋发向上的劳动精神。
(四)建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意见》提出,学校要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管理制度,做到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评奖评优、升入高一级院校的重要依据。
第一,要制订一套评价标准,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与个性化。第二,要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承认中小学生参与劳动的方式。中小学生参与劳动的方式可以是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不需要统一规范化的标准。第三,反思是实施劳动教育评价的关键,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学生反思自己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想,这也是新时代所提倡的教育方式,即以劳动弥补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不足的短板,以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
总之,劳动教育课程是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校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处理好劳与德、劳与智、劳与体、劳与美的关系,实现“五育并举”,并从课程目标及标准、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重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